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3!央視媲美BBC的紀錄片,低調上映卻意外走紅

提起海洋,你想到什麼?

豐富的海產品,假期裡成群結隊的人們,在沙灘上玩耍的孩子……

這是我們人類眼中的海洋。

你見過這樣的海洋嗎?

絲毫沒有人類的蹤跡,宛如一片蔚藍之境。

風平浪靜的海底,藏著各種奇異的海洋生物。

一部紀錄片,記錄下了這樣的海洋,這部紀錄片,被喻為CCTV最好的片子,它沒有任何宣傳,靠著口碑在豆瓣網上拿下了9.3的高分。

有人說,它是國產紀錄片之光,它就是《蔚藍之境》。

是迄今為止我國規模最大、範圍最廣、內容最為全面的海洋紀錄片。

在它的鏡頭下,你能看到一個最真實的海洋世界:

生存、自立、遷徙、繁衍。

適者生存,這個人類世界的規則,同樣也適用於海洋生物。

生存總是第一要素,想要生存,就要面臨嚴酷考驗。

遺鷗現在就面臨著生存的挑戰。

即便遺鷗是珍貴的保護鳥類,全球不到三萬只,但是由於同類相食行為,遺鷗的生存形勢仍舊非常嚴峻。

在陝西紅鹼淖,有一群遺鷗,其中一隻成年雌性遺鷗,剛生下兩隻遺鷗寶寶。

雖然剛破殼五個小時,但是為了50天后的夏季大遷徙,媽媽必須離開它們去尋找食物。

可媽媽剛剛離開,另一隻成年遺鷗就瞄準了寶寶,並且迅速叼走了寶寶。

不到一分鐘,寶寶就成了盤中餐。被成年遺鷗一口吞掉。

媽媽回來之後,發現它的孩子已經少了一個,面對孩子的離開,它們悲痛卻又無奈。

但這就是遺鷗的命運。

同類相殘這種事,讓遺鷗的生存變得很艱難,但你又能說,人類有時候不是如此嗎?

生存是第一要素,但自立才是最關鍵的一步。

如果不離開母親的羽翼獨自生活,很容易就會被社會規則所淘汰掉。

斑海豹現在面臨的困難就是自立。

這隻斑海豹剛剛出生三天,但是因為氣溫升高,冰塊開始融化。

理智的斑海豹媽媽,打算趕在夏季來臨之前,教會斑海豹下水。

因為融化的冰塊,時刻都在威脅小斑海豹的生存。

就像這樣,小斑海豹還沒來得及吸取媽媽的乳汁,媽媽就因為冰塊消融而“不見了”,留下小斑海豹一臉驚恐。

不過斑海豹媽媽很有耐心,沒有強迫小斑海豹立刻下水,而是先陪伴小斑海豹在冰面上練習。

掌握了基本姿勢之後,小斑海豹便跟隨著媽媽下水。

這雖然是它第一次進行水下旅行。

卻標誌著它踏出了獨立的第一步。

獨立之後,面臨的困難就是遷徙。

就像是人類一樣,離開父母,前往大城市生活,無論是北漂、滬漂,杭漂……

每一個城市的更換,都是生命中重要的一次旅行。

斑尾塍鷸也是如此。

每年在秋意闌珊的時候,斑尾塍鷸就會從新西蘭飛向阿拉斯加。

這是一次漫長的飛行,光從中國鴨綠江口的灘塗飛到阿拉斯加,就需要整整8天8夜不停歇。

它們唯一落地的時刻,就是在中國鴨綠江口的灘塗。

落地之後,需要不停地吃飯,讓自己至少增重一倍,以支撐接下來的飛行。

斑尾塍鷸的一生,幾乎都在不停地飛行與遷徙。

一次飛行就可達到驚人的11677公里。

在它們15-20年的生命當中,飛行的距離,遠遠超過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

遷徙之後,海洋生物們已經步入安穩時期。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繁殖,就像是人類一樣,組建自己的小家庭。

天津大港溼地的鳳頭鸊鷉,繁殖方式很特殊。

它們先是用力挺直身體,貼在一起舞蹈。然後用同樣的節奏擺頭。

這個過程,讓它們“確認過眼神,我遇上對的鸊鷉。”

接下來才進入到正式步驟。

沙蠶的繁殖,大概也是如此,唯一遺憾的是,繁殖是它們一生的使命,也是它們生命的終結。

每年的農曆十五,沙蠶就會鑽出泥底,尋找交配對象。

找到後,雄性會釋放出所有的精子,雌性會釋放出所有的卵子。

精子和卵子的結合,會誕生出新的生命,但是沙蠶在繁殖後就會死去。

它們因繁殖失去了所有的力氣,慢慢落入海底,直到消亡。

珊瑚的繁衍,也很獨特。

卵團被一點點排出體外,其他珊瑚感受到之後,就會一起排出卵團。

幾個小時後,深海里就藏了數以億計的受精卵。

看起來如同一場燦爛星辰,它們隨著潮水的方向遊動,並且孕育出新的生命。

這就是珊瑚的繁殖,也是一場持續了數億年的“狂歡”。

就這樣,當一個生物,生存、自立、遷徙、繁衍之後,新的生命就會進入相同的循環,大自然就是如此,週而復始,生生不息。

這是大自然的規律,也是地球能夠維持生態平衡的原因。

《蔚藍之境》的鏡頭,不止為我們揭露了自然規律,還為我們揭開了所有海洋生物的“秘密”:

