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花旅游四川的西南片区3、外出旅游前往西昌和攀枝花

走马观花旅游四川的西南片区

3、外出旅游前往西昌和攀枝花

(内容提要:因为同车的驴友,有来自都江堰市龙池镇都江村的,笔者与这地方曾经有过来往。年青时上这山上拣过柴,“5.12”地震前还上去过,故留下些文字说明。)

2019年10月16日,星期三,晴转雨:

早晨6时笔者已经吃过早餐,带上旅行包、装茶的水壶。还有地图册,必不可少的手机(智能手机,有录像、照相功能)、雨伞,装零钞、身份证的小腰包,一支能够伸缩的拐杖等简单行礼,从都江堰市城区的文庙山街家中出发。因这时候公交车还没有启动,6时30分我打出租车到中悦华瑞所在的,同属都江堰市城区柏条河边,岭秀都江旁边的街道。

半城江水半城山的都江堰市图片

已经有几群30多人在此候着,过一会儿旅行团的70多人都到齐。因为外出旅游,所有参加的人都高兴十分的样子。今年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电视中看到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阅兵式,北京和全国还有各种文艺活动,我们这行人都还带有高兴的样子。

中悦华瑞都江堰市青橙酒店的工作人员,已经在给陆续到达的发放乘车号票,一张写了数字的纸张而已。带队的杜总交待说这号是一次性的,上车后对号入座,这几天的位置都不再变动。

过一会儿上了大巴车,我的座位在后面倒数第三排。先把自己的旅行包即随身行礼,放置在座位顶的行礼架上,座位上坐好后再捆扎上保险带。笔者有一部长篇小说《新编南行十一日记》中,记载自己2016年4月一次参加自驾游的经历。其中遭遇过一次汽车追尾!那一瞬间爆发的力量,绝对非个人身体能够抗衡。如果不是拴好了保险带,一定会从乘坐汽车的前挡风玻璃飞身出去。

另一位60多岁的老太婆座位在我的后面,她也自己拴好保险带。车上的人也都是这样,中悦华瑞的仍然提醒拴保险带这事。这趟行程每次上车,也都要重复这些动作和内容。老太婆自我介绍是都江堰市龙池镇都江村的。这人家里有老伴、儿子、媳妇、孙女。她自述经常独自出来,参加旅行团的旅游,已经去过许多地方。

今天的天气先晴后雨,我们大巴车出发的时候,阳光还照射了一会儿。我们车上满车人都很是欢喜一片!因为高兴都江村的老太婆,还拿出自己的手机给人看。笔者见到里面,储存有一些照片,其中之一是位青年女子。老婆说是自己的孙女,长得很漂亮,像演员范冰冰一样……。这老婆还说孙女是她带大的,自小时候起每天3顿饭,每顿都要3~4个菜,其中之一必须是肉菜。否则孙女就要,用筷子敲击碗或桌子,说是搭不起口味。

本图中云雾辽绕的高山即为莹华山

都江村地处岷江出山的右岸,位于都江堰鱼嘴和紫坪铺大坝之间,沙石资源相当丰富。现在建设发展快,沙石需求多,因此都江村的人许多都发财先富起来了。附近还有莹华山等,一大片山地都属于该村范围。笔者青少年时候,曾经在这山上拣柴,2008年“5.12”特大地震前,还专门去这山上的莹华庙访问过。

说明:下面这段文字部分写作于,2008年“5.12”特大地震之前。现在特大地震已经过去10多年,经过上海和全中国、全世界的支援,灾后重建都江堰市一步跨越20年。地震裂口的山已长满青草,垮塌压倒的树挺直了腰,地震毁坏的房屋恢复建造。“5•12”之后的都江堰市, 绿水青山锦绣,城市乡村美貌。据了解莹华山头的莹华庙,仍然还保留着。当地还将一条山区公路,修到莹华庙旁边。)

从都江堰市城区看,莹华山在赵公山右边,即最高主峰旁稍低一些的那片山地。原属麻溪乡,后属紫坪铺镇,现在统一叫龙池镇。都江堰市人过去有三大莹华的概念:说是赵公山背后(左边),从水磨沟上去为大莹华;自汶川旋口镇上去的山地为二莹华,前面说的原麻溪乡上去为三莹华。在道家的学说中,统领这三大莹华的为莹华祖师。乃至郫县平乐寺中,也供奉着莹华祖师的神像。

三大莹华皆有庙宇,从水磨沟而上的为大莹华庙。可以从青城后山的白云古寨,清晰地看到庙宇的屋檐。游人循着一条山脊小道,能够攀登上到庙里去,听当地人说要走1个小时的路程。二莹华笔者未曾见到过庙宇,2017年山间公路通车;乘坐别人车上去,那是一片退耕还林的广大森林。三莹华庙“5.12”之前去敬过香。现时都江堰市人心目中,三莹华才是正宗的莹华祖师庙。

