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的15種紋飾,絕美!



中國人眼裡的玉是與眾不同的,

在長期緩慢的進化過程中,

玉由原來僅僅是一種特別性質的石頭轉化為代表權力、地位、財富、神權的象徵,

以至於最終發展成為一種崇高品質的象徵,即所謂“君子佩玉”。



古代玉器紋飾多樣,

有相對簡單一點的,

也有複雜的吉祥紋。

學習古人的紋飾變化,

對玉器欣賞及現代玉雕工藝

都會有很大的啟發。




隨著時代的演變,玉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推崇,

玉器的紋樣形式也越來越多,越來越精美,

最終成為了中國古代工藝藝術史上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玉九螭璧 明

關鍵詞:谷紋、蝌蚪狀

谷紋

谷紋是傳統裝飾紋樣的一種,形如倒寫的e字母。

谷紋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的玉器中,

到戰國時期發展為逗號字樣,

如同圈著尾巴的蝌蚪,因此俗稱蝌蚪紋


尖凸谷紋

多先以兩到三對平行線定位,再剔地形成半球狀單元,

最後沿浮雕單元之輪廓依形加琢一道谷紋。


戰國中期至西漢的谷紋皆為清一色大小相若穀粒狀紋樣單元組成。


谷紋玉璧 西漢

扁矮谷紋

浮雕單元作微凸曲面狀,上陰刻一道淺細谷紋。

單元紋樣個體較大,尾部較長且個別作回勾狀,排列不甚整齊。


零星出現現於戰國早期,在戰國中期較為流行。


“長樂”谷紋玉璧

平面陰刻谷紋

雕工粗獷,紋樣單元大小不盡相若,線紋邊緣多有毛刺歧出,排列不甚規律。


在戰國中、晚期廣泛流行。


龍形玉佩和谷紋璧 戰國

蒲格谷紋

在以三組寬深的平行線作六十度夾角分割減地所形成的正六邊形凸面(即蒲格)上,加琢短尾谷紋而就。

各單元紋樣間多有分割遺留的三角形紋,分割線痕比較明顯。


流行於戰國中晚期至西漢;

但戰國中晚期之蒲格谷紋,不及西漢時期者分割、凸起明顯。



谷紋玉璧

《周禮·典瑞》的有“子執谷壁,男執蒲璧”說法。

玉器上的谷紋漢代以後就不多見了,宋代和清代僅少量製作,

但是琢工不如戰國和漢代。

谷紋常與渦紋、臥蠶紋異名同稱,事實上,三者之間確實區別不大。

一般來說,人們常把半球形穀粒或有萌芽線的穀粒稱為“渦紋”

