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害怕上学,父母身心俱疲,“失败者”父母和弱孩子如何突围?

在中国早年的乡村,父母常在田间地头忙着劳作,孩子们除了要给父母帮忙,还要负责喂养家禽、洗衣做饭以及照顾弟妹,但这样长大的孩子往往身体结实,心理承受能力也较强。而在现代社会,父母们密集地学习亲子知识,越来越重视育儿技巧,但培养出的孩子却越来越脆弱,往往经不起一点小挫折。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坚强,一对北京夫妇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带着不愿上学的孩子来到了乡村,让她种菜养鸡,洗衣做饭,尽情玩耍,这样过了几年后,孩子身上竟然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

远离城市,一家三口的无奈选择



老戎和冯丽丽是一对普通的北京夫妻,他们在出版社工作,有轻微的社交障碍。女儿天天出生后,夫妻二人将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了女儿身上,对其呵护备至,照顾有加。然而,女儿并没有在父母汹涌的爱中茁壮成长,反而变得越来越让人头疼。

从上幼儿园开始,天天就表现得特别不适应,每天入园前都会抓着母亲的手大哭,情绪也变得特别紧张。看到女儿不快乐,夫妻俩以为是幼儿园的问题,便给天天换了一家幼儿园,没想到她依然紧张。就这样,夫妻二人一直都在寻找“最好”的幼儿园,天天也从一家幼儿园换到了另一家,学费越来越贵,离家也越来越远,可是天天却越来越焦虑。最后夫妻俩已经完全无法让天天迈进幼儿园的大门了。

后来终于熬到了天天读小学,两人长舒一口气。可是没想到天天第一天上学回家就哭了,说学校规矩多,自己害怕。夫妻俩狠下心不理会女儿,以为时间长了就好了。可是天天每天放学都会哭泣,两周后再也无法进校门,父母想了很多法子都没有用,天天一到校门口就脸色苍白,身体僵硬,爸妈只好拉着她的手往回头,一家人哭得稀里哗啦。



天天退学后,只能每天待在家里,为了陪她,父母辞掉了全职工作,靠给出版社和杂志社当编外校对为生。退学后,天天怕别人笑话自己,周一到周五都不敢出门,每天待在家里看动画片。因为极度担忧,她每晚都会做噩梦,吓得不敢睡觉,夫妻二人只好轮流陪她玩耍,经常玩到凌晨两三点,一家人才疲倦地躺下。整整一个冬天,三个人都没见过日出,而冯丽丽和老戎在熬夜之余还要工作并处理家务,经常疲惫不堪,二人都苦不堪言。

老戎有位当老师的朋友姓乔,乔老师因为身体不好请假回北京乡村修养。了解到天天的情况后,她邀请老戎夫妇去乡村住一段时间,让孩子接触一下大自然,夫妻俩虽然觉得这个建议会让天天回归学校的时间变得更加遥遥无期,但也想不出别的法子,所以便同意了,就这样,一家人来到通州的农村租了一套带院子的民房,开始了远离城市的乡居生活。

天天一家入住农家院的时间是北京的三月,此时的天气还很寒冷,但第一次,一家人一躺下就迅速进入了梦乡,这是老戎夫妇许久以来睡得最香的一次。第二天一亮,他们睁开眼睛,意识到一种新的生活开始了。

亲近泥土,在劳动中学会生活

搬到乡村后,老戎为女儿买了一对兔子,邻居大妈还送了一只黑狗。见到小动物,天天非常高兴,欢快地同兔子玩到了一起。但她十分胆小,玩的时候总要父母陪在身边,不敢一个人做这做那。

天天养的大黑狗同她一样胆小,看见人就吓得一声不吭,从来不敢当着别人的面吃东西。于是天天每日用温柔的语调跟大黑狗讲话,还经常喂它好吃的,慢慢的大黑狗就变得越来越大胆,跟天天也成为了好朋友。



看到天天每天都在玩耍,乔老师提议让她学习简单的生活技能,比如做饭,比如洗衣服。开始的时候,老戎和妻子担心孩子太好,做不好事,但乔老师坚持天天已经不小了,完全有能力学做家务,她还提出每天由自己指导天天做饭,夫妻俩只好勉强同意了。

此后,乔老师便经常看来天天,并和天天一起做饭。最开始饭是由乔老师做的,天天只是打下手,做一些洗菜、拿调料,准备葱姜蒜之类的活计。在这个过程中,天天时不时就会哭泣,耍性子说自己不想干了。妈妈询问原因,她说自己不喜欢乔老师,因为她干了那么多活,乔老师还老批评自己。

听了孩子的话,做妈妈的有些心疼,便委婉地向乔老师提出,可不可以多鼓励孩子,少批评孩子。结果乔老师说:“其实我并没有批评她,我只是指出她菜洗得不够干净,米放得太少,葱没剥干净,她就跟生气,看来这孩子不习惯别人提意见,但这是她将来生活中必须学习的。”

乔老师对天天比较严厉,又是天天闹性子不愿帮忙做饭,她便告诉天天,不帮忙就不许吃饭。听了这话,冯丽丽也觉得有些过分,但乔老师说:“我知道你们夫妇对孩子说话非常温和,很照顾她的自尊心,可为什么天天没有力量,什么都怕呢?因为她在学校和外面遇到的情况不是这样的,老师会批评、会惩罚,小朋友会欺负,会嘲笑……我就是给天天展现一个真实的普通人的一面,让她面对。”冯丽丽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决定不再干涉乔老师的教育方法。



