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大新传考研真题公布,行之记者押中专硕205分,学硕185分

今年考研初试结束后,关于行之记者的押题情况,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大部分题目行之记者都讲过,基本押中,但是也出现了如新闻史等冷僻的题目;另一种是行之记者模拟卷押中大连理工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政法大学等院校的多道原题。

关于第一种声音,行哥哥想说今年专硕真题里考的算法推荐、国际传播、智媒体等基本都在冲刺班里讲过,而且多道真题都能在冲刺班《热点词手册》里找到答案。至于涉及到我党的新闻史题有点出乎意料,我原本以为明年2021年才会考查,毕竟2021年是我党成立100周年,可是没想到今年就考查了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史,看来“上海党校”的名头果真不是盖的,这也提醒我们明年的五件套必须增加中国新闻史的知识。

关于第二种声音,我想说非常正确,恰恰能体现出行之记者的押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假如我们是一个针对全国新传院校的考研机构,我敢说算法推荐、媒体融合、国际传播、舆论、5G等考点100%考查。为什么?因为你上大不考,暨大会考;你武大不考,厦大会考。总之全国那么多新传院校,总会有院校考查这些热点。因此,做全国新传院校的考研机构押题真得很简单,只要把握趋势,基本不会押不到,难就难在押某一个院校的真题。想要连续多年押中上海大学的真题,需要对上大新传了解地足够深刻,才能洞察真题规律。

下面,行哥哥将结合行之记者2020版四件套和冲刺班的内容,简要分析今年的专硕真题,并指出押题的分数统计。

专硕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今年专硕334的真题偏基础,40%来源于书本,50%来源于热点,10%需要结合理论分析现象。算法推荐、国际传播、舆论、现象解读、受众分析仍然是考查的重点。比较出乎意料的是考查了冷僻的“冷媒介”和“集权主义理论”。虽然这两个考点同样重要,行之记者笔记里也要求背诵,但是考查的意义不大。

一、名词解释(5*4=20)

1.区块链

押中!热点知识题。行之记者冲刺班第三次模拟考押中原题!答案来自冲刺班专属资料《名词解释背诵宝典》。区块链是一种公开的、分布式的账簿,具有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的特点,基本回答出这些内容即可拿分。

行之记者冲刺班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讲解课件

2.拉斯韦尔的5W模式

押中!基础知识题。行之记者冲刺班第二次课考点梳理要求5W模式和香农模式重点背诵。行之记者2020版四件套之《传播学通论》笔记里有该题的答案。这是一道5分的名词解释题,可以不用画出传播模式图。

行之记者冲刺班第二次课课件

行之记者《传播学通论》笔记

3.冷媒介

押中!基础知识题。行之记者冲刺班第二次课考点梳理要求背诵麦克卢汉的“媒介二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和“地球村”。行之记者2020版四件套之《传播学通论》笔记里有该题的答案。冷媒介和热媒介的考查意义不大,因为这种分类方法学界存在争议。

行之记者冲刺班第二次课课件

4.集权主义理论

押中!基础知识题。行之记者冲刺班第二次课考点梳理要求背诵报刊的四种理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行之记者2020版四件套之《传播学通论》笔记里有该题的答案。集权主义理论只要回答出国家最大,报刊是国家的奴仆,无条件为国家和政党服务即可拿分。上大考集权主义难道是因为去年我国动荡不安,遭遇国内外危机需要强化国家和主权有关(手动哭)?

行之记者《传播学通论》笔记

二、简答题(10*3=30)

1.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区别

押中!拓展知识题。行之记者2020版四件套之《传播学通论》笔记第十二章的“

真题集锦”第5题里有该题的答案。《传播学通论》书本只谈到了实证主义和批判理论两大效果研究的学术传统,没有涉及传播学两大学派,但是行之记者高分笔记补充了三大学派。

经验学派重视经验,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研究传播如何致效,目的在于改进资本主义制度;批判学派重视思辨,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研究“谁在控制”、“为了谁的利益在控制”等问题,目的在于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其实只要写出了两者的概念,基本就分析出两者的区别。

行之记者《传播学通论》笔记

2.请用使用与满足理论谈谈短视频APP发展火爆的原因

押中!原因分析题。行之记者冲刺班第二次课考点梳理要求背诵使用与满足理论;第三次课热点词分析要求背诵短视频兴起的原因,答案来自冲刺班专属资料《热点词手册》。

行之记者冲刺班第二次课课件

行之记者冲刺班《热点词手册》

这道题乍一看非常简单,只要结合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短视频发展的原因就好,但是越是容易的题目,越不容易拿满分。首先你必须要写出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概念,然后结合理论分析为什么短视频发展地这么好?

