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響旋律,帶你走進合唱的魅力世界

合唱藝術作為最古老的音樂形式之一,因其豐富多彩的表現力而雄踞各種聲樂形式之首。它通過旋律、節奏、和聲以及力度等因素的不同結合與變化,能夠表現出多樣的情景和心態,給人以無窮的想象和感受。


巴洛克、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時期是西方合唱音樂走向成熟與鼎盛發展的時期,其間人才輩出的藝術大師,不僅締造出像清唱劇、康塔塔、受難樂等宗教性的大型聲樂(合唱)體裁,而且創作了大量堪稱經典的合唱音樂精品。直至今日,這些作品仍經久不衰。



巴赫 《馬太受難曲》

“來吧,兒女們,與我同悲傷”


1727年4月11日,一個普通的星期五,巴赫在托馬斯教堂上演了自己新譜寫的《馬太受難曲》,這是有史以來時間最長、規模最大、音樂手法最為複雜與豐富的一部受難曲,也是巴赫所有創作中篇幅最大的巨型作品。


合唱曲目《來吧,兒女們,幫我們一起哀悼》,被公正地視為巴赫最宏闊、最具史詩感的里程碑式筆觸。兩個合唱隊和兩組樂隊在呼應對答中交錯進行。整首曲目夾雜著複雜的情緒,猶如戲劇與史詩的交匯,壯麗、恢弘,令人歎為觀止。


萊比錫聖·托馬斯合唱團

亨德爾 《哈利路亞》

(選自《彌賽亞》)


由亨德爾所創作的《彌賽亞》可以說是全世界被演唱次數最多的清唱劇,也是基督徒耳熟能詳的聖樂。這一清唱劇作於1741年9月,作曲家在一種不可遏止的熱情衝動下,只用了二十多天就寫出了這部經典之作。

1743年在倫敦音樂廳觀看首演時,包括英王喬治二世在內的所有聽眾在聽完第二幕終曲《哈里路亞》這一合唱後,均起立以示敬意。這一舉動竟形成了傳統,直到今天,人們在現場欣賞合唱《哈里路亞》時,都會全體起立。

瑞典廣播合唱團

莫扎特 《安魂曲》

“垂憐經”


《安魂曲》作於1791年,是莫扎特最後的作品。1791年秋天,莫扎特曾對妻子說:“我想為自己寫一首安魂曲。”不料很快應驗,瓦爾茨格伯爵來請他作一首安魂曲以悼念亡妻。莫扎特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這部作品的創作中。


在給朋友的信中,他寫到:“……你知道,創作對我來說至少不比休息更累,況且我也不能無事可做。我預料有些事情將在我身上應驗。鐘聲響了,我只能用標點符號向你表示……”。直到去世,莫扎特也沒能完成這部富於人道主義色彩的作品。

柏林RIAS室內合唱團


貝多芬 《歡樂頌》

(選自《第九號交響曲》“合唱”)


《第九號交響曲》“合唱”,是貝多芬全部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這部交響樂構思廣闊,思想深刻,形象豐富多樣,它擴大了交響樂的規模和範圍,超出了當時的體裁和規範,是一部宏偉而充滿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壯麗頌歌。


《歡樂頌》原本是德國詩人席勒的一首詩作,氣勢磅礴、意境恢宏。而貝多芬本人正是席勒的忠實崇拜者,這首《歡樂頌》也是貝多芬最鍾愛的詩作之一,席勒在詩中所表達出來的對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其實也正是一直嚮往共和的貝多芬的最高理想。他曾經說過:“把席勒的《歡樂頌》譜成歌曲,是我20年來的願望!”