在乔老师的指导下,天天学会了蒸米饭、包包子、炖排骨,还尝试着自己出门买东西。除了做饭,她还和爸妈一起下田种菜,照顾小动物,整个人变得越来越能干,看着从前弱不禁风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强壮,夫妻俩变得高兴极了。

虽然天天的生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主动提出要学习算术和写字,可是她的性格还是非常胆怯,害怕和别人发生冲突,而且不喜欢他人批评自己。在乔老师的指导下,老戎夫妇决定进一步对天天放手,让她成长为内心更加强大的孩子。

直面冲突,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搬到农村后,天天逐渐和隔壁大妈的孙子东东玩到了一起,小孩之间吵吵闹闹是常识,但天天根本不知道如何处理朋友间的矛盾,每次和东东吵架,天天如果占下风,就跑回家跟妈妈哭诉。有一次,天天和东东发生了矛盾,东东非要将奶奶送的大黑狗要回去,而此时大黑狗已经跟天天建立了很好的感情,她不舍得归还大黑狗,后来东东妈妈硬把狗抢了回去,这让天天以及他的爸妈非常生气,可是又毫无办法。

后来,在乔老师的点拨下,天天才明白原来东东之所以要抢自己的狗,并不是因为他多喜欢那只狗,而是因为自己的一些言行伤了他的自尊,所以他要通过这种行为表达愤怒。后来天天逐渐学会了和东东沟通,两人终于消除了矛盾,关系变得越来越友好,开始一起饲养大黑狗,东东还以后将黑狗还给天天。



天气变暖后,爸爸还为天天买了小羊,以及小鸡小鸭,因为小羊是天天坚持要的,所以妈妈与她约定,要由她一个人来照顾小羊。虽然天天嘴上答应得很爽快,可是还是磨着妈妈和自己一起放羊,每当她想偷懒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的时候,就会推诿放羊的责任。但乔老师告诉冯丽丽,让孩子从小到大照顾一只动物,对她的意志力和感受力都极有好处,大人绝对不可以随便帮忙,否则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责任是可以随便推脱的。于是,冯丽丽咬着牙跟女儿订立了规矩,由她负责照顾小羊,包括放羊、喂羊、打扫羊粪,并告诉女儿,因为小羊是她要的,所以自己不会帮忙,如果她真的没法放羊,需要自己帮忙,那就要用做其他家务来交换。如果她完成不了任务,自己就把羊还给牧羊人。

天天喜欢小羊,所以即便心里不乐意,还是乖乖地照顾起了小羊,嘴里当然有许多抱怨,但妈妈对此不理不睬。慢慢的,天天就习惯了的工作,每次放羊,她都会带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坐在一旁阅读,还照着爸爸买给自己的《常见野花》摘了很多花茶,然后洗干净让爸爸妈妈泡茶喝,她耐心地告诉爸妈,哪个是地黄花,哪个是蒲公英,哪个是苦菜花,每种花的医疗功用是什么,后要他们自己选择,她还贴心地取来了白糖和饼干,帮爸妈泡茶,然后一家人一起在农家小院的阳光下喝下午茶。

有一天,天天闹肚子,提出要休息一天。可是妈妈看她的病情并不严重,便建议天天用洗衣做饭来跟自己交换,自己去放羊。天天同意了。那几天,恰好爸爸出差了,妈妈又忙着去杂志社拿材料,天天一直自己待在家中,除了要洗完妈妈留下的脏衣服,还要照顾所有家禽家畜,并给妈妈做好晚餐。其间天天在煮粥的时候不小心烫到了脚,冯丽丽虽然心疼得要命,但还是没有批准她休息,于是天天一瘸一拐地忙前忙后,像个小大人一样,让妈妈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家务活的锻炼下,天天变得越来越独立,而在跟当地小朋友玩闹的过程中,她的社交能力也得到了锻炼,睡眠也越来越好。



一年多之后,一直害怕上学的天天主动要求爸妈帮自己找学校,第二年,她进入一所乡间私塾就读,并直接跳到了二年级。三年后,天天转回了城里,并于2014年升入了初中。

现在的天天,不仅成绩赶上来了,性格也变得特别开朗,还被同学们评选为班长和大队委。四年的乡村生活让一个胆怯到有些自闭的小女孩发生了如此神奇的蜕变,这让她的父母都感到不可思议。冯丽丽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了这段经历并出版了图书。书籍受到了许多读者的欢迎,也引发了父母们对育儿方式的讨论。老戎夫妇说,他们很庆幸自己当初做出了一个所有人都认为荒谬的决定,正因这个大胆的决定,他们才有机会用爱与耐心告诉世人:教育,从无定势。

这篇文章写于6年前,那时候这本书是我的枕边书。几年过去了,我依然很喜欢读它,隔上一阵子就翻一翻,里面的细节很耐读,有种很让人安心的絮叨感,其实这不是一本育儿书,因为书中的夫妻没什么成功的育儿经验,他们甚至有一点轻微的社交恐惧中,原本在北京的繁华地段有套不错的房子,夫妻俩也都有文化,只要稍微会经营一点儿,他们的生活应当是不错的,但他们偏偏有些弱势,尤其是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他们走过很多弯路,但无奈之中选择的下乡却带来了意外的收获,这本书就是对乡下生活的记录,文字很朴素,但却颇具美感,让人看了开始珍惜普通的生活,吃饭睡觉更香了、看孩子的视角也不一样了,不那么容易焦虑了,另外还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吸引力,还有一点点丰富的市井滋味,总之,我很喜欢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京东淘宝等都可以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