我们以抖音为例,为什么抖音发展地这么快?因为很多人刷抖音,用户庞大有流量,进而有广告能盈利。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刷抖音?从使用与满足来看一定是抖音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估计很多同学分析到这里就结束了,当然不行,结合地不够深入。使用与满足理论谈的是用户接受媒介和内容,一定是满足了受者的需求,具体是什么需求要写出来,10分的简答题写出3点即可拿满分。

我们为什么刷抖音?因为抖音的视频很短,看一集电视剧太费时间了,抖音充分地利用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满足碎片化的需求);因为抖音可随时随地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看个电视还得必须靠在家里的沙发上(满足移动化需求);因为抖音里的东西有搞笑,有知识,有情感,内容多样(满足多样化需求)……

3.结合自媒体现状,谈谈你对受众即市场的理解

未押中!拓展知识题,考查你对受众即市场的理解。

首先,你得知道什么是受众即市场?如果不清楚按照字面意思来看就是直接把受众当作传媒市场的消费者,受众越多,市场越大。去年440考了受众商品论,受众即市场和受众商品论有区别,前者把受众当作消费者,后者把受众当作商品。

其次,结合自媒体现状,现在自媒体的现状是什么?流量至上!通过蹭热度、血馒头等低俗的方式获取用户的注意力,进而接广告盈利。在自媒体看来,流量比责任更重要,受众比内容更重要。

最后,你对受众即市场观点的评价。优点在于受众在传媒市场的作用,有利于满足受众需求和激发受众细分。缺点在于容易把“商品销售量" 一一收视率/发行量/点击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结尾,可以谈谈措施。比如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基础上追求经济效益,加强行业自律和职业道德规范。

当然,你也可以结合最新的区块链技术谈未来自媒体新的盈利模式,不再依靠单一的广告模式。

三、材料题(50)

材料:英国货车内发现39名偷渡者尸体疑似为中国籍,CNN记者向中国外交部提问:为什么他们以这样极端危险的方式离开中国?他们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离开中国出于何种动机?该问题遭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回怼,认为CNN先入为主断定了偷渡者为中国籍,而且这件事为何要和建国70周年扯上联系?后来真相出炉,39名偷渡者为遇难籍。

问题:结合国际舆论环境,根据传媒生产和媒介伦理的相关理论,分析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如何正确引导舆论,传播中国声音,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行之记者曾在专硕群发过该新闻,群里引发讨论

押中!热点分析题。这是一道有关国际传播和海外舆论的题目,主要谈如何传播中国声音的措施。行之记者冲刺班第三次课热点词分析要求背诵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措施,《热点词手册》里系哒哒的新闻思想里有如何争取国际话语权的措施。

行之记者冲刺班《热点词手册》

这道题难就难在两个方面:

第一,题目要求结合国际舆论环境,那么你必须写出传播中国声音面临的挑战。写措施题第一步就是要写挑战,这是基本的判断,这里建议结合材料案例来写“西强我弱”的海外舆论场格局。

第二,题目要求根据传媒生产和媒介伦理的相关理论分析,这点要求不能忽视。可能你会写加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借力国外媒体平台等等,这些都可以写,但是传媒生产和媒介伦理的相关理论呢?因此除了常规的措施外,一定要看到相关理论。比如传媒生产的分发阶段存在议程设置理论,那么可以写主动设置议题抢占舆论先机。媒介伦理在这个材料里表现突出,传播中国声音的前提是尊重新闻传播规律,不可捏造事实,主观判断,必须遵守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把握时度效的原则。(容易丢分的地方)

四、论述题(50)

