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回避的中国式家庭教育弊病,如何侧方位缓解

无论是“中国式”还是“美国式”或者“英国式”,我从来不相信会有一种完美的教育方式,能够适用于全球所有国家的所有家庭。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不一样的家庭会有不一样的背景和底蕴,在“家文化”逐渐淡化于人们视野的今天,普遍家庭都会遇到“中国式”家庭教育带来的弊病,那么今天我们浅谈几点,希望在未来我们可以绕过雷区,给家庭教育减少遗憾。

1, 当代父母爱给孩子设定点的目标,却缺少可持续成长的指向。“孩子我们一定要加油,考过这次钢琴考级,”孩子加油,今年我们一定要努力考上一所重点初中”,“宝贝,辛苦三年,考上了重点大学就好了”,一次次这样的节点,看似给孩子设定了明确清晰的目标,但是我们发现弊大于利。当我们把精力都放在钢琴考级,就忽略了原来秋天的落叶背后会有一个纷繁的生物学世界;当我们把精力放在小升初考试上,会不会淡化了孩子与小伙伴之间的友情;当我们把精力都放在高考,会不会疏忽孩子的心理成长……当孩子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发现,忽然间,人生方向却不见了。每一个阶段,专注于一件事,必然会导致要剥夺其他生活方面的缺失。而大学毕业后的人生,将会是来自全方位360度的进攻。那么我们如何将家庭教育中,节点式的目标,改变为他一生成长中都要依赖的价值观呢?这就是孔子所言的“君子不器”,我们不能局限于某一件事,我们要为孩子建立的是一个价值观体系。举个例子,未来20年后,什么是最宝贵的能力?创新能力?组织领导力?学习能力?等等,那么从今时今日起,就要为孩子去锻造这些能力。需要我们做哪些改变呢?

(1)激励引导,夸赞孩子的时候,有意识地侧重这些亮点,改变原来的模糊笼统的“宝贝你真棒”“宝贝真厉害”,变成“宝贝你真是太有创造力了”“宝贝你学习的态度和能力真让我欣赏”等。

(2)场景试炼,想要提升孩子的协作能力,那么我们可以尝试带孩子多参加亲子互动,或者素质拓展;想提升孩子组织领导力,多让孩子参加夏令营、口才演说班等;

(3)榜样树立,从家族中寻找标杆,或者在历史社会中寻找值得学习的榜样,最好的榜样其实是父母自身,曾听过这样一句话“不要自己整天抱着手机玩游戏,却指望孩子认真看书学习”。二者一切,都是为了去建设孩子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正的,那多半孩子的未来不会走歪。

2, 占用孩子太多时间,导致孩子没有时间静下来思考。思考确实是无时不刻不在进行的,但是大段时间的精心思考是十分必要的。就如同孩子长身体最好的时间是孩子夜里休息的时间,思想同样,静下来, 陷入一段沉思,给我他自己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积累方法和经验,这要比别人教,更为宝贵。身边的家庭,有甚者给孩子报了少则两三个,多则七八个学习班,孩子的宝贵时间都花在事物上,缺少抽身事外来从高度去审视这个世界,不要低估孩子的认知能力,他总得建立他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 想要给孩子最好的资源支持,却不知道什么该给什么不该给。当然,每个人生来都是活在父母的脊背上,作为父母,给孩子一定的物质基础,是他发展的必要基石,但什么样的基础才能够终身受用?什么样的资源会超出孩子的掌控力,甚至会反过来吞噬孩子的人生?这就是在建立好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之后,总得教会孩子一些,在这个平凡世界里,赖以生存的方法论。如何与人交际?如何制定路线?如何照顾他人?如何制定计划?等等,这再往下去深究,就是底层思维逻辑,有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衍生无数的方法。比如世界上无数的法则、原理、定律,都将会是既定成型的有用的思维模式,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自己的思维系统,比如沟通的三明治法则,激励的马斯洛需求5层次理论,墨菲定律、羊群效应、蝴蝶效应等等,这些巨人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只有我们学会使用,我们才能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开启新天地。

综上所述,其实家庭教育,并不光是学龄前的学堂,而是一个人的终身学堂,原生家庭的影响是终身的。那么既然如此,我们的终点就是要为他建立三观,积累方法论,而不要纠结于某一个点的成或败。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正如开篇所说,我从不相信一套理论会无限适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前人的经验中,找到适用于自己的,才是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