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鎮15位退休老人為改變家鄉落後面貌奔走多年

在清鎮,有這樣一群平均年齡70多歲的老人,長期奔走在家鄉脫貧攻堅第一線,他們雖鶴髮暮年,卻老當益壯,不墜青雲之志,用白首之心詮釋著對家鄉發展的初心和使命,用行動在故鄉這片土地上寫下了最生動的一頁又一頁。

15位老人“應召”回老家
這群老人就是清鎮市麥格鄉觀遊村脫貧攻堅老年幫扶團。他們的故事要從一個電話說起,那是2014年10月的一個週末,退休在家的老校長秦永澤,接到了老家駐村幹部胡元貴的電話:“老校長,我是老家觀遊村的胡元貴,現在又來駐村,想請您為家鄉脫貧攻堅出出點子。”
打這樣的電話,胡元貴只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讓他沒想到的是,一聽是為家鄉發展出謀劃策,不到一個月,秦永澤等15位散居在各地的“老觀遊人”回來了。他們中有曾經的鄉鎮幹部、中學校長、臨床醫生……年齡最小的55歲,最大的87歲。
他們懷揣一顆助力家鄉發展的赤誠之心,成立了“觀遊村脫貧攻堅老年幫扶團”,決定以1936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賀龍、蕭克率領紅二、六軍團長征過觀遊留下的故事為切入點,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整合富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將文化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使觀遊紅色文化變成既具有精神內涵,又具有經濟價值的“活資源”、“硬資本”。
四處尋訪譜寫“村故事”


說幹就幹,2015年春節還沒過完,幫扶團成員就迫不及待地分工輾轉清鎮、貴陽、安順、修文等地,總行程500多公里,採訪40餘人次,寫下了5萬多字的紅色筆記,拍攝圖片上千幅。其中,87歲的餘大志,拄著柺杖與大家一起穿行在探尋家鄉旅遊資源的路上,紅軍搶過貓跳河、古渡索橋、溶洞、古蹟等旅遊資源地,到處都留下了他們考察的足跡和汗水。
紅軍長征過觀遊的歷史,最終被他們整理成《偵察部隊過索橋》《家鄉的紅軍井》等12篇文稿,以文字的形式將這段珍貴的紅色記憶留存下來。“五大娘造飯”“村民志願入伍”“寒冬怕擾民寧臥杉樹林”“石三娘擺渡”等民擁軍、軍愛民的故事被更多的人熟知。
此外,還把每年的正月初三定為“迎軍節”,為紅色精神注入新時代靈魂,打造紅色文化品牌,把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當前脫貧攻堅的發展優勢。
出力出錢建設家鄉
2016年10月,觀遊村石龍洞景區1000米長的觀光旅遊公路建設開始施工,挖掘機、破碎機震醒了沉睡的山谷,村民的臉上洋溢著喜悅之情。為修這條路,老年幫扶團64歲的餘光雲帶頭捐款1100元,還主動上門動員村民支持旅遊開發,無償獻出土地修路。

為支持索橋紅色教育基地建設,幫扶團87歲的餘大志帶頭捐出300元,此後秦永澤、胡元銀、屈元祥、餘光雲、秦永富等紛紛捐款獻愛心,老年幫扶團共捐款3000多元。捐資修路、尋古訪史、整理紅色筆記、拉項目、找資源,不拘一格發揮餘熱作貢獻。不僅沒領過一分錢報酬,還捐資5萬多元。幫扶團的奉獻,處處溫暖著眾鄉親。
為考察村裡的旅遊資源,身患重病的餘光雲組織40多人,帶著彎刀、鐮刀、鋤頭等工具,冒著近30攝氏度的高溫,鑽進荊棘雜草叢中砍路,累了靠在土坎邊休息一會,渴了喝一口山泉水。接連苦幹兩天,砍出了一條5000米長的山路,便於外人瞭解觀遊村獨特秀美的自然風光。
2014年10月,餘光雲、胡元軍、杜華國、杜華林等10多人,帶著礦燈,划著橡皮船,探險石龍洞旅遊資源。進洞後約1公里,有一隘口,鐘乳石形成的石崖與水面相接,無法前行,大家只得返回。2015年3月,老年幫扶團的秦永澤出資1000元,請人鑿掉石龍洞內隘口處的石崖,鑿出了一段5米長、1米高、6米寬的通道,人只能匍匐在橡皮船上才能通過。大家再次進洞內探秘,發現暗河兩側的鐘乳石琳琅滿目,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美不勝收。老年幫扶團組織的這次溶洞探險,花了9個多小時,但是從此將洞內風光讓世人知曉。

打造6個旅遊風景區
老年幫扶團的積極奔走與無私付出,引起了省、市各有關方面的重視和社會的廣泛關注。村支兩委乘勢而上,如今觀遊村作為清鎮市村級農業嘉年華示範村、清鎮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清鎮市委黨校黨性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特色農業產業初具規模,各種旅遊業態應運而生,開始接待外地人觀光遊覽。2018年,獼猴桃、優質紅米等特色農產品種植面積達5000多畝,旅遊資源性資產達到157萬元,全村提前兩年整體脫貧。
觀遊村的旅遊開發前景就在眼前,將打造紅軍長征徒步體驗的紅軍路;種植既有經濟價值又有觀賞價值的9種花、果、藥產業帶;建設紅色教育、種養殖、民族民俗文化展示等三個特色基地;打造索橋古渡、溶洞群開發、峽谷漂流及原始森林觀光、貓跳河露營、宗教文化、田園風光等6個旅遊風景區等。
本是退休頤養天年的銀髮老人,卻自覺扛起助推家鄉脫貧攻堅的歷史責任,在家鄉這塊土地上繼續譜寫著新篇章。

編輯:王健 來源:天眼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