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卿不止会拍美食,早期作品《龙脊》比《舌尖》好了不止十倍

看完之后才发现导演居然是拍了《舌尖上的中国》的陈晓卿,《龙脊》里的镜头富有诗意,导演用镜头真实的记录了山区里的孩子们的生活。

孩子们的纯真,大人们的质朴,都真实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虽然朴实无华,但却充满力量,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 和对已有的珍惜更让人感动和心酸。

01“繁荣下的苍凉”

这是一部二十多年前的片子,讲述广西的一个小山村所居住的一群红瑶人,一群家庭贫困、时刻面临失学危险的孩子艰难求学的真实事件。

通过这里的生活,了解到这些默默无闻的人是怎样用自己勤奋的劳动创造着生活,看到了他们热爱生活、勇敢面对艰辛的情感,也看到了他们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

影片以潘能高为主线开始介绍,看完全片记忆深刻的应该就是那句"潘能高,最能干!"小寨村的孩子会帮助家里分担家务,早起做早饭,潘能高放学后还会帮爷爷插秧。

一群十岁左右的孩子,上课时的眼神中透露着满满对知识的渴望,回到家又会用小小的肩膀分担家里的重担。会为了学费去淘金,在水边淘到一个小金子的喜悦,这能付清他的学费也能给家里分担开支。

谁会想到,多么贫困才会连十五块钱的学费都付不起,人们会感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那么迅速,却还会有那么多的地方与世隔绝,与社会脱节。

当我们向世界展示我们的强大,繁荣时,有多少人会看到背后还有那么多孩子吃不上饭,上不起学?

02“影片结构”

影片没有刻意煽情的背景音乐,而是用清脆自然的鸟叫声,伴着清亮的山歌,表现出孩子们生活环境的纯真自然,不受污染和打扰。

四首山歌,歌词的内容则分别是,庄稼插秧、庄稼遭受暴雨的侵袭、庄稼长高和庄稼成熟。

导演通过时间顺序,把小寨村孩子们的成长比做了生长的水稻,唱出了村人们对于今天的感怀和对于明天的期待。

最后那句"盼我贵子早日成龙"也唱出了这部纪录片的最想表达的东西。

导演运用的同期声、将真实的生活画面记录了下来,使我们更加真切的了解了他们实实在在的生活,增强了感染力,也更深入人心。

教室里孩子们在朗读《悯农》这首诗时,镜头切换到潘能高爷爷在田地里劳动的画面加上孩子们稚嫩而有力的声音,提示着我们这里山区的孩子们更加能懂得"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也用行动重视着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更能体现他们对学习的珍惜和渴望。

经济教育的落后,并未磨灭大山深处孩童对外面世界的渴望,老师的坚守、自己的努力,一切都值得拼搏奋斗。

通过潘能高的爷爷在纪录片里说的话念的诗,导演很容易就找到了灌输他所要表达讯息的通道。

爷爷说:"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是没有文化的人,我也希望子成龙。"

大山里的孩子,能够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命运,应该是这里的人们心里最期待的事,潘能高爷爷在孩子们考试时在教室外看着,最终还是忍不住走了进去。

他是没有文化的人,但是他心里对知识的渴望却是热烈的。教室是充满知识的殿堂,牵引着他走进去,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文化,有前途,有出路。

光脚跳皮筋

石梅珍失学和小伙伴们跳皮筋时,光脚的特写让我们感受到现实对于一个本应该享受家庭的温暖和学校的教育的孩子的打击,但她默默接受了这种不公平,以至于她能平静的趴在窗口,唱出"妹不知,爹娘不送妹读课"这样的歌来。

她只能这样淡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或是,她其实是无力反抗。

03“希望工程—孩子们的希望”

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在中国不仅只有一个龙脊。

教育所牵扯的方方面面,从经济发展到人民教育意识的提高。不论哪个环节都很重要。

希望工程对于贫困地区来说,的确是有很大的帮助,并且能够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这群读书都成问题的孩子。

当潘能高家得到救助后,家里亮起了电灯,照亮的屋内,也照亮了这个家的希望,照亮了小寨村孩子们求学的希望,点亮了老人们对孩子们的期待,也象征着,孩子们渐渐光明起来的未来。

影片的最后说到,"过不了多久,就是龙脊收获的季节了。"

孩子们抱着希望继续学习,龙脊迟早有一天会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