把具有粗壯圓實萌芽線的穀粒稱作“臥蠶紋”。

勾連谷紋

勾連谷紋是谷紋向圖案化發展的一種形式,

特點是將

三顆谷紋用陰線連在一起,呈三角形,

每個三角形為一組,互不貫連。



勾連谷紋玉璧 漢

劃重點

主要流行於戰國和西漢
時期。谷紋實為春秋時期的各類龍首紋簡化、離析分解而成。它的出現與穀物沒有任何必要的關聯,谷紋的稱謂實則後人望文生義所致。


關鍵詞:圓釘、排列有序

乳丁紋

乳丁紋在玉器上琢出一個個排列有序的圓點

乳丁紋有可能是由谷紋變化而來的,出現在璧上,

通常代表天上的星星,宋代以前較少見到,明代使用較多,多裝飾於玉璧和器皿


龍鳳乳釘紋玉璧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西漢

乳丁紋和谷紋的區別在於前者只是突出的圓點,取名“乳丁”,

正含有感懷生命起源的涵義。

常見於戰國秦漢。


乳丁紋壁 漢代


乳丁紋玉璧 漢代

乳丁紋除了為美觀和裝飾外,也源於原始時代的母系社會,

乃繁衍和孕育後代的象徵。

關鍵詞:連續迴旋、圓形轉角

雲雷紋

雲雷紋有拍印、壓印、刻劃、彩繪等表現技法,

在構圖上通常以四方連續或二方連續式展開。


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可能從漩渦紋發展而來

至商代晚期,雲雷紋已經比較少見,

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紋硬陶、原始青瓷上,雲雷紋仍是主要紋飾。

雲紋

雲紋宛如飄浮在晴朗天空的雲朵,

用細陰線雕出,隱約凸起,雲朵排列極有規律。



雲紋玉環 戰國

雙線雲紋



勾連雲紋

勾連雲紋是雲紋向圖案化發展的一種形式,

特點是用陰線將“點”連在一起,互相貫通,呈一完整的圖案。

最早出現於戰國,西漢時期使用的較多。



雲紋玉璧 戰國

雙頭雲紋



雙頭雲紋玉飾

劃重點

構圖上通常以四方連續或二方連續式展開。商周時代雲雷紋大量出現。有的作圓形的連續構圖,單稱為“雲紋”;有的作方形的連續構圖,單稱為“雷紋”。


關鍵詞:螭、連續排列

蟠螭紋

蟠螭紋是傳統裝飾紋樣的一種。

是傳說中的一種沒有角的龍,張口、卷尾、蟠屈。

有的作二方連續排列,有的構成四方連續紋樣。

一般都作主紋應用。



蟠螭紋玉帶飾 元


廣州南越王出土 西漢

劃重點

盛行於戰國時期。各個時期的蟠螭紋各有不同。一般都作主紋應用。


關鍵詞:蛇紋、單個排列

蟠虺(huǐ)

又稱“蛇紋”。以盤曲的小蛇的形象,構成幾何圖形

盛行於春秋戰國

有三角形或圓三角形的頭部,一對突出的大圓眼,

體有鱗節,呈捲曲長條形,蛇的特徵很明顯,

往往作為附飾縮得很小,有人認為是蠶紋。

個別有作為主紋的,見於商代青銅器上。



蟠螭紋玉帶飾 戰國時期


龍虺紋玉璜

商末周初的蛇紋,大多是單個排列;

春秋戰國時代的蛇紋大多很細小,作蟠旋交連狀,舊稱“蟠虺紋”。

劃重點

盛行於戰國時期。(蟠虺紋)是與蟠螭紋相似,但圖案稍簡化而龍體更鮮明的(龍)紋飾。盤曲的小蛇的紋飾。


關鍵詞:夔龍

(kuí)龍紋

夔龍紋是傳統裝飾紋樣,

夔龍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奇異動物,似龍而僅有一足;

也有記載說是舜的二臣名,分別指樂官和諫官。



玉透雕雙夔龍紋佩 戰國


夔龍紋大玉璧 西周

夔龍紋流行於商、西周青銅器及玉器上,

商代的白陶因造型和紋飾均模仿當時的青銅器,

因此也有印夔紋裝飾的。

瓷器上的夔紋主要流行於明、清景德鎮瓷器上,

如宣德青花夔紋罐、嘉慶青花夔龍福祿萬代瓜稜形龍耳瓶等。

主要流行於明、清景德鎮瓷器上。

關鍵詞:獸面、莊嚴、凝重

饕餮紋/獸面紋

饕餮紋,最早見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

盛行於商代至西周早期。

獸面紋有的有軀幹、獸足,有的僅作獸面。

“饕餮紋”是後人附會的稱呼。


饕餮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面,故也稱獸面紋。

這種怪獸沒有身體,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

見到什麼吃什麼,由於吃的太多,最後被撐死。

它是貪慾的象徵。是龍的第五子。


玉雕饕餮紋飾 明


青黃玉獸面紋珮

饕餮此獸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種猛獸的特徵,

同時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獸的面部巨大而誇張,

裝飾性很強,常作為器物的主要紋飾

與古代人民的文化生活息息相關,

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能力,研究者稱為獸面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