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阜陽有這麼一種“雁饃”的傳統一直在延續

阜陽,一個皖北大城,人口超過1000多萬。歷史上文人墨客輩出,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常有,歷史典故竟出,民俗民風悠遠。每年正月十六開始的招女兒回孃家帶大雁饃的習俗就是其中之一。



大雁饃,以面為基,以雁為型,以季為時。



每年正月十六,立春左右,過冬的大雁由南迴歸,便是女兒們攜夫及兒女們回孃家的時候。



從這個時候開始,也是阜陽兒媳婦回孃家的時節。



她們或自己,或攜夫,或帶兒女,正是迴歸孃家季。



阜陽的雁饃傳統美食,就是這種傳統美德與歷史的體現。



阜陽製作雁饃的店很多,但是任然堅持純手工製作,不用模具和機械化的不多。



東關張是其中之一。最近剛由《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攜原團隊打造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拍攝。



雁饃的人工做法比較繁瑣,光和麵、拌麵、、發麵、醒面就要一夜。


第二天再揉、壓、醒、胚、修。


而後還要放在一定溫度的環境熵一段時間。



經過這樣的預製後,才可以擺籠碼放。


上籠屜大火蒸熟。



蒸好的雁饃,需翻籠涼均。


熱氣騰騰的雁饃由雲蒸霞蔚而來,也因“爭氣”而成熟。


再由畫龍點“嘴”而完美。



阜陽東關張的雁饃已經傳承了六代。


現在第四代的89歲老人家,每天都在製作現場,守著老手藝,傳承老技法,為了老味道。


第五代傳人秉承老技法,雖然現在客戶需求量遠遠超過了生產能力 但也不願意放棄傳統手工方式,不敢有半點閃失。


第六代傳人,則是傳統的店面與網絡結合,知名度沒問題,也在考慮怎麼滿足全國各地的網絡需求。


他們繼承、傳承、發揚的都是傳統的基因,希望的都是每年民俗的延續,留下的不僅僅是記憶,還有文化和現實的技法。


傳承是發展,發展要創新,創新要傳承。一個雁饃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了解歷史文化,瞭解民俗,瞭解過來,才能展望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