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紐約》老片新看,3位影后異國漂泊,尋覓“歸屬感”

看老電影常常會發出以下感嘆。

“驚了,他們是怎麼過審的?”

“羨慕,原來爸媽見識的比我們前衛多了!”

“硬核,沒想到我們現在還在討論“怎麼樣”的議題,這片子連“為什麼”都談這麼深了。”

好的,今天就介紹一部會讓你發出以上感慨的片子《人在紐約》,又名《三個女人的故事》

電影於89年上映,曾榮獲第26屆臺灣電影金馬獎八項大獎。

31年過去了,重看這部老片,或許你會有不同的感受。

(我猜,很多人都沒看過吧,畢竟,它比你大。)

陣容豪華,導演關錦鵬,張艾嘉、張曼玉、斯琴高娃三位影后聯袂主演。

電影的兩個名字,也從不同切面概括了這部電影的內核。

《人在紐約》,對接當時的移民熱潮。

《三個女人的故事》講女人之間的友情和情感歸屬,是永恆的命題。

移民。

相比80年代,淘金熱帶起的移民熱潮。如今的移民不如資產階層追求更高品質保障的優化選擇。

換句話說,那時候移民為的是“生活的更好”,而現在則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而比起“更好的生活”,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正處在,並將持續處在努力“生活的更好”。

北漂、瀘飄、深漂……提起就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飄”。

這也是為什麼我說,這部講移民的老電影,對年輕人來說不陌生,甚至相當契合。

該片以三個紐約生活的中國女人切入。

臺灣的黃雄屏(張艾嘉飾)

香港李鳳嬌(張曼玉飾)

上海的趙紅(斯琴高娃飾)

她們或居無定所,或情感混沌,或親人相隔。

物質、金錢、婚姻,難以消解她們的漂泊感。

所以,黃雄屏努力追求事業,李鳳嬌渴望穩定的情感,而趙紅一心想要接母親過來完成家庭傳承。

說到底,她們都在尋找一份心靈的歸宿感。

黃雄屏的父親曾經是一名臺灣高官,下野後移居美國。

黃雄屏童年跟著父親來到紐約,而她的母親則二十年來一直滯留家鄉。

電影沒有直接交代父母分離對她造成的影響,但是從她跟父親貌似親密,但黃雄屏即使租不起房到前男友家借住,也拒絕回家就能夠看出她的態度。

黃雄屏面對感情,作風瀟灑。

感情裡合則聚不合則散,展現愛的濃度,對情感的純度沒有太多要求。

輾轉在感情裡,生活隨之奔波變動,並將這種變動視為平常。

黃雄屏只有面對熱愛的戲劇是認真的,不計較,也不隨緣的。

她希冀著在這裡找到歸宿感。儘管同樣艱難,甚至更難。

黃雄屏曾經修讀歷史,卻離開了故鄉,之後專攻戲劇,希望在舞臺上有所建樹。

然而談何容易,機會少之又少,歧視無處不在。

李鳳嬌,香港移民,跟爸爸合作開一家餐廳。

李鳳嬌擁有朝氣蓬勃的生命力,進取,冒險,對賺錢充滿熱愛。

她做生意,房子,珠寶,股票什麼都炒,且做得風生水起。

她身上擁有著階層躍升式激進,卻也不能否認,她在用忙碌擠壓感情對她的磨損。

李鳳嬌以摩登女郎的方式出場,卻在街上遇到白人男的鹹豬手。

錯過肩去後,李鳳嬌猶豫幾秒後還是折返回去,跟白人男爭論,討回公道。

只是,拿到“大女主劇本”的李鳳嬌,走卻不是大爽劇模式。

一方面她依然要面對傳統文化里長輩和輿論的逼婚。

另一方面,跟同性好友的曖昧糾纏。

跟愛慕男子的試探。

這些都讓李鳳嬌陷在情感旋渦裡,難以自拔,也找不到依附。

而上海移民趙紅,因為愛情遠嫁美國。

丈夫富有而體貼,在陌生的國度,跟相愛的人過著體面的生活。

除了有點寂寞,她幾乎得到了完整的幸福。

然而,有苦難言,言也無用,是所有成年人的生存困境。

一個看似幸福的女人尤其如此。

成長過程中,趙紅跟母親相依為命,少女時代的趙紅無數次在心裡告訴自己,“等我長大,等我有了能力,我要讓媽媽過上很好的生活,我要陪伴媽媽相依到老”

然而,“不錯的”丈夫理解不了,為什麼成年且通情達理的妻子,非要跟母親住在一起。

生在美國長在美國的香蕉人丈夫,不能理解,也不想理解。

他甚至在急切之下,建議想接媽媽到美國的妻子去看心理醫生。

三個女人,三個在異國生活的女人,揹負著各自的困境遇到了彼此。

女人間友誼,同胞間歸屬,暫時讓她們卸下煩惱,端起酒杯。

明天會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