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学者夫妻,用一辈子寻找“中国”

北京亦庄有一对学者伉俪——刘刚和李冬君夫妇,他们60岁的时候,为自己最重要的作品写下了一个开头。

这对夫妇相识于南开大学,同受到一位名师的指点。他们这辈子都投身于中国历史,年轻的时候在乡村亲身见证父辈们的历史,后来在南开历史系专攻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

他们也一直都在讲历史。李冬君教授在南开不做课题,却只喜欢给学生讲古代艺术史,讲日本文化,讲战国诸子。刘刚先生做生意赚的钱,也全花在游学上,如今他常常带着一帮学生或者一群商人,一边走在考古遗迹的现场,一边侃侃而谈过往历史的景象。

学术的东西也得好看

李冬君她一直有一个执念,就是写出来的东西得让人喜欢看,学术论文也可以变得好看。

她在学术上专攻的是先秦思想史,但她更喜欢书画、陶瓷、青铜器、诗歌这些,她和刘刚都善于从历史里发现美的事物,这是有价值的、恒久的。这些年里,她和刘刚一起逛遍了中国大大小小的公开的、私人的博物馆,其中不少从未面世过的藏品。她也总是迫不及待地把见到这些新东西放进自己的书里,让更多人看到。

他们都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学者”或“作家”。他们最喜欢的,反倒是拾掇院子里的紫藤和水仙,闲暇时写写诗,请客人用他们儿子自己烧制的瓷器喝喝茶。

刘刚、李冬君老师家客厅

与电视剧的缘分

李冬君和刘刚在南开的导师是历史学家刘泽华先生(1935—2018),李冬君后来留校任教,刘刚则是早就出去经商了,做过不少投资,其中比较有意思的还是跟历史相关的。

刘刚老师与刘泽华先生

他和《雍正王朝》的制片人苏斌是朋友。《雍正王朝》是1999年播出的一部电视剧,苏斌原本打算拍一部曾国藩题材的,找了刘刚一块儿研究,不过没能弄成。后来《雍正王朝》轰动大江南北。不过,这种王权主义的题材,刘刚又不感兴趣,就没有参与。

不久之后,刘刚投资了苏斌2001年的一部新戏《李卫当官》并作为顾问。这也是一部大获成功的电视剧。相比于引人入胜的宫廷权谋的历史题材,刘刚更喜欢一些小而美的历史细节。

再后来,刘刚投资电视剧的生意就没再做了,与电视剧的缘分却还在。

刘和平是《雍正王朝》和《李卫当官》的编剧,刘刚也是这样结识刘和平的。在2007年《大明王朝1566》播出之前,刘刚为刘和平介绍了自己的导师刘泽华先生,刘和平在南开大学任兼职教授,导师就是刘泽华。同时,他还请到了刘泽华和冯尔康两位历史学家担任历史顾问,而李冬君也在这部戏里担任历史编辑。

《大明王朝1566》职员表,刘泽华和冯尔康任历史顾问,李冬君任历史编辑

尽管与历史剧有诸多缘分,即便是现在,他们为Netflix(奈飞)正在制作的取景于陕西榆林石峁遗址的匈奴题材历史剧当顾问,不过那也只是他们考察的一个副产品。

李冬君和刘刚老师,2019年春拍摄于石峁古城

一向热爱历史普及的刘刚和李冬君没有在电视剧的道路上一路走下去,还是回到了书斋,潜心创作,因为这时候他们有了新想法。这个想法就是“文化的江山”。

不大一样的中国通史

“文化的江山”缘起于他们从上学到写作的漫长过程中。他们接受的学术训练是研究“王权主义”的中国,中国历史的学术范式和写作范式也一向是“王朝中国”,简而言之就是帝王将相和宫廷权谋。即便唯物史观已经建构了一个不同的讲述历史的方式,但在大众的认知层面,大家更喜欢的还是运筹帷幄、杀伐决断的段子。

2008年完成了《文化的江山》上下卷书稿后,他们去了江南。一方面是游玩,一方面是为了把那部“大纲”往前往后延伸开来,把“文化的江山”讲得更明白,——这部上下卷的书卖了2万套,但确实只是个大纲。不少官员和商人读到了这本书都很感兴趣,还不停地找他们打听什么时候还能看到完整的版本。

刘刚和李冬君总是对他们说:快了,快了。然后一等就是10年。

2009年,刘刚和李冬君去了一趟福建楠溪江,同行的摄影师李玉祥正在拍摄江南的一些古村落。那里还保留着一些宋代风格的古村落,宗族纽带依然清晰,那是北宋、南宋之际北方士人携家带口逃亡至此建立的村落,光是在浙江永嘉就有250多座古村落保存至今。

