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一人之力,挽救了危难的祖国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重农抑商”的政策总是与各个王朝如影相随。由于当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力非常低下,一旦碰到旱灾、水灾就可能会导致出现大批灾民,进而威胁王朝的稳定。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再加上自古就有“

商人重利轻情义”之说,甚至还有一些商人只顾一家之私,图小利忘大义。因此在儒家的观念中,商人的社会地位最低。

可是,有这么一个商人,他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临危不惧,不计个人得失,挺身而出,凭借着高超的智慧挽救了祖国,他就是商人弦高

晋文公:谁不服就打谁

晋国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到晋国,杀死了侄子晋怀公,登上了国君之位,是为晋文公。晋国在晋文公的治理下,晋国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而晋文公也成为了继齐桓公之后第二位霸主,并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认和各国诸侯的服从。

晋文公成为国君以后,楚国势力强盛,欲图称霸中原,就随便找了一个理由攻打宋国。宋国向晋文公求救。就这样,晋国和楚国发动了城濮之战。在城濮之战中,郑国和楚国结盟共同对抗晋国,不料,还吃了败仗。所以,晋文公以此为由,出兵讨伐郑国。秦穆公此时,也正想向东扩张势力,所以,当接到晋文公的请求后,他就亲自率领兵马前来。

郑国在郑庄公死后,他们的几个儿子为了国君之位争执不休,而原本就不是真心依附于郑国的宋国、卫国等诸侯国见此情况纷纷对郑国开战,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动荡局势中,郑庄公好不容易树立的霸主地位轰然倒塌。

晋文公

当秦晋联军陈兵城外时,郑国的国君郑文公惊恐万分,不知所措。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君,必定能说服他撤军。”于是,郑文公便亲自去请烛之武。

夜晚,烛之武来到秦营求见秦穆公,对他说:“秦晋两国围困郑国,郑国灭亡就在眼前。如果郑国的灭亡可以对秦国有好处的话,那么你劳师动众也是值得的。可是,秦国与郑国的土地并不相邻,你灭了郑国,也无非是帮助晋国增加土地而已。如果晋国势力增加强了,就相当于你的势力减弱了,你又何苦呢?如果你这次放过郑国,以后你的使者来到中原,我们郑国可以给他们提供所需的物资。你还记得晋国当初给你的承诺吗?当初他们答应把焦、瑕两座城池送给你,然而,他早上离开秦地,晚上就加筑城墙防御你。如果你这次帮助晋国灭了郑国,晋国必然会肆意向西扩张来侵害你的利益!所以,要不要为了晋国的利益而去做损害秦国的事,还请你好好掂量掂量!

春秋地图

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觉得从秦国的利益出发,的确不应该攻打郑国,于是,他不仅撤了军,还与郑国私下结盟,并留下三位将军帮助郑国守城,共同防御晋国的进攻。

当秦军撤退的消息传到晋国军营后,晋文公觉得孤军奋战没有取胜的把握,也撤军了。郑国为了缓和与晋国的关系,还派使臣去晋营求和,又将流亡在晋国的公子兰立为太子。

弦高:国家兴亡,人人有责

留守郑国的三位秦国将军,听说郑国又投靠了晋国,十分气愤,就派人告诉秦穆公:“我手中有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如果大王悄悄提兵前来,我们就里应外合,一举拿下郑国。”秦穆公也觉得机不可失,就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和蹇叔的儿子西乞术、白乙丙三人领军出征。

秦国大军借道晋国,一路向东,不久就进入了滑国地界。此时,郑国商人弦高正带着十二头牛准备贩到周朝都城。当他听说这支秦军准备去攻打郑国后,十分担忧,此时,如果赶回郑国前去报信恐怕已经来不及了,当务之急,就是想法拖住秦军,然后再想办法回国报信。

于是,弦高他赶着自己的十二头牛,来到了秦军大营,自称是郑国派来的使者。孟明视大吃一惊,心存疑惑:这次攻打郑国就是要在郑国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袭击,和留守郑国的三位将军里应外合,拿下郑国。这个时候,郑国怎么突然派使臣前来?于是,他亲自接见了弦高。

弦高说:我们国君听说将军要来郑国,特地派我前来慰劳将军!郑国虽然弱小,但是也已经做好了防御的准备。”

孟明礼说:“我们此次前来,并非为了贵国,你们何必如此费心呢?”

弦高离开秦营后,火速派人回郑国报信。刚继位不久的郑穆公得到消息后,马上加强了防御,并将秦国三位将军赶出了郑国。孟明礼知道后,只好长叹一声:“现在郑国已经做好了防御的准备,我们没有取胜的可能,还是撤军吧!

就这样,弦高凭借自己高超的智慧和一腔爱国之心,把危难之中的郑国解救出来了。

#历史有知识# #423头条知识节#

相关阅读:

1:郑文公:毛主席眼里最厉害的人是他

2:晋文公:隐藏在“秦晋之好”背后不为人知的政治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