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兴文县:“公筷”行动撬动“疫”外商机

复工复产以后,兴文经济开发区内的四川石海竹文化产品研发有限责任公司化危为机,抢抓“公筷经济”各种利好,为自身带来源源不断的生产订单。

4月8日,记者在该公司的生产车间看到,一条条筷子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忙着赶制订单。

“我们一天大概可以出产20万双公筷,现在我们第一批、第二批订单都已经做完了,现在正在加班加点的做第三批订单。”四川石海竹文化产品研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杜建平告诉记者。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许多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企业复工复产以后,公司紧跟市场变化、创新求变,并迅速转化为企业的决断力、行动力和生产力,最终化危为机、在困境中突出重围。

“过去我们一直都在生产出口日本的一次性筷子,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主推公筷。公筷主要用在宾馆、饭店、火锅店、学校以及机关食堂这些场合。”四川石海竹文化产品研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杜建平介绍说。

一根楠竹,从竹条到竹胚,再到市民们餐桌上的“公筷”,一次华丽的转身仅需2天时间。筷子虽小,但它是中国每个家庭“家家必备,人人必需,天天必用”的日常生活用品。

“我们生产的公筷和私筷的主要的区别是,在筷子长短上区别,另外的一个就是在筷子上用激光枪和雕刻机,雕刻上公筷的字样和图案,甚至还可以给酒店饭店雕刻他们自己的logo、名称,第三个区别是在黑白颜色上区别。”四川石海竹文化产品研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杜建平说。

小小的一双筷子,可能撬动的是我县一整个竹木产业。四川石海竹文化产品研发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对该细分领域做深做透之后,产品将延伸到餐厨配件等其他关联领域,如菜板、勺铲、碗具、刀具、厨房用品等。疫情既是挑战,也有机遇。在小小“公筷”的推动下,全县竹木产业或将进入一个更加快速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