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麻辣语文课:诗歌的盛世,为什么出现在唐朝?

诗歌的春天出现在唐朝,与“科举制度”的施行与培育有最大最紧密的关系,也与唐朝的稳定繁荣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秦汉的历史地位,属于大一统帝国的创始和实验阶段,而唐,则是帝国体制成熟阶段。

秦朝统一后,由于帝国体制都还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帝国的基层管理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属于“空心化”帝国,上层建筑很好很完整,但基层失去统治力,导致出现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应者云集”的现在。

汉朝直接就是秦帝国的延续。帝国体制及落实,都处于试验当中,特别是帝国统治所需要的专业的官僚人员,一直处于严重的“缺货”状态,所以汉朝施行“举孝廉”、“征辟制度”,“太学”教育制度等,但都不能满足管理需要。东汉末曹操甚至用了“唯才是举令”。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却又使政治走上豪门政治体制,严重制约了寒门士族政治的可能。

等到了隋朝,炀帝开始的“科举选拔制度”,开创性地解决了帝国官僚体制人才的选拔制度、流程、和人员需求问题。

而“科举制度”在给学子们一个光明的前程的过程中,还设置了诸多的福利制度等待着他们去拿。比如考中秀才免除徭役,可入公学免费学习;中举人可免除赋税,中进士可做官,自然家属也就免除徭役赋税了。

所以,“科举制度”不是一定都能做官的,但中举人后,做个富家翁,也是可以的。所以正是因为有诸多的“科举福利”,“科举制度”才具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但一项制度的推行,到基层人民都接受,并且获得生根发芽,直至开花结果,是需要用时间去灌溉的。从隋炀帝开始施行,到唐朝建立一个富强的帝国,给人民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以及少数文化人的出现,并获得政治上成功作为典范,进而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到“科举制度”的学习中去,都需要时间。

所以,初唐时期,出现的诗人很少,而且还限于贵族身份,如“房玄龄魏征”等人,包括李世民李渊都是。

等初唐四杰出现的时候,他们的身份都是底层人民的代表,也就意味着,诗歌的春天即将到来,因为他们背后将会有无穷无尽的寒门世子出现在诗歌的盛会上。

初唐只出现了“四杰”,继而,到盛唐时期,诗人如雨后春笋般地喷薄而出,这个时间是唐朝建国90年左右。

这也意味着,经过百年时间左右的灌溉,文化已经成为基层人民群众乐意接受并引以为豪的事业了。而且,“科举制度福利”也已经兑现,“士族政治”已经成为明确的政治方向。所以,成为文化人就几乎成了所有人的追求。而诗歌,则是文化人的一种外在表现而已。

而且政府的倡导,高层文化人的身体力行,也使诗歌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文化符号。

而在汉乐府基础上成长起来的诗歌,则呈现出多样化,继而将魏晋时期的质朴浑厚风格多样化,也是春天的一种象征意义。

所以,诗歌的春天出现在唐朝,是“科举制度”的花结出来的一种果实,是时间和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恰好也由此而奠定了“儒学+政治”的并轨路线,使中国封建社会“皇权与士族共天下”成为惯例,并由此将“宗教政治”的可能性彻底消除(这是另外的话题,在这里可以省略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