宁波走马塘村,李玉祥摄影

北宋汴州的士人移民发现楠溪江这片地方后,按照桃花源的样式建了一个村落,是一个自治的村落,有私塾,有学院,有戏台。戏台很重要,不识字的人通过戏台学习文化,学习价值观。

这是一种很有历史感但也很有现实启发的实实在在的事情,然而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没有这些村落的一席之地。但它们很重要,这些才是真正体现“中国”本色的一些事物,写作中国历史,怎么可以完全跳过这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从楠溪江去杭州的路上,李玉祥提到宁波有一个古镇很不错,值得去看看。于是他们到了慈城。

李冬君回忆:来到慈城,便停下了脚步,决定将后半生写书、做学问和生活的时光都交付于此。

吴为山的青铜雕塑《老子像》

当时负责古城项目的人邀请刘刚和李冬君做顾问,他们与慈城古县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的副总郑利群非常投契,就参与了这项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有时候讲讲课,还带着学员们游学。他们那时候在亦庄的家里堆了上万册书,没地方放了,就一口气全运过去慈城,在那里建了个书院。

浙江保留了中国最多的古代书院,浙东学派是明清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群体,并且,良渚遗址在这里,王阳明、黄宗羲、全祖望的墓都在这里,他们曾带着一群人就在黄宗羲的故居给他们讲黄宗羲,还有整个晚明的思想界。

听那些学员说,这种现场讲历史课真的能把人带到一个一点都不觉得思想史是一件枯燥事情的世界。

黄宗羲墓,位于余姚市化安山陆岙

枯燥的历史一旦经由现场与阐释的交织,就焕发出新鲜的生命力。这是刘刚和李冬君一直实践的历史普及的方式,不只是创作和阅读,还要通过在现场的游学走读触摸历史。

刘刚在慈城的时候,还要完成一个重要的工作:当初“文化的江山”只有古代部分,商代以前的中国在哪里,宋明以后的中国又走向了何处,这都是需要继续弄清楚的问题。

于是他跑遍了江南一带大大小小的遗址,比如很少为人所知的福建楠溪江的好川遗址。还有造出独木舟航行大海的河姆渡遗址,良渚文化的诸多遗址如反山、瑶山、崧泽、福泉山。后来又为了将“良渚化世界”梳理清晰,按着司马迁“从东南到西北”的运势线,考察了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文明源头的仰韶和龙山文化诸多遗址,尤其是几个令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无比困惑的遗址:拥有中国最早的青铜器的齐家文化、拥有庞大青铜文明的石峁遗址、青铜和玉器彼此融合的陶寺遗址,还有鼎鼎有名的二里头遗址。

河姆渡独木舟遗迹,李冬君2018年拍摄

青铜文化是怎么进入中国的?青铜文化以前中国文化的形态是怎样的?青铜文化为何没有像从西到东沿着亚欧草原毁灭三大文明古国那样毁掉中国文明?这些都是让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困惑了很久的问题。

经过10年的探索,刘刚和李冬君终于弄清楚了史前中国的图景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他们发现了良渚在中国国家起源中的独特地位,而不只是仰韶和龙山。另外,只有理解了中国的玉文化在阻击青铜文化并与青铜文化融合的过程中的历史,才能解读夏和商的青铜器,以及夏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因此,他们一生的功夫,都是为了这门从来没有人用这样的方式讲述的“文化的江山:一听就懂的文化中国史”。

40岁时开始构思,50岁写作完成两册初稿,再经10年打磨,最终扩展成12册体系完整的巨著,150万字,1800幅图片,对6000年中国历史的重新梳理,对上百件器物和艺术品的详尽解读,中国大陆学者伉俪刘刚、李冬君,以毕生积累,以一家之言,讲给当代中国人的一套全新的中国历史。

就是这套课程——《文化的江山:一听就懂的文化中国史》。

2020年认识中国第一课

许宏、余世存、孟宪实等10位作家学者重磅推荐

150集中国通史课,穿越6000年文化中国

(永久有效 随时随地收听)

限时5折优惠

只要99元

仅限:4月22日——4月26日

每天15分钟,重新认识500+历史人物

你所不了解的历史真相,都在这部文化史里

还原中国智慧,成为大格局的人!

你将获得

宏观的历史视野,摸清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脉络

古人的明达智慧,看文化的江山孕育怎样的人性

名家解析,历史与考古、诗词、绘画、哲学的碰撞

谁适合听

历史爱好者:喜欢追根溯源,探寻古文明发展轨迹的你

学生、父母:渴望了解历史,提升文化素养的你

职场人士:追求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具有生活格调的你

社会人士:热爱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你

点击试听

主讲人介绍

大咖推荐

课程大纲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课程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