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開州區中和鎮白水中心小學教師韋小蓮:“特崗”三年成長,堅定教育初心 | 教師成長

韋小蓮

冬去春來,花開花謝,轉眼之間三年特崗教師生涯已結束。回首這三年,心裡時不時泛起陣陣漣漪。閒暇之餘我總會不停地追問自己:“人這一生有多少個三年?二十個?三十個?教學生涯又有多少個三年呢?”有人說:“要麼擇你所愛,要麼愛你所擇。”於我而言,既然選擇了做教師那便一路前行,未來已來,心有成長。

一、調整心態,用心教學

正值青春年華的我初次步入教師行業,內心充滿無限的嚮往和期待,然而現實卻與昔日的想象相差甚遠。幻想中的學校應該處於熱鬧的小鎮,而現實卻是農村及偏遠地方;幻想中的學生乖巧聽話,班級人數適中,而現實卻是小班額、小小班額,學生大多屬於留守兒童,無形中加大了我的教學壓力;幻想中終於可以站在三尺講臺上一展自己的學科風采,而現實卻是身兼數職,各科教學壓力紛至沓來。作為一名新入職的教師,年輕是我的資本,有幹勁兒、有衝勁兒、有拼勁兒,但是正因為我年輕,我時常犯錯,做事衝動,缺乏教學經驗,我也因此想過逃避,想過放棄,想過另謀出路。然而一想到自己無數次的備考,無數次的熬夜奔波,無數次的失敗,換來的成功哪能這麼輕易放棄!或許人生的每一次遇見早有安排,於是我重新調整心態,將優劣之處對照著來看,讓自己儘快適應學校教學工作,把學校當作自己的家,有家就有了心靈的港灣,有了歸屬感就能靜心紮根學校,服務學生。

雖然我深知自己的力量很渺小,但是在教學中我一路摸爬滾打,跟著孩子們一起學習,遇到不懂的問題積極主動向同事請教,佈置給學生的作業我則提前瀏覽一遍甚至做一做;遇到調皮搗蛋的孩子我總是耐心教育,雖然有時候也會被學生氣得火冒三丈,但我會“忍”,因為孩子總歸是孩子,哪有不犯錯的孩子呢?教室不就是出錯的地方嗎?

這三年,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學生,迎來一張又一張新面孔;這三年,我一直擔任著班主任;這三年,我任教多門學科,語文、英語和道德與法治等;這三年,我的學生在期末各級抽考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這三年,我指導的學生在區級徵文比賽中均獲獎;這三年,我所帶班級多次獲得區級優秀班集體榮譽稱號。這三年,承載了太多太多的回憶,快樂也好,心酸也好,那都是記憶深處最難忘的歲月。

二、堅持閱讀,厚積薄發

教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源源不斷注入新鮮水源,鼓勵孩子們探尋水源,讓細水長流,讓活水常新。工作之餘,我總會靜靜的去品讀學校訂購的各種雜誌、書籍;或者網上閱讀《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教師報》《教育導報》《江蘇教育報》《浙江教育報》《教育時報》《山東教育報》等教育類電子報紙;我會堅持通過“過期雜誌閱讀平臺_參考網”閱讀其中的各種教育期刊。我會把每一個不起眼的瞬間積攢起來用於學習,同時做好相應的記錄和摘抄。如臺灣作家龍應臺女士筆下的《孩子,你慢慢來》全書蘊含了一位偉大的母親愛的氣息,在孩子教育方面她一直鼓勵安安自由、理性地思考,用安靜、潛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孩子,讓初入職場的我明白了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作為一名教師我需要戒驕戒躁,靜待花開。日本作家黑柳徹子筆下的《窗邊的小豆豆》講述了一座孩子們無比嚮往的巴學園,一個可愛調皮的小豆豆,一位和藹可親的校長,還有深愛著小豆豆的父母,我通過讀懂得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真正含義,作為一名教師,我更應該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天性,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讓孩子們感受到平等、自由和快樂。李希貴校長筆下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整本書貫穿三條主線:教學線、教育線、管理線,對他來說教育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是的,其實教育很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教育應該從心出發,因地制宜,因生施教。作為教師,我應該多一把尺子丈量學生,讓每一個孩子在人生的舞臺上綻放屬於自己的光彩。

每一本書都有來路,每一本書都有溫度,作為教師,我們要多閱讀經典,善於利用網絡,善於發掘各種學習APP。只要有心,生活處處皆學問,生活時時可學習。堅持每天閱讀,也許這是這三年以來我唯一做得最好的一件事,這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我相信厚積薄發。

三、筆耕不輟,收穫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給教師帶來歡樂,使每天的上課不致變成單調乏味的義務,那就請你把每個教師引上進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也許正是這麼一個信念指引著我,三年中我在科研的道路上摸索前進時,有幸在城區學校幫助我們農村學校的“聯掛幫”中路遇名師,接受名師指點並跟隨名師一路前行。現在,我已經有多篇論文獲得國家級、市級、區級等各類獎項,發表了5篇經驗論文,主持了區級課題“基於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趣味教學實踐研究”,創建了個人微信公眾號並創建文章數篇。

初為人師的我和大家一樣,總是困惑於素材從哪來,沒有時間撰寫文章,認為科研課題太高大上,總覺得只需要用心做好教育就行了。直到後來我才明白其實科研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難,只要心中有學生,行動就有研究。我們可以不走大路走小路,不搞大課題搞小課題研究。首先,學會在困境中尋找問題,在閱讀中思考問題,在實踐中解決問題,在聽報告和公開課中去反思自己的問題。然後,在教育教學中不斷實踐、改進、總結。最後,將科研成果進行驗證、推廣並回歸教學。比如我曾經撰寫的《基於核心素養理念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就是從農村孩子閱讀量少、不愛閱讀、不會閱讀實際出發,發現值得研究的突破點,通過問題剖析、大量閱讀文獻期刊、不斷實踐和提煉,最終形成科研小成果。工作中,科研成果也引領著我的思想,在閱讀教學中我會潛移默化的運用新的教學理念。當看到孩子們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綜合素質有了較大提高,那種喜悅無以言表。

我堅信筆耕不輟,常思己過,靜觀教育,記錄點滴,日積月累就有了源源不斷的素材。作為教師,我們應該記錄教學過程中的所得、所失和所感,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有話言長、,無話語短,以反思促教學。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之收穫。

接下來我將迎來教學生涯中無數個三年。我將不忘初心,與愛同行,不辱使命。

《陝西教育》是陝西省教育廳主管,陝西教育報刊社主辦的教育類月刊,投稿郵箱:sxjy_w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