2007年和笔者相熟的,成都市道协姓张的会长,嘱有空替她去莹华庙看一看。说是经当地政府批准,有群众已经在上面,自发恢复重建庙宇。看成都市道协能够帮助点什么?因此这年的金秋时节,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清晨。笔者邀约几个伙伴,自带些食品还带上望远镜去了。

我们一行人从灰窑沟开始上山,这片山地上有许多林子。在天然气和电汽化煮饭开通之前,这里是供都江堰人烧柴的地方。时下60岁左右的不少人,都在这山上拣过柴。笔者也去拣过,印象中这山上的潺潺流水的小溪边,除了林子就是玉米地,再就是不少茅草盖屋顶的农户。其中1968年的一次拣柴,还是山民烧火地时得的。因为印象很深,现在年岁大了还回想得起。

当时我曾经问过一个山民,他像是生产队长模样。我说把山头上那么大片的山林,砍伐烧掉真可惜?还不如把它们卖成柴再用钱买粮?但队长说全生产队的人要吃饭,山地烧过后能够多收玉米。再说是粮食是买不到的,农贸市场上即使有粮食,如果要买全生产队社员吃的肯定不行。

时间到1968年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笔者下乡在幸福公社,同学许多下放现在为青城后山,当年叫泰安公社的山区。从他们那里知道也看到,当年烧火地在山地区为普遍现象。也就是说当城里人温饱的时候,都江堰市前称灌县山地区有的地方,还停留在刀耕火种阶段。

都江堰市景区的秋天;忽然一阵北风起,吹落银杏遍地金。

改革开放前吃饭是中国的第一件大事!因为这时中国有近10亿人口。对这件事1975年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讲话时曾经谈到。小平说旧中国半饥半饱,新中国能够做到粮食够吃,这是个了不起的进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中国人平均粮食由(原粮)400多斤,提高到800多斤。这才完全彻底解决吃饭问题。

(1949年中国人均寿命35岁,1978年达到67岁。改革开放40年后,2018年达到77岁。证明小平同志讲的完全正确,本文在适当的章节,还要谈到这一事项。)

……。

2007年秋天上莹华山这次,沿着当年拣柴的山路,先穿过山脚下的几处农家乐。(灾后重建这些山地区的农家乐,连同住户都迁移到平坝区,集中建成居民区、社区。)再向山顶前行我们都看到,小山沟中的溪水,比过去拣柴时候更多。之前农户们的茅草、或杉树皮盖顶的房屋几乎都没有了。玉米地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许多,野生金菊花和满山的绿树。树的品种有白杨、水冬瓜、水杉等速生林,还有楠木、柏树、香樟等珍贵树种。其中之一山坡上的大片林子,遮天蔽日足足有千亩以上。

听说是外地某有识之士承包的?在这里我们有幸见到这位,时年40多岁的外地承包人。我们有人向他建议,将林区进一步搞成旅游景点?他说下一步见水脱鞋,如果说行能挣到钱就干。这位承包人还告诉我们,这山上都已经退耕还林。国家向种林户发放生活补助费,山民们衣食不愁,有的还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即使种地也只种些蔬菜,供自己和家人食用等等。现在公路修上山区后,搞旅游已经面为现实了。

果然我们路过当年拣柴时烧火地的山头,看到地里只有蔬菜等,行间还种有银杏树。一大群山民正费力地,把一棵大银杏树挖起来。说是要抬下山去,卖给什么单位搞绿化用,其价格还相当不菲!(不久国家林业部门禁止大树进城,这种挖树活动也停止了。)从我们站立处上下望远这莹华山,最醒目的还真是银杏树。许多山头崖边地里,都有硕大的银杏树,它们也像是在张望我们这行登山人。

上行途中在一户水泥瓦盖顶,砖木结构的农舍旁,遇见一正在烧炭干活的山民。他自称已经50多岁,把自家林地和别人林地里,一些剔除的杂树烧制成木炭。冬天的时候再背下山,到都江堰市城里去卖。他有一女儿已经长大成人,在成都市区上完大学,就在那里打工、就业、安家,已经有孙子了。女儿、女婿都叫他去成都同住?这人去成都住过几次。因为不习惯还是自己住这山上好!

当他听说笔者过去也在山上拣过柴时?这人豪迈地说现在不同了,这山上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人。山上人下到山边开农家乐的、城里打工的、还有经商办企业的,总之好些人在城里都有家有房。镇、村、组在山下规划居民小区安置点。这山上的人多数下山,集中或分散居住。但是他们的祖业即山地、山林等,都仍然是他们自己的。和当年相比这山上人的生活,真有天壤之别的万端感慨!(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