张一鸣说:“算法是中立的,没有价值……”;《人民日报》反驳张一鸣:算法不是中立的,算法背后是人,算法的价值观就是人的价值观……;结合把关人理论,谈谈算法推荐技术对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影响。

押中!行之记者冲刺班第一次模拟考押中原题!答案来自冲刺班专属资料《热点词手册》。

行之记者冲刺班第一次模拟考讲解课件

行之记者冲刺班第三次课课件

题目先探讨了算法到底有没有价值,然后要求结合把关人理论分析算法推荐技术对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影响。

算法推荐对新闻生产,从把关人理论来看,新闻采编由从基于“新闻价值”到基于“用户兴趣”;新闻推送从“统一推送”到“个性化推送”,算法推荐带来的个性化生产影响了议题设置,容易造成有价值的议题丧失。

算法推荐对传播的影响范围较大,因为根据5W模式来看,传播涉及传播者、媒介、内容、受传者和传播效果。但是从把关人理论来看,回答应该聚焦于传播者、受传者和传播效果(内容方面新闻生产已有分析,避免重复,此处可不做重复)。传播者由新闻编辑把关变成了人工+算法把关;受传者满足了自我需求,但也陷入了信息茧房;个人传播效果增强,但是社会传播效果(社会责任和共识)减弱。

专硕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今年专硕440的真题偏基础,大部分来源于行之记者高分笔记。比较意外的是考查了两道中国共产党的报纸的新闻史,而且预计明年考查党建新闻史的概率更高。因为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一、名词解释(5*4=20)

1.注意力经济

未押中!基础知识题。注意力经济又称为眼球经济,在浩如烟海的信息大洋中,只有通过内容吸引受众眼球,才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个词就算没有背,自己也是能够扯到5分。

2.文化产业

押中!基础知识题。行之记者2020版四件套之《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笔记新闻传播事业里有该题的答案。

行之记者《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笔记

3.《向导》

押中!新闻史题。行之记者冲刺班专属资料《名词解释背诵宝典》有该题的答案。行哥哥曾在冲刺班多次强调,新闻史中的著名报人、著名历史事件、著名报纸都需要了解背诵。《向导》周刊是中共中央第一个中央政治机关报,这种“第一个xx”容易成为命题目标。

行之记者冲刺班《名词解释背诵宝典》

4.数字鸿沟

押中!基础知识题。行之记者冲刺班专属资料《名词解释背诵宝典》有该题的答案。数字鸿沟由知识沟发展而来,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

行之记者冲刺班《名词解释背诵宝典》

二、简答题(10*3=30)

1.数据新闻的特征

押中!行之记者冲刺班专属资料《热点词手册》有该题的答案。我们可以从可视化、叙事化、私人订制等角度分析。

行之记者冲刺班《热点词手册》

2.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党报的特点

未押中!新闻史题。以前学硕考新闻史最多就是名词解释,今年专硕竟然考了10分的新闻史简答题,也是出乎意料。我原本以为建党初期党报至少要到明年2021年甚至2022年才会考查,毕竟100周年嘛,没有想到今年就考了。这道题扯吧,能扯几分是几分。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主要创办了《向导》、《前锋》、《先驱》、《中国青年》等报刊,这个时期党报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贯彻党性原则,把党的报刊作为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二是继承与发扬五四时期报刊的革命精神,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答案来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新闻报道策划的类型

押中!基础知识题。行之记者冲刺班第二次课知识点梳理要求背诵新闻报道策划类型、原则、选题。新闻报道策划的类型答案来自专硕参考书《新闻编辑学》第三章第一节。

以报道客体发生状态作为分类,新闻报道策划可分为预见性报道策划和非可预见性报道策划;

以报道策划的运行时态作为分类标准,新闻报道策划可分为周期性报道策划和非周期性报道策划;

以报道策划的运行方式作为分类标准,新闻报道策划可分为独立型报道策划和非独立型报道策划。

三、论述题(30*2=60)

