寬袍大袖,風度翩翩,魏晉風度?其實他們只是嗑藥嗑多了

說起魏晉時期,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魏晉風度吧!與歷史上的任何時期都不同,那個時期的名人雅士追求的是不流俗,特立獨行,行樂享受。

魯迅曾把魏晉風度歸結為藥與酒、姿容、神韻,李澤厚則補充說:“還必須加上華麗好看的文彩詞章。”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以"竹林七賢"和"蘭亭名士"。服藥是魏晉名士的標配,也是當時的一種潮流風尚,在藥物的作用下,他們會做出一些舉止怪異的動作行為,但是當時的社會並不認為這有傷風化,反而認為是狂放不羈、率真灑脫的表現。這些人服的藥是一種叫做五石散的東西,這種五石散,其實就是一種讓人上癮的毒品。

一、“五石散”是什麼?

五石散原本是“醫聖”張仲景發明的一個藥方,主要成分是鐘乳石、紫石英、白石英、硫黃、赤石脂,還有一些輔助劑。這味要性熱,最開始是給傷寒病人服用的。但是,後來有人慢慢發現,服下五石散後,不僅全身發熱,而且精神亢奮,產生一種非常愉悅的心情,其實這就是成癮性毒品的症狀,而服用五石散,就是吸毒。

二、服用“五石散”是怎麼成為魏晉時期上層人士追逐的潮流呢?

服用五石散是魏晉時期上層名士們趨之若鶩的時尚潮流,而最早引領這個風尚的,是何晏。何晏是曹操的養子,同時是魏金鄉公主的老公,也就是曹操的女婿。魏晉時期對男子的審美觀和現在很像,崇尚陰柔嫵媚之風,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歡容貌清秀、皮膚白皙的“小白臉”,一尺七的小蠻腰是帥哥的標準,甚至“玉人”這個詞竟然也是形容男人的。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美男子,魏晉時期就佔了一大半,比如衛玠、潘安,都是這個時期的美男子。而這個何晏,也是特別愛美,可以說是當時的一位時尚達人。何晏的美,包括《世說新語》《語林》在內的很多魏晉書籍都可以作證。《世說新語·容止》載:“何平叔(即何晏)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與熱湯餅。既噉,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轉皎然。”。於是何駙馬又有了“傅粉郎”的美稱,併成為美貌男子的代稱。恐怕現在的很多美妝博主見了何晏都要自愧不如吧

當何晏自己說“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時,就為五石散的風行造開了勢,以至與五石散在京師一時間成為緊俏貨,富貴階層、士大夫階層往往趨之若鶩,並且言談往往捎上五石散,寫信談、寫詩談,使“五石散”成為當時年度關鍵詞之一。

三、服“五石散”有什麼後果?

服用五石散後,全身燥熱難耐,精神亢奮,皮膚充血,所以看起來又粉又嫩。大書法家王羲之也是一個五石散的上癮者,他在在《雜貼》中談到“服足下五色石膏散,身輕行動如飛也”,意即服散後,有輕飄欲仙、騰雲駕霧之感,至少可以暫時超脫塵世的紛爭,體會片刻的愜意。可以看出,五石散其實有致幻的作用。

這種藥其實是一種劇毒藥,服用後毒性發作產生巨大的內熱,需要想辦法把毒性和內熱散發出去。如果散發得當,體內疾病會和毒熱一起發出。如果散發不好,則五毒攻心,輕則殘廢,重則丟了性命。所以,散發是很關鍵的,散發得好,才安然無恙,而要散發得好,就必須在服藥之後多吃冷食,因此,五石散又叫寒食散。但吃了冷食不等於就萬事大吉了,接著還要外出散步活動,稱為“石發”或“行散”。我們現在常常說的飯後散步,這個“散”,其實就是來源於此。由於服藥後皮膚變得敏感易破,所以,名士們都穿寬袍大袖的衣服。另外,服藥後要用冷水浴來將藥的毒性和熱力散發掉。

在當時,服藥後石發散步,會被認為是十分高貴的行為。五石散價格並不便宜,上層人士可以輕易弄到,民間百姓看的心癢癢,想要效仿,但是又買不起五石散,怎麼辦?這就出現了各種搞笑的“假服”行為。如果有人沒事跑到街頭睡倒,說是“發散”,那十之八九是假服,是想以此來表示自己的時尚和闊氣罷了。於是,便常常有服不起藥又要裝高貴的人詐稱“石發”,在路上搖頭晃腦,以示自己在行散。

