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动物在明朝」皇上,臣有只神兽想给你看看(下)

上次我们说到,明代藩王朱橚在永乐二年九月为皇上朱棣献上了一只异兽,也是传说中的仁兽驺虞(驺吾)。

通过史书上的描述,这个仁兽很像一只狮子与老虎的结合体,按照现代生物学的划分属于哺乳动物,如果再细究一下,应该是哺乳纲食肉目猫科中的一种(仅从描述上判断)。但是我们都知道,目前地球上的哺乳动物已经基本上被人类探明发现的差不多了,根本不存在这些传说中自带魔法属性的神兽。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个“驺虞”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一步一步来探究。

首先,根据明朝各类目睹驺虞出现的史料典籍上的记述来看,可以把“驺虞”的形态归为四点:

1.狮子脑袋老虎身,这里我简称为:大猫脸

2.白色皮毛黑花纹,这里我简称为:白虎皮

3.性格温雅尾巴长;这里我简称为:长尾巴

4.动作敏捷跑得快;这里我简称为:草上飞

这些特点在具体史料上是这么说的:

梁潜的《泊庵集》中有云:乃永乐二年秋八月,皇帝冡弟周王畋于钧州,厥有异兽,白质黑章,猊首虎躯,其状孔威,不可廹视。王俾部曲俟之,其性孔仁,遂扰致之。

《应制瑞应驺虞诗》中记载:曩者永乐二年秋,驺虞见於河南之钧州。白质黑章,虎躯猊首,尾长於身,性则仁厚,不食生物,不践生刍,旼旼穆穆,姿态异常,臣下得之,以进于朝。群臣万姓欢呼踊跃,上表称颂以为希世之瑞,今兹永乐十一年,大驾巡狩北京,而驺虞复见於青兖之间,司兽者以献。

唐文凤的《梧冈集》中说:钦惟我朝圣天子御宝历,永乐之二年,维秋九月之吉,周王进献驺虞,群臣百官上表称贺。惟物伊何?见彼异质;生刍弗践,生物弗食。有白其躯,有黑其文;渴则泉竭,饥则肉醺;触之不怒,性无噬啮;迫之不惊,心无奔越。

其他的各类记载就不一一列举了,不过这些记载都大同小异,描述基本相同。

那么这个有着大猫脸,白虎皮,长尾巴还奔跑如飞的动物是什么呢?结合“驺虞”如此符合猫科动物形象的特点,我们可以将锁定范围缩小并根据形态特征继续分析,则有一种动物基本符合以上条件,那就是猎豹。猎豹有着迅猛的速度,跑起来的平均时速可达100到120公里,符合奔跑如飞的特点。猎豹的脸与身上的花纹也符合“猫脸虎皮”的特征,而且猎豹的尾巴确实很长。至于为什么不是老虎狮子,首先老虎对于古人来说太熟悉了,不至于说成神兽,狮子则没有花纹,而且他们的速度也并不如猎豹般给人以飞的感觉。到这还需解释的一个问题是:白色的皮毛,我们认知中的猎豹的皮毛都是棕色的、褐色的、黄色的,基本没有白色的。这其实是生物界的白化现象,而且白化现象在猫科动物中相对常见,而且变异并不仅仅局限于皮毛,花纹也可能出现由斑点转变成花纹的“纹变”现象。这种情况在非洲的王猎豹身上出现的最为普遍。



非洲王猎豹,背部能看到一些连斑成线的花纹


关于“猎豹说”只是学界对“驺虞”生物考的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则是雪豹,尾长、迅猛、白皮的特征雪豹基本上都符合,但是在花纹上,雪豹是斑点,而不是花纹,不过生活在人迹罕至高山地区的雪豹因为很少出现伤人的记录,倒很符合“仁兽”的定义。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大熊猫”,对于这个说法,我个人认为:这个观点可能对可爱的大熊猫有什么误解。



怎么可能是我?


由此我们便可以以现代的眼光勾勒出永乐二年的这次朝堂献兽事件了,周王朱橚不知在哪弄到了一只白化纹变的猎豹或者是不常见的雪豹进献给了永乐皇帝,并博得了永乐皇帝的欢喜。个人比较倾向于是变异猎豹这个说法,不过遗憾的是亚洲猎豹已经于1948年宣布灭绝,现在世界上仅存的猎豹是非洲猎豹,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猎豹给中国人的感觉好像在中国并不常见。因为亚洲猎豹的灭绝,雪豹成了现存动物中,唯一符合传说中驺虞所有特性的物种。

最后一个问题,至于为什么驺虞在永乐朝现世最多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了,这个说起来还是一个明朝人心照不宣的幽默。之前我们在《天子守国门从何时起开始变为明朝国策的》的一文中介绍,朱棣在靖难之役后一直顾虑自己名不正言不顺的问题,这点心思群臣怎么会不知。此时的朱橚是一个在建文朝刚刚被贬为庶人又被朱棣复爵的人,突然峰回路转的人生让朱橚受宠若惊,换成任何一个人,此时此刻回应皇帝的恩典都是理所应当的事,而朱橚恰恰是一个博学多才之人,在这个新政权初定的节点上,明成祖什么心思,最想要什么,身为其胞弟的朱橚自然了然于胸,于是献上一只“仁兽”便是最合适不过的礼物了。况且对于学识广博得朱橚来说找到一只这样的仁兽也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事。至于后来,便有了这个你情我愿的进献之宴了。皇帝想要正统的名分,臣子们又对皇帝的心思心领神会,而仁兽驺虞降世又恰恰是盛世安和的象征,于是驺虞出现的记录便不绝于史书与奏折之上了。

说到(明朝趣史),以明朝文化为核心的项目“再现大明”(主题乐园+大型沉浸式剧场演出),即将在北京建成,届时“再现大明”将以复兴传统文化为己任,努力打造一个正能量园区,文旅两开花,弘扬中华文化,希望大家多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