根特學院合唱團

貝多芬 《莊嚴彌撒》

“信經—化體”


《莊嚴彌撒》是貝多芬晚年創作的作品,也是作曲家認為自己一生中最完美的作品,是一部充滿人性光輝的偉大音樂篇章。


貝多芬對歌詞的處理顯得非常特別。在“信經—化體”中,當音樂進行到歌詞“從天堂降臨”時,樂聲下沉。而在“飛入天堂”處則顯得神采飛揚。“化為肉身”一句來臨時,音樂又顯出神秘的色彩。《莊嚴彌撒》的題詞“生於心,而又念向於心。”成為了維也納愛樂樂團的銘言。


合唱牛津童聲團

普契尼 《蝴蝶夫人》

第二幕“嗡鳴合唱”


普契尼的《蝴蝶夫人》1904年2月初演的時候可說是一場歷史留名的歌劇災難,普契尼被迫完全修正了樂譜。時至今日,《蝴蝶夫人》已經成為歌劇迷們的心頭最愛,而第二幕結束時的《嗡鳴合唱》在給人深刻印象之餘也成為樂迷的收藏曲目。


平克頓許諾“當燕子築巢時我將歸來”,然後離開蝴蝶夫人,過了三年他的船才駛回港口,而悲劇主人公蝴蝶夫人卻誤會平克頓很快就會回到她和她的孩子身邊,於是在港口傳來的芬芳的空氣中,她哼唱著守侯了一夜。


蒙特威爾第合唱團

柏遼茲 《基督的童年》


《基督的童年》是法國作曲家柏遼茲基於耶穌基督童年時隨家人走避埃及的經歷寫成的合唱曲。《基督的童年》的創作構思並不是脫胎於一個明晰的計劃輪廓,而是經過好幾年時間的、頗具隨意性的過程中得來的。1850年某晚的一次聚會上,當大家一起玩紙牌的時候,柏遼茲的好朋友、建築師杜柯請求作曲家在他的簽名紀念冊上寫點什麼。


“我胡亂劃了幾行五線譜,在上面為管風琴寫了一段短小的四聲部的行板。我突然感受到這段旋律的天真、質樸和虔誠,於是決定即興為它加上符合其意境的旁白:管風琴旋律消失了,開始響起伯利恆牧羊人的合唱,彷彿是朝著正準備動身前往埃及的瑪麗亞和年幼的耶穌一家告別……”


劍橋國王學院唱詩班

瓦格納 《羅恩格林》婚禮合唱


《羅恩格林》是德國作曲家瓦格納創作的一部三幕浪漫歌劇,腳本由作曲家本人編寫。雖然劇中有歷史成分(10世紀前葉的布拉班特),但其性質屬於童話歌劇。


這首“婚禮合唱”,有著純潔和崇高的氣質,非常適合於婚禮儀式上使用,所以被改編成各種版本,也因此成為瓦格納最為人熟知的旋律,以至於不少人僅僅把它作為一首世界名曲來欣賞,沒有留意它出自於《羅恩格林》這部傑出的歌劇作品。

英國古典風格合唱團

威爾第 《納布科》

“飛吧,讓思想插上金色的翅膀”


《讓思想乘上金色的翅膀,自由飛翔》是威爾第歌劇《納布科》第三幕中的一段著名合唱。劇情取自《聖經》中有關希伯萊人被奴役的歷史,因而稱作《希伯萊奴隸合唱》。後來人們把這首合唱稱為《讓思想乘上金色的翅膀,自由飛翔》,但其中的許多情節描寫卻直接寄寓了當時意大利人民反抗奧地利統治的強烈愛國主義思想。


歌劇一經上演,便極大地激發了當時意大利人民反抗外族侵略的民族意識和鬥爭意志。歌劇中的合唱曲《讓思想乘上金色的翅膀,自由飛翔》在首演時,竟被觀眾要求重唱了三遍。一夜之間這首合唱不脛而走,傳遍了整個意大利。由此,這首合唱幾乎成為了意大利的第二國歌。

I Fagiolini 合唱團

奧爾夫 《博伊倫之歌》

“命運,世界的女神”


《博伊倫之歌》是一部十三世紀的神秘詩稿,是目前所知保存最為完整的也是最具藝術價值的中世紀詩歌。20世紀德國作曲家奧爾夫從詩稿中選取了25首,譜成了這部《博伊倫之歌》,它是一部激動人心、膾炙人口的康塔塔,分“春天”、“酒”、“愛”三個主題。


《命運,世界的女神》歌頌的是命運女神福爾圖娜,感嘆人間命運多挫折。奧爾夫在創作的技法上,運用最簡單的旋律素材、強烈的節奏,將沒有任何發展的樂句,進行大量的反覆,在看似單調乏味的手法上,營造出源源不斷的能量,調動現代聽眾的情緒。

繁盛藝術合唱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