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远去的浓浓年味

不知不觉快到腊月份了,年关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来到了,人们急着上班,急着赚钱。大人小孩,老的少的,都在忙手机,似乎没有时间,没有心思理会年的到来。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生活压力的加大,人们对年似乎没有什么感觉。除学校外,其他单位放假都很晚,有的大年夜继续上班,就算是放假回来吃饭串门也只是走过场,逢场作戏罢了。没有了过去那浓浓的年味

那时候虽缺衣少穿,缺油少粮,过年讲究,热闹。

还没到腊月,老人们就嘱咐不能说的话,不能做的事,到腊月忌讳死字,一定不能说死这个字,万一有人真的死了,也不能说死了,要说老了或走了。如果东西没有了,不能说没有了,要说满了。不能随便打破碗盆之类易碎的东西,象征着来年全年不顺利。

办年是一个大工程,交腊月开始陆陆续续的忙起来了,一个村的石碾有数,全村都用忙不过来,只能早起晚回,排号等碾,有时候因为争碾打仗,那些妇女们扯着嗓子争的面红耳赤。办了生的,还得办熟的,摊煎饼,蒸馒头。蒸窝头,蒸米面,蒸年糕,大笸箩,小瓦浅,瓮里,盆里,拾掇的满满当当,准备了大约两个月丰盛的熟食。真是忙的不亦乐乎!

熟食办的可多了,办多的能吃到二月底,这时候家里的女同胞们更忙,家里的零碎八股的事,女人们顺手,也是她们分内的事。过了小年就进行大扫除,做豆腐。杀猪杀鸡,,炸鸡,炸肉,炸丸子,二十八就有开始贴对联的了。在农村有一个说法,只要看到人家贴上对联,就算是欠你钱,你也不能去要了。只能来年再一轮儿。如果家族大的话请家堂,大年三十中午过后放鞭炮迎接祖宗们回家过年。那鞭炮几个小时的放,噼里啪啦,热闹非凡。差不多一个整腊月都在忙,特别是女人们,一个腊月累的够呛。虽然没有好东西吃,但那浓浓的年味真的好想回到过去。

那个时候没手机,电视机, 收音机,录音机,甚至没有钟表,手表,一切娱乐品都没有,大年三十吃罢晚饭后,女人们剁肉,切菜,准备那不太丰盛的年夜饭。男人们和孩子都围坐在一块儿,只等她们忙完后全家喝酒,等待新年的到来!记住只说好听的话,要不大人们不愿意的。

等那鞭炮齐鸣时预示着新年到来了,孩子们即可功夫大了一岁,仿佛真的比前一刻长高了许多,兴奋的觉也睡不着。盼望着明天穿新衣服满村的磕头挣压岁钱,大人们盘算着到谁家串门,到谁家喝酒。回想着谁那一年串门喝醉了酒,走不了道,馒头撒了满地都是,酒瓶子掉出来……

天还没亮,又响起了鞭炮声,那是请家堂的宗族们欢送祖宗们回归他们的住处。孩子们也整装待发,三个一团,五个一伙。有些老人还没起床,床下跪下一大片,磕完之后等待着给毛钱,给块糖,给几个花生。来了一波又一波,直到早饭后轮着大人们了,给长辈拜年,大人们也真的跪下磕头,穿着漂亮的大姑娘,小媳妇,真的跪下给长辈磕头行礼拜年,那一跪,跪出了善良,跪出了真诚,跪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那时候虽然穷,没有东西,日子过的乐呵,女人们打扮的花红柳绿,男人们使劲 醉酒,孩子们活蹦乱跳。正月初一,几乎全村的人都拥在当街上,欢声笑语,好不热闹!倘若亲戚到家里做客,大都是整天的喝酒,用白菜炖肉,土豆片炖肉,白菜豆腐,土豆丝等菜肴招待客人,所谓的肉,只是每个碗里屈指可数的几片肉,孩子们在一边瞅着,盼望着客人快点走,他们分享那点儿剩菜剩饭。曾经有一个七十多的老外甥看望与他差不多的老娘舅,甥舅好久不见,越说越多,到下午了还没有走的意思。可把老舅的孙子急坏了,他希望吃那点剩菜,实在等不得了,就开口说道:表大爷,黑天了,你还不走呀!?这老外甥爬起来就走了。虽然是个孩子,却也觉得不得劲……

那个时候没有外出打工的,人们就是在家种地,刚过完年不着急种地,大人们东家喝酒,西家喝茶串门聊天,女人们年前办好了年,都是现成饭,也是过娘家走亲戚,尽情的玩闹,有句懒汉俗语,耍正月,玩二月,不紧不慢混三月……

哦!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