這是毛躄魚,因為太懶,又被稱為海底樹懶。

你看它一動不動,藏在珊瑚群中,會以為它在休息,其實它在捕食,耐心等待小魚經過,然後大口吞食。

這是海蛞蝓,因為它有六個外置的鰓,又被稱為六腮海牛。

因為外形的原因,也叫作西班牙舞娘,或者海底肥牛卷。

它比較敏感,不易隱藏自己,一旦受刺激的時候就會拼命游泳。

這是剛剛生產完的南海雌性法螺,產下500枚卵囊、200萬顆卵,數量雖多,但是大部分都難以存活。

隨著《蔚藍之境》的鏡頭,我們還可以觀賞到我國1.8萬公里的海岸線,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域,以及11000多座海島的美景:

這是秋季的遼寧盤錦,一片火紅的灘塗非常壯觀。

這是南海深處,一個圍繞著珊瑚礁生長的生命,綻放的姿態猶如盛開的牡丹。

這是臺灣澎湖列島的石滬,是由玄武岩堆砌而成的,它跟隨潮汐而變化,但中間始終保存著一顆心形圖案。

這是西沙群島的沙灘,每到退潮之後,沙灘上會冒出來無數的沙蟹,與上萬只破殼而出的小海龜,在沙灘上競相追逐。

這是《蔚藍之境》中的景色,春夏秋冬,東南西北,

每一個季節海洋都有它獨有的美麗,每一個地方海洋都呈現它獨特的魅力。

然而,近些年來,這些景色越來越少見。

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化,人類伸向海洋的手,已經越來越長。

甚至直接導致了一些海洋生物的滅絕。

比如中國鱟,它的存在比恐龍還古老,有著4.8億年曆史。

這種古老的生物,有一種藍色血液,是製作檢測試劑的原料之一,且沒有東西可以替代。

因為它的醫學作用,它被大量逮捕,這幾年由於過度利用而處於滅絕的邊緣。

因為數量銳減,還被IUCN列入“瀕危”(EN)等級。

而其中,中國首當其衝,因為中國是世界上少數擁有,豐富鱟資源的國家之一,佔世界總量的95%以上。

如果不注重保護,中國鱟很可能在未來幾年就徹底滅絕。

面臨同等命運的還有抹香鯨。

海洋垃圾和漁網,一直都威脅著抹香鯨的生命。

尤其是懷孕的雌鯨。

在廣東大亞灣,一隻懷著身孕的雌性抹香鯨走散了。

它因游到了近海而擱淺,長時間擱淺對於抹香鯨來說,意味著死亡。

這一幕被攝製組發現後,立刻組織了救援船隻,用船隻製造聲響,逼迫抹香鯨離開了海灣,救了抹香鯨的生命。

但這只是幸運。

三年前的另一隻懷有身孕的抹香鯨,在廣東大亞灣被漁網纏住,逃不開漁網的它誤食海洋垃圾,導致救援人員努力營救了三天,仍舊回天乏術,最終一屍兩命。

它死後,救援人員給它起名叫“浪花”。

死前的最後一幕,是它安靜地看著救援人群,眼神裡有不捨,更有一種無聲的悲鳴。

事後調查發現,導致“浪花”死亡的漁網,只是漁民隨手丟下海的。

因為沒地方放,乾脆丟在海里而已。

他們甚至說:海洋這麼大,我扔個垃圾怎麼了?

在人類的狂妄與自私面前,浪花並不是個例。

還記得嗎?

2019年,有人在意大利撒丁島海灘,發現一頭懷孕抹香鯨的屍體。

解剖後,發現它的肚子裡塞滿44斤塑料垃圾。

因為垃圾佔滿胃部,它無法進食而死去。

死後,人們在這頭母鯨的肚子裡,發現了一個已經有3米長的胎兒。

鯨魚" 集體自殺 "事件,就是自然對人類的集體訴訟。

2018年11月24日,新西蘭斯圖爾特島145頭領航鯨,擱淺在海灘 " 集體自殺 " 。

被發現的時候有些還奄奄一息,但是因為已經回天乏術,人們不得不對它們進行安樂死。

在對鯨魚實施安樂死的時候,人們圍著它們,不停地說 :" 對不起,對不起。"

但是一句 " 對不起 " ,面對145條生命來說,微不足道。

中國鱟面臨滅絕,抹香鯨生存備受挑戰,其實連飛鳥也不樂觀:

灘塗是很多飛鳥的棲息地,但是這幾年,灘塗被過度開發,導致大量飛鳥無法棲息,不得不在旅行中死去。

這是《蔚藍之境》提出的,對海洋環境的擔憂,也是現實生活中一個殘酷的話題。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

新冠肺炎發生後,呼吸機成為了價格昂貴的儀器,重症患者每呼吸一口空氣,都要付出昂貴的金錢。

可是在此之前,誰為大自然的空氣付過錢?

這種情景,如同惠特曼所說:

大地給予所有的人是物質的精華,而最後,它從人們那裡得到的回贈,卻是這些物質的垃圾。

人類本不該如此。破壞了環境,人類就等於自殺。

大自然,從來不屬於人類,而人類卻屬於大自然。

正如《蔚藍之境》海報上所寫:魚翔瀚海,長鯨吞吐,萬物競自由,這才是世界的本來面目。

但願這次疫情過去,人類能還自然一片蔚藍之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