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经济学:“渴望家庭”,就是一场大规模骗局

现在不管是男是女,都在宣扬一个概念“

渴望家庭”,

但是“渴望家庭”这个概念,不同性别视角下的内核是截然不同的。


男性视角里的“渴望家庭”,有两个版本:


一个是传统版,就是单身汉,家务生活和性负担都太压抑了,要找个老妈子陪,总之先娶了一个再说。做家务陪床的同时我还能努力工作,等到了中年,如果事业没起色那就算了认命了这辈子就过去了,如果事业起色了那生活就开始“多姿多彩”了,单位实习生小姑娘看我的眼神的,你懂的。


所以很多男生娶妻是完全不看外貌的,只看听话温柔好控制有点学历但不能太高方便子女教育等等。


当然,这个逻辑反之不成立,即并不是所有不重视外貌的男生都是这种人,更不是所有重视外貌的男生就不是这种人。


娶妻娶贤,纳妾纳色,这个看似比较有逻辑的正确指导方针,说难听点就是这种猥琐和鸡贼。


另一个版本就是好莱坞版,现代文明版,即自己已经奋斗到取得了一定成绩了,平时的生活完全独立自主,但是这个时候为了家庭,为了伴侣,孩子,选择放弃更进一步更繁忙的工作晋升,好好陪陪对象孩子。这种是典型的中产阶级鸡汤,而且不分男女,美剧绝望的主妇里就有主妇已经快升副总了,为了孩子,和老公商量好,选择回归家庭了。


但这种鸡汤成立的前提是,衣食无忧,并且取得了最起码是中层的事业成绩。


国内女性的视角来看,所谓的“渴望家庭”,恐怕并不是好莱坞版本,也不可能是传统鸡贼版本,而是有自己独有的一套理解内核,即:并非渴望家庭,而是渴望轻松,不用工作太累,事业太累,有人提供稳定生活,带带孩子就挺好的了。


这并不是理想状态,这是一种诱饵心态


即传统家庭模式,抛出诱饵理念,吸引女性上钩,沾沾自喜觉得选择了家庭,就可以轻松了。但实际上不是,实际上会有更多更可怕的严重后果在等着她们——翻开社会新闻,找你身边年纪不太大的已婚女士聊聊,你就明白了。


很多人不太愿意相信事实,更愿意相信极少数的特殊案例——老公是个有钱有权的霸道总裁,但是得了唐氏综合征,情感上智力有残缺,只爱老婆一个,当闺女一样宠,不对,是把老婆当高位截瘫病人或者植物人一样伺候。这种思想,被包装成“少女心”,“甜”。


老实说,这令我感到巨大的恶心。这一切的指导,和我提倡的“自保”,“发挥潜力”,“争取利益”的三大原则,都截然对立,简直是天生的仇敌。在这种社会心理认知下,所谓的“渴望家庭”,能大规模的提倡吗?


没有事业成绩,没有谋生技能,没有独立资本的所谓“渴望家庭”就是可耻的,而且是极度可耻的,应该大加批判的。


好莱坞模式下的渴望家庭,是个人自由,是伟大牺牲,是值得令人尊重的。它的前提是有资本,有资历,有能力,有成绩,有胸魄,不得不牺牲,而我们所谓的“渴望家庭”,是可能压根没进入职场,或者一个彻头彻尾的职场小白,没资本,没资历,没能力,没成绩,没胸魄,仅仅遇到一点点挫折和障碍,就觉得还是“渴望家庭”好啊。


这做的哪门子牺牲?这算个屁的个人自由啊。


我不否认,有很多已经取得辉煌成绩的女性,在“渴望家庭”,她们的选择和自由应该得到尊重。


但绝大部分所谓“渴望家庭”的女性,压根不是这样的。


所以,在这种社会心理认同下,提倡所谓的普世价值观什么渴望家庭,是有害的,不应该被大规模提倡。


因为,家是爱的港湾,又不是垃圾收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