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台晨间快评:《主动作为,创新模式,让就业套上免“疫”模式》

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往年火热的毕业季“金三银四”有了一丝凉意。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找工作关系到的不仅是广大毕业生自己,更关系到背后许许多多的家庭和学校,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局。如何稳就业,定人心,避免毕业即失业,这不光是毕业生的一道难题,也是对高校的一次考验。

面对困难,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早在3月初,教育部就下发了“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但一纸文书离学生们还是太远,人们希望看到的是学校动起来,老师跑起来,这样孩子们才能更安心,更有信心,才不至于成了无头苍蝇,处处碰壁。

更重要的是,高校不仅要积极作为,更要创新作为,主动适应疫情下的招工新形式新要求。从云招聘、云面试、云端指导、到 AI大数据加持,精准匹配供需两端。上海各高校创新“互联网+就业”新模式,拓展就业渠道,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错过的机会找回来,给就业套上了“免疫模式”。实际上人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一直是就业的壁垒。一边是毕业生难找工作,一边是企业招不到优秀的人才,上海高校的多举措创新不仅适用于疫情期间,其实也是化危为机,危中寻机的表现,更应成为疫情后的常态化举措。

最后,我们的毕业生也应保持乐观的心态,客观地说,疫情对影视娱乐、餐饮住宿、物流运输等行业确实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和大数据、互联网相关的产业却从疫情中找到了发展新契机。先就业再择业,找准自己定位,设立长远规划,就业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职业生涯也不仅仅只有区区几个月。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短暂的疫情不可能击碎年轻的梦想,也不可能阻挡社会发展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