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千年古寺旁,有一家不想紅的茶室,你一定不知道

兩個山外的年輕人,城池和YOYO,因為緣分接手“古寺”一間茶舍,從城裡跑來山上,設計、改造、調試……這方曾經破敗的無名茶室終於緩緩復甦,有了新的名字“無漏秋山”。


從此,“無漏秋山”開始迎接三三兩兩、消息靈通的客人......



山林裡天昏得早,穿著漢服的遊人順著青石階開始下山。


古寺敲響了晚鐘,茶室裡一盞殘燈被點亮。


一燈如豆,聽禪喝茶,是對“無漏秋山”第一印象。


古寺叫“光嚴禪院”,至今已有1700年,大門上的匾額還是康熙御題。


因年久寺古,後人俗稱古寺,天長日久,俗稱變正稱,光嚴禪院之名反而鮮為人知了。


“無漏秋山”就隱在古寺邊,原是寺裡香客飲茶休息的地方,門前有一處放生池,香客們會在這裡進行放生。


它很小不過7桌,名氣也小,只在些許有心人中間傳言。


央視真人秀《你好,生活》曾在這踩點,戚薇也曾在這拍雜誌。


但所有人都默契地不大肆聲張,好似生怕這個林間僻靜地,一曝光就成了網紅打卡地。



穿過微微有點打滑的石板路,

寂靜空山,古木門脆響似木魚聲,

素食茶室就在眼前。


沉香的煙在屋內繚繞,

茶水的熱氣從舌尖滲到四肢,

風鈴的聲音在耳邊叮鈴作響。


無漏是主人YOYO取的,意味圓滿。


世上有所謂的圓滿嗎?不知道,但這是美好的期待。


初春時的無漏茶室,一樹巨大的櫻花從屋後伸出枝條垂在房簷,沒有風,也沒有雨,寺廟的鐘聲由遠及近。

初見時的場景


YOYO初見這方院落的那天,正和朋友城池閒著沒事驅車四處走,不知怎的就到了古寺。


下午三時,視線被籠罩在森林穹頂之下,一場小雨之後,遠遠看見微弱的燈光在霧氣中彌散開來,像是一團炸開之後的煙火消逝前的光暈,與往來之人作伴。


那時這裡還在經營,他們沒有想過以後會是這裡的主人。


後來得知,原主因為年紀大了想要轉讓,於是yoyo和城池便有了想法。


因為倆人年紀小,寺中的僧人和原主都有些猶豫。


三顧茅廬,多次懇談,YOYO和城池才得償所願。


“無漏秋山”的建成,與其說是改造,更多是讓茶舍帶著舊的靈魂,和他們一起等待更多人的到來。


他們把寺廟常用的紅色改為黑色配棕色,與山林更加相得益彰;


用白色石子與綠植把後院點綴得更加年輕;


點上檀香和氤氳山間的霧氣相融合....

簷廊


YOYO喜歡簷廊。


有了簷廊,春天就可以看櫻花飄落,夏天可以扇著扇子啃西瓜,秋天會有秋雨順著屋簷滴落,冬天則可以圍爐煮茶。


下雨的時候,在簷廊靜靜走動著欣賞山色,在YOYO看來,是極為浪漫的場景。


於是,城池幫她實現了這個願望,在“無漏秋山”,有了屬於她的簷廊。


尋常的地方,若是碰上雨天想必會哀嘆,但在“無漏秋山”,卻只會更加慶幸。


下雨的無漏是完全不同於晴天的氣質。


雨滴敲打著瓦片,噠噠作響,雲霧瀰漫,山色慢慢變得朦朧起來。


整個世界既乾淨又靜謐,只有一燈如豆。


室內的燈光極盡剋制,模擬燭光的光色。


裝修時師傅說:“小夥子,這兒太暗了,看都看不清,我給你換一個燈試試”。


城池回:“我怕強光,眼睛會痛。”師傅轉身喃喃,真是怪人。


但YOYO知道他的意思,這一盞殘燈便是無漏的根源,所還原的,就是第一眼打動他們的那一束光亮。


把工業照明留給工業文明,來這裡,就放下手機,多看看自然賦予的一切。


寺裡的大和尚也詫異,這倆年輕人好似真的有些不一樣,渾沒有這年紀人的躁氣。


那些日子,連附近的村民和寺裡的居士都著急了:“還不開業啊,這夏天都要過啦~”


催著催著,夏天旺季過了,立秋轉到深秋。


YOYO和城池還是不緊不慢的樣子。



有些事急不得。


比如山中多雨,茶舍最開始用的茶則是用竹子做的,一不小心潮溼得發黴。細節雖小,卻正需細細而行。


比如室內的傢俱,全是找一個匠人世家手工製作,你輕輕觸摸,會感知到匠人的用心。


就讓它慢慢生長吧。


倆人不急開業,也不急宣傳,都說主人的氣質會影響一個空間,於是這裡的物和人好像也都慢了下來。



池面緩緩的掀起波光,風鈴時不時的晃動,沉香的氣味在茶氣中淡去。


茶客們語速緩慢,低聲輕語,泡一壺好茶,點兩盤點心,聊半晌天,不知過了多久,就安靜離去。


最靠近池子的座位最有趣,椅在窗前,看池中蟾蜍,忽的一跳,撲通的水花嚇跑了池中的金魚。



放生池邊本有一尊大石,上面紅書三字“放生池”。


城池覺得放生之地本是慈悲和溫柔,一座石頭上題寫三字未免冰冷。


就找找李越和他的師兄,完成了現在的塑像:


一尊光頭人像,不擬佛,也不拈花,眼入池底,手託清水,錦鯉貫穿掌心遊動,去留皆無意,偶有蟾蜍歇與掌上,這是救贖和安慰。


城池說:“閒暇之時,和幫忙清理庭院落葉的婆婆一同去地裡挖青苔,是近期的樂趣所在。”


婆婆姓袁,在古寺村生活已78年,“無漏秋山”開業後,就在這幫工。


還有個年輕的管家姓楊,在山下的街子古鎮長大,從小就跟著家裡人到山上進拜、趕廟會。


這些人和事,是“無漏秋山”和過去的鏈接,你還能從他們口中探知到從前。

素食


糕點


山色仍是千年前的山色,人仍是熟悉的故人。佐配的素食、糕點則是新意。


素食的食材從山裡的菜農手中買來,順應時節而變。


糕點則來自好朋友李白鹿的入雲屋。


山中不知歲月長,唯有清風伴茶香,這大概是對“無漏秋山”最好的理解。



綿綿細雨懶洋洋,故友不來不起床。


當地人常說,山裡住著神仙。風棲山上是否有神仙還真不知曉,但唯一知道的就是,在“無漏秋山”,過的就是神仙般的慢生活。


成 都 | 無 漏 秋 山

地址:崇州街子古鎮鳳棲山光嚴禪院旁(寺門右側)

轉自:今日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