但是,五石散既然是毒品,長期服用,那肯定會出現嚴重後果的。五石散使得魏晉名士們膚若凝脂,容貌姣好,精神滿足,但是代價是,身體慢慢出現不可逆的傷害,最後毒發身亡。“五石散”的代言人傅粉郎何晏就是因長期大量服用五石散而亡的,他死的時候“魂不守宅,血不華色,精爽煙浮,容若槁木”,宛如殭屍。服食五石散的另一人物,晉朝著名的美男子、玄學家衛玠最終也“勞疾遂甚”,沒有走完自己的 27 歲。

魏晉時期著名的醫學家、《針灸甲乙經》的編寫者皇甫謐也是個五石散愛好者,但是,他慢慢也體會到了五石散的害處,由於皮膚敏感爆裂易破,隆冬季節也無法穿衣,發熱食冰,皮膚腫脹,甚至潰爛,以至於忍不住要拿刀自殺,幸虧被家人勸住。皇甫先生還舉出了族弟、東海人王良夫、隴西人辛昌緒、蜀郡人趙公烈的慘痛經歷。皇甫謐畢竟是醫學大家,他回來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記載了五石散的毒副作用,列出了痰癖、渴利、氣逆、心腹痛等二十多條“罪狀”。並號召人們停止食用五石散,成為西晉時期的“禁毒大使”。

四、為什麼食用“五石散”會成為風尚潮流?

五石散其實在漢代時期就有了,但也只是作為一劑傷寒藥而已,而到了魏晉時期才成立一種社會風氣。魏晉之後,服用五石散的熱度又漸漸消去。可以說,服用五石散是魏晉時期特有的現象,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原因是一下幾點:

1、特殊的審美觀

魏晉時期,社會上形成了一種欣賞和追求美貌的風氣,男人們對美的追求與女人相比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而服用五石散後,通體粉嫩,面若凝脂,看上去仙風道骨,所以受到上層名流的追捧。像我們現在形容男子“玉樹臨風”,這個玉樹,其實最早是指曹魏時期的夏侯玄,他服用五石散後面容宛若玉雕,晶瑩剔透,所以稱之“玉樹”。

2、補身壯陽、延年益壽

魏晉南北朝時期,上層社會的生活是相當放縱淫亂的。但是縱慾傷身啊,於是服五石散便成了解決這一難題的手段。當時服用五石散的人都相信五石散可以起到補身壯陽、延年益壽的功效。宋代蘇軾曾說:“世有食鍾乳烏詠而縱酒色所以求長年者,蓋始於何晏。晏少而富貴,故服寒食散以濟其欲。”何晏一直縱慾過度,肯定有力不從心之時,因而自然會想到求助於服五石散。而懷此用心去服食者,絕非何晏一人。

3、政治險惡,躲避禍害

魏晉時期,天下大亂,政治黑暗,世道險惡,稍不謹慎,輒大禍臨頭。曹魏時期的“竹林七賢”之一嵇康就是因為隱居不仕,屢拒為官。後來得罪了司隸校尉鍾會,遭其構陷,而被掌權的大將軍司馬昭處死。到西晉時期,這種政治迫害越來越嚴重。很多人為了自保,就一直喝酒,整天喝的酩酊大醉,不問世事。同時,服散也可以作為幌子,保護自己。服五石散可以成為不奉皇帝詔命的藉口,而不致獲罪。如陳敏作亂時,詐稱詔書,任命賀循為丹陽內史。賀循就

“服寒食散,露發袒身,示不可用。”他借“藥發”為藉口,拒絕與陳敏合作,弄得敏只好作罷。王戎為齊王同謀劃時,因出了不合時宜的主意,險遭殺身之禍。幸虧他假裝服散藥發,跌入屎坑,得以全命(這是個狠人)。當時這樣的例子很多,不跟朝廷合作,也是魏晉風度的表現之一。

結語

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及其特殊的時期,因為政治黑暗、審美特殊、社會風氣混亂等原因,才會催生出上層人士全體“吸毒”的這樣一種怪現象,這種現象後來又被冠以“魏晉風度”之名而流傳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