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和州】《和州志》中的唐宋时代

《和州志》原创资讯发布后,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关注。这几天,粉丝人数不断增加,可见家乡的历史,还是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兴趣。解读《和州志》是一个原创文章系列,我将和县的历史变革分为先秦—晋代,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四个时期,同时通过文言文与白话文两个版本的对比,让家乡人对和县的历史多一份了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唐宋时期的和州,这一历史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发展大繁荣时期,所以政区调整比较固定,那么请随我一起走进《和州志》。

文言文版



隋开皇三年,罢郡复为和州,领历阳、乌江二县。大业初,改州复为历阳郡,领县如故。唐高祖武德三年,杜伏威归国,改为和州,领历阳、乌江二县。武德六年,析历阳地置含山县,八年废。武后长安四年,以故含山地置武寿县。中宗神龙元年,复为含山县。玄宗天宝元年,改州为历阳郡,领县如故。肃宗至德元载隶淮南道节度使,乾元元年复改历阳郡为和州。德宗贞元十六年,隶舒庐滁和都团练使,仍统于淮南道节度使。昭宗天祐元年,复径隶淮南道节度使。五代梁唐之间,为吴杨行密所据;晋汉之际则为南唐之地。入周至宋,为上州,亦为历阳郡,置防御使,统于淮南西路,所领历阳县为紧乌江、含山并为中。

白话文版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除历阳郡重新改为和州,管辖历阳、乌江二县。隋炀帝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将和州改为历阳郡,依旧管辖历阳、乌江二县。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杜伏威(隋朝末年江淮地区农民起义领袖)归往国都长安,将和县改为和州,管辖历阳、乌江二县。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拆分历阳县土地单独设置含山县,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又废除含山县的设置。武则天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将曾经的含山县设置为武寿县。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恢复为含山县。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和州改为历阳郡,仍旧管辖历阳、乌江两县。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和州属淮南道节度使管理,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重新将历阳郡改为和州。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和州属舒庐滁和团练使管理,隶属淮南道节度使。唐昭宗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和州重新直接归淮南道节度使管理。五代十国后梁至后唐时(公元907年-公元936年),和州属吴国国王杨行密之地(吴国为五代十国时的南方政权之一);后晋至后汉时(公元937年-公元951年),和州归属南唐(南唐的前身是吴国,五代十国时南方政权之一)。从后周至宋代,和州属于人口大州,配置了州防御使,归淮南西路管辖,和州政区中历阳为重要之地,乌江、含山环绕历阳而立。

文章名词讲解

唐代的郡与州:唐高祖改隋末的郡制为州制,唐玄宗又改州为郡,到其子唐肃宗继位后复改郡为州,所以唐朝总体是以州为主,长官复称汉朝的刺史,成为一级行政区划,下领县,实行州县两级制。

唐代的节度使:唐初的边境最高军政长官,有行政,军事,财政,监察等特权。安史之乱后,节度使扩展到内地,往往成为一个地方最高的军政长官,与唐朝朝廷形成一种牵制共生的关系,名义上属于唐朝中央,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王国。

淮南道:淮南道相当于现在的江苏省中部、安徽省中部、湖北省东北部和河南省东南角等范围;即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湖北应山、汉阳以东的江淮地区,治所在扬州。

舒庐滁和团练使:唐代时,舒城合肥滁州和州四个地区的地方部队长官,类似于军分区司令

防御使:宋代军制之一,宋置诸州防御使,但无职掌、无定员,不驻本州,仅为武臣之寄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