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時期美國與蔣介石政府關係是真正上的“密友",還是利益牽絆?

1949年12月,蔣介石被迫宣告“引退”敗走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蔣介石在中國大陸的獨裁統治和政治生命至此終結。

蔣介石對臺灣早有打算,早在1946年10月,他曾飛赴臺北,出席臺灣光復一週年的典禮,並趁此機會在全島巡視一圈。巡視後,蔣介石大發感慨:“巡視臺灣之收穫,較之巡視東北更大,臺灣尚未被共產黨分子滲透,可視為一片淨土。”那時候,國共內戰剛剛開始不久,蔣介石還在做著“三至六個月消滅共軍”的美夢,根本不會料到,三年之後會被趕出大陸逃往臺灣。但是臺灣的重要戰略地位在他的心中已經有了結論。隨著戰局的不斷逆轉,蔣介石開始作以防萬一的準備,思來想去,只有臺灣這一顆棋子。然而,讓蔣介石始料不及的是,美國人在國民黨軍隊土崩瓦解之際,不僅拒絕了他一再要求的援助,還使出了更狠的一招:棄蔣保臺。企圖阻止蔣介石從中國大陸脫身逃往臺灣。


蔣介石從權利高峰跌入其生命的低谷,而曾經的靠山美國,不僅沒有半點的同情,反而選擇在這個時候對他落井下石。1949年8月5日,美國國務院公開發布了一份長達1054頁的對華政策《白皮書》,這是一部包含許多歷史文獻的鉅著,《白皮書》進一步表示了對蔣介石的失望,表示美國不再支持蔣介石政權,宣佈了美國“扶蔣反共”政策的失敗。

《白皮書》全名為《美國與中國之關係》,敘述了從1844年美國強迫中國簽訂《望廈條約》至1949年中國大陸解放之間的中美關係,其中特別評述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美國干涉中國內政而招致失敗的經過。其中對於蔣介石的失敗,完全歸咎於其咎由自取。


1948年底,面對國民黨在大陸兵敗如山倒的局面,美國政府對蔣介石失去了信心,開始積極尋找可能的替代人選,1949年2月,美國駐華大使館參贊莫成德向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報告說,“我們所需要的是一個能力強、做事腳踏實地的人,不必聽命蔣介石,亦毋須服從李宗仁聯合政府,而專為臺灣謀福利。孫立人的經驗也許不足,但其他條件卻甚合適”。艾奇遜當即指示,可與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商量,如司徒也同意,則伺機向李宗仁提出以孫立人代替陳誠。

蔣介石大陸潰敗之後,美國政府一度企圖霸佔臺灣,或扶植臺獨力量,或製造“兩個中國”。蔣介石堅決反對臺獨,堅決反對“兩個中國”,企圖得到美國的保護和支持,反攻大陸;美國則不願與大陸作戰,力圖對蔣介石加以限制,雙方由此發生種種衝突和矛盾。蔣介石在表面上維持著和芙國密切的“外交”關係,但在其私密日記中,則大罵美帝國主義,從杜魯門到尼克松,歷任美國五屆總統,均遭到蔣介石尖銳、嚴厲的批評和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