1.何为人际传播?结合实例分析为什么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未押中!拓展知识题,答案来自专硕拓展书《传播学教程》第五章第二节。这道题不难,仔细思考就能得出答案。新媒体技术如此发达,中国人使用微信频率如此之高,为什么大众还是向往线下见面的聊天呢?就是因为人际传播手段多、渠道广、方法灵活。两个人对话聊天,不仅仅看聊天内容,还有体态、表情、眼神、身体接触以及服侍、发型等等,这些都是自我表达的重要媒体。人际传播将符号语言和非符号语言发挥到了极致,是目前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2.何为信息茧房?论述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茧房对人们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影响

押中!热点分析题,行之记者冲刺班专属资料《热点词手册》有该题的答案。信息茧房对人们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影响,其实就是分析信息茧房对人际沟通带来的危害。什么是信息茧房?简单来说,就是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行之记者冲刺班《热点词手册》

处在信息茧房中的的人是不是犹如一个个圈?你想要与他人交流是不是先得打破圈层,除非你只与茧房内的人交流,这样会导致人际交流的成本增强。

处在信息茧房中的人是不是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了解?对其他方面的信息一无所知,视野范围很小,认知非常局限,容易画地为牢,有刻板成见。

处在信息茧房中的人是不是群体间异质的特征越明显?容易使人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其思维方式必然会将自己的偏见认为是真理,进而可能在同类人群中产生群体极化现象。

处在信息茧房中的人是不是脱离整个社会的发展,大大减少了经验的分享?因为人际交流的目的就是自我表达,分享经验。当每个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缺乏粘性,离散成单一的力量,这无疑极大地弱化了群体的功能,社会粘性丧失。

四、实务题(40)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800字左右的短评。(材料为《人民日报》2019年11月报道重庆籍支教志愿者谢彬蓉的事迹)

未押中!这是上海大学第一次要求写短评。评论分为社论、评论员文章、新闻时评、新闻短评、编者按语、新闻述评等类型。以前上海大学要求写800-1500字左右的新闻评论实则是新闻时评,但是今年却出现了短评。看来明年行之记者写作班要增加社论、评论员文章、新闻时评、新闻短评、编者按语、新闻述评等体裁写作了。

有些同学没有看清楚题目,把新闻短评写成了新闻评析,这属于跑题了,指望老师给点同情分吧。

那么,短评到底怎么写?格式是什么呢?看下图。

短评一般600字左右,最长不会超过1000字,是新闻报道结束后配置对应的评论,属于“配评论”的范畴。

短评和时评在格式上主要有三点区别:

第一,标题有区别。时评通常采用前半句事实,后半句主张的形式,但是短评通常只用后半句主张,非常简短。

第二,事实简述不同。时评因为是单独刊发的文体,第一段往往要写新闻由头,即简述新闻事实,但是短评由于常置新闻结尾配发,因此不需要简述事实,最多开头一句话带过。

第三,新闻时评字数一般多为800-1500字,最低也要800字,主要在于论证要详细,但是短评由于短小精悍,论证部分往往比时评要简单。

大多数同学对短评格式不清楚,按照时评格式来写,应该不会扣太多的分数,大家不用太担心。

学硕640新闻传播理论与方法

今年学硕640的题目偏基础,50%来源于课本,50%来源于拓展和热点。新媒体、舆论监督、主我与客我、定性研究都是书上的知识点,连论述题的网络群体极化也能在行之记者2020版四件套里找到答案。

比较意外有三点:一是今年没有出定量定性二选一的题目,而是直接出了一道定性研究方法,所以呀同学们,定量定性都要看,别想着二选一。二是概念辨析题又回来了,这种题目考起来真得没有任何意义。三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竟然没有考查,专硕那么“红”,学硕怎么可以这样呢?

一、名词阐释(20*2=40)

1. 新媒体(至少两个观点)

半押中!新媒体的概念行之记者2020版四件套《传播学通论》或冲刺班《名词解释背诵宝典》里都有答案,但是要写出两个观点,这怎么写呢?2015年曾经考过这道题,两个观点可以理解为两个视角、两个层面、两个维度……

行之记者冲刺班《名词解释背诵宝典》

也就是说,我们只要从不同角度写出新媒体的概念就好了。我们平背诵的答案属于技术导向层面,相对于旧媒体而言,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通过各种当今先进的传播媒介(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网络卫星)进行传递信息和提供服务的新的传播形态。

除此之外,我们可以从表现形态方面,比如数字化、可视化、互动性、融合性、沉浸式等;还可以站在新媒体的发展和延伸角度,毕竟新媒体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新媒体发展到未来就是智慧媒体,因此也可以从人性化和智能化的角度提概念。

2. 舆论监督(广义和狭义)

半押中!这道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舆论监督的理解。行之记者2020版四件套《传播学通论》笔记里涉及舆论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的区别,该题的答案就在此处。

行之记者2020版四件套《传播学通论》笔记

广义的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对政府或者对社会存在的一切不合理现象的监督;而狭义的舆论监督是一种新闻的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是指新闻事业利用其本身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优势,代表公众对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党派团体、厂矿企业等的活动,乃至于社会中的某些不良现象,进行监督。

新闻舆论监督只是舆论监督的一个形式。舆论监督还有很多形式,比如说游行、集会、演说,包括民意调查也是舆论监督的一种形式,但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形式就是新闻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通过批判报道给相关涉事人物和企业带来舆论压力,进而倒逼事件得到快速处理。

这是当前新闻界对舆论监督的一种广义和狭义的解释,也是比较早的理解了。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到来,舆论监督越来越从狭义走向广义,舆论监督的主体真正变成了大众,大众利用自媒体曝光国家和社会的一切不良现象,其中又以微博为代表。

二、简答题(30*2=60)

1.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

押中!基础知识题,答案来自行之记者2020版四件套《传播学通论》笔记。主我与客我理论是内向传播的理论,非常基础了。但是这道题30分,不能简单介绍完理论就可以了,建议联系实际案例,谈谈你的理解,比如人要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知识,才能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行之记者2020版四件套《传播学通论》笔记

2. 定性研究的几种方法

押中!基础知识题,答案来自行之记者2020版四件套《传播学通论》笔记。冲刺模拟班第三次模拟卷其实也出了定性研究的方法论来源,也可以写这个答案。定性研究的方法有民族志法、符号互动论、小组座谈法、解释学法、民俗学方法论、文化研究理论等。

行之记者2020版四件套《传播学通论》笔记

三、论述题(50)

网络环境下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表现、影响

押中!热点知识题,行之记者2020版四件套《传播学通论》笔记第7章的好文推荐里有该题的答案,并且以“榆林产妇坠楼事件”为例进行分析。行之记者2020版四件套《150题》里也有网络群体极化这道题。

成因分析可以社会层面、媒体层面、受众层面等角度思考。表现形式的话主要是网络暴力、网络谩骂、吃瓜互撕、后真相、意见极端等等。

行之记者2020版四件套《传播学通论》笔记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影响有积极方面。由于网络的匿名传播特性带来的免责保护,以及网民在群体中的心理安全感,使得网民可以更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网民通过对事件的不断关注和推进,促使事件露出其本来面目,也不断给相关政府部门以压力,推动事件得以公正处理。孙志刚案在网民的穷追猛打之下,不但惩处了凶手和警方的责任人,还推动政府废止了《收容遣送办法》;躲猫猫事件在网络的舆论聚焦下,云南省公安厅向死者家属致歉以及处理了相关责任人。

另外,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比较容易引起传统媒体的注意。随着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传统媒体的介入报道,舆论监督的力量得到扩大,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推进事件的解决。在郭美美事件中,从对郭美美“炫富”行为的质疑开始,到对中国红十字会的质疑,网络力量的持续关注,加上《南方都市报》、中央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的跟进,形成一波对中国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的舆论监督。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影响也有消极方面。一方面,网上的群体极化容易转化为现实中的极化事件,扰乱正常社会秩序,如中国的“抵制家乐福”事件以及英国的伦敦骚乱事件等。另一方面,不利于网络意见的多样化。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互联网的优势之一就是网民可以自由表达各种观点,从而形成多样化的意见。但是当群体意见被极化之后,只剩下一种或少数几种观点的声音,这就大大削弱了网络监督的优势。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强势意见有可能作用于现实世界,从而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另外,网络群体极化所带来的压力推动了传统媒体报道模式的改变。迫于压力,传统媒体不仅开始介入报道一些预先没有报道的内容,拓展了传统媒体的报道范围,还不得不从符合大众需求的角度出发报道事件,否则就会被大众所抛弃。

学硕874新闻传播业务

今年学硕874的题目比较难,基础考点不多,拓展和热点非常多。去年考清一色的采写,今年又回到了2018年考清一色的热点。今年上海大学第一次考查非虚构写作,这道题难度较大,估计很多人扑街了。

一、名词解释(5*6=30)

1. 软新闻

押中!基础知识题。行之记者冲刺班第二次课知识点梳理要求背诵硬新闻和软新闻的概念。冲刺班《名词解释背诵宝典》或行之记者2020版四件套之《新闻学概论当代教程》笔记有该题的答案。

行之记者冲刺班《名词解释背诵宝典》

2. AI

押中!热点知识题。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非常重视智媒体,行之记者曾在课上反复强调。冲刺班《名词解释背诵宝典》有该题的答案。

行之记者冲刺班《名词解释背诵宝典》

3. 直播

押中!热点知识题。直播到底是电视现场直播还是网络直播呢?我认为出题人应该说的是网络直播。如果实在不放心,电视现场直播和网络直播都可以写上去。冲刺班《名词解释背诵宝典》有该题的答案。

行之记者冲刺班《名词解释背诵宝典》

4. 新媒体矩阵

未押中!热点知识题。新媒体矩阵大家肯定看过,比如下图就是新京报的微信矩阵。

新媒体矩阵通俗解释,就是用某种逻辑进行布局排列,把媒体有效排列起来,产生1+1大于2的效果。行之记者除了微信公众号,还有微博、知乎号、搜狐号、百家号、喜马拉雅,如果把这些有效排列起来,做成链接,相比于单独存在传播效果自然要大很多。

5. 数据新闻

押中!热点知识题。今年专硕考了数据新闻,学硕也考数据新闻。冲刺班《名词解释背诵宝典》或行之记者2020版四件套之《新闻学概论当代教程》有该题的答案。

行之记者冲刺班《名词解释背诵宝典》

6. 新闻体裁

押中!新闻业务词。行之记者2020版四件套之《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有该题的答案。新闻体裁是指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是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统一的报道样式的通称。

行之记者2020版四件套《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笔记

二、简答题(10*2=20)

押中!基础知识题。行之记者公众号“行之一背”栏目倒数第3天推送了这个考点。行之记者2020版四件套之《新闻编辑》有该题的答案。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包括:新闻产品设计、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新闻作品的修正和把关、新闻信息的整合与展示、新闻互动与公共交流的组织与引导。

行之记者2020版四件套《新闻编辑》笔记

2. 平台型媒体的内涵和特点

未押中!热点知识题。这是一个新概念,未来传媒转型发展的主流模式就是“平台型媒体”。平台型媒体起源于美国人乔纳森·格里克在2014年2月7日发表的《平台型媒体的崛起》一文。平台型媒体是指既拥有媒体的专业编辑权威性,又拥有面向用户平台所特有开放性的数字内容实体。

简言之,这种平台性的媒介不是单靠自己的力量做内容和传播,而是打造一个良性的平台,平台上有各种规则、服务和平衡的力量,并且向所有的内容提供者、服务提供者开放,无论是大机构还是个人,其各自的独到价值都能够在上面尽情地发挥。比如,微博、微信、今日头条或者更早些时候的论坛、博客。

这一类媒体的特征可以从开放性、聚合性、多重性等角度思考。比如说什么是开放性,就是指开放的信息服务生产边界,平台型媒体拥有互联网所激活的海量用户的信息需求和生产能力,正在改变信息生产传播者的结构构成和信息传播活动的边界。

三、分析题(15*2=30)

1. 根据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分析旅行通讯的采写要求

部分押中!这道题跟去年的“一带一路”系列报道一样,没有提供范长江《中国西北角》材料让考生分析通讯的写作特点。旅行通讯又叫做风貌通讯,《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第十一章有提到旅行通讯的概念和特点。

行之记者公众号推文(今年必考!学硕的同学看过来!)推送了风貌通讯的概念,但是并没有涉及采写特点和要求,很可惜。风貌通讯的采写既有通讯体裁采写上的一般特点与要求,也有其自身的采写特点与要求,主要有四点:1、强调一个“跑”字;2、围绕一个“变”字;3、融进一个“情”字;4、兼顾一个“识”字。当然需要结合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来分析,怎么分析?只需要在论述阐释时带到案例就好了,硬扯也要扯上去。

2. 根据人民日报互动H5《快看呐!这就是我的军装照》分析融合新闻生产的特点

押中!行之记者冲刺班第三次课热点词分析谈到了媒体融合,提到了新闻生产中媒体融合的表现,其实就是这道题的答案。行之记者2020版四件套之150题有一道融媒体新闻生产的趋势跟这道题也很类似。融合新闻生产的特点自然要从新闻生产的流程入手——信息采集的多元化;信息制作的融合化;信息传播的全媒体矩阵;信息反馈的及时互动。

行之记者冲刺班第三次课课件

题目提到了人民日报的H5互动,因此分析时也要结合案例。信息制作方面不仅融合了声音、图片和视频,还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行换军装;信息传播方面H5利用人民日报两微一端全媒体矩阵传播;信息反馈方面受众可以快速通过互动完成换军装,提高了用户体验。

三、论述题(20)

论述非虚构写作的特点以及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并说明其对新闻生态产生了什么影响

未押中!这是上海大学第一次考查非虚构写作。行之记者2020版四件套之《新闻学概论当代教程》笔记绪论“真题集锦”第3题涉及非虚构写作当下的发展现状和解决措施。

行之记者2020版四件套《新闻学概论当代教程》笔记

第一问非虚构写作的特点。非虚构写作就是指借鉴文学领域的叙事手法讲述非虚构的真实事件,是介于新闻报道与文学作品之间的一种写作方法。非虚构写作的特点首先当然是真实性,非虚构写作是以真实事件为蓝本,咪蒙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之所以被诟病,就是因为缺乏真实性。其次是表达的文学性,重视文学手法的运用。再次是形式的叙事性,通常利用一些叙事策略来报道任务和事件,比如第一人称叙述、人物和对话的发展等。最后就是浸入式采访,慕容雪村为了写作《中国,少了一味药》冒着生命危险卧底传销组织23天,向读者展示了传销者如何蛊惑普通人。

第二问,非虚构写作在中国的发展比较难扯了,需要考生对非虚构写作的发展历程有所了解。我国的非虚构写作同样开始于文学领域。从80年代的报告文学到90年代的新写实主义小说到新世纪的非虚构写作,非虚构写作含义的变化始终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非虚构写作概念最早出现于中国的上世纪80年代,但仅停留于学术层面,代表作有慕容雪村的《中国,少了一味药》,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上世纪90年代,我国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以纸媒为主要阵地,早期并未明确地与深度报道区分开来,两者混同称为“特稿”。直到2003年,南方周末记者李海鹏的《举重冠军之死》获得了“2003年南方周末最佳特稿”,被公认为“南方周末城市版向新闻特稿转型的分水岭”。此后,“特稿”写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当下中国“非虚构写作”的平台主要有《南方人物周刊》、《南方周末》、《人物》、腾讯的《谷雨记时》等新媒体平台。

第三问,非虚构写作对新闻生态的影响在于它既提供了一种新的报道模式,却又容易模式真实的边界。我们可以从这些点思考:提供了新的新闻报道模式;丰富了新闻写作技巧;夯实了新闻写作态度;过度介入“事实”导致真实边界模糊;选材偏向导致非虚构性写作进入类型化困境。

四、评论题(50)

根据材料,写一篇1500字的新闻评论(材料是新华社报道宋艳红照顾瘫痪哥哥24年,时至今日52岁还未嫁人,兄妹俩都想死后捐献遗体)

未押中!嗯……今年专硕和学硕都是评论,考查的都是又红又专的好人好事,非常具有新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色彩。1500字的新闻评论想要写满,建议写3-4步论证,这样才能更有说(凑)服(字)力(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