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條野生動物“生態廊道”完工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軒慧 通訊員楊建超、吳依妮攝影報道)昨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從深圳大鵬新區建築工務署獲悉,深圳首條野生動物保護“生態廊道”——大鵬新區排牙山-七娘山節點生態恢復工程完工。這座“橋”上通行的是以豹貓為代表的大鵬半島目標物種。

公路是野生動物“虎口”

據悉,狹長的大鵬半島森林覆蓋率達77.74%,野生植物種類佔深圳市的70%、全省的26%。深圳“第二高峰”七娘山與“第五高峰”排牙山是大鵬新區最大的兩座山脈,南北向主幹道坪西路將排牙山與七娘山隔斷,導致生態環境破碎化。

2018年,大鵬新區城管局委託相關機構開展《大鵬半島生態廊道體系建設研究》,通過紅外觸發監測儀探測和夜間道路致死調查,獲得了第一手動物多樣性基礎數據,發現公路對野生動物來說如同危險的“虎口”。

經過調研,生態廊道選址定在南澳北部山隘,南接七娘山,北接排牙山-筆架山-田心山,是深圳20個關鍵生態節點之一。“這個位置距離七娘山與排牙山距離最近,而且用地性質最為合適。”該署市政工程部部長林勇華表示。

“橋”梁兩側都有扇狀引導牆,匯聚和引導野生動物過“橋”。同時,坪西路路橋涵洞也經清理,打造成爬行動物橫過馬路的“隧道”。

廊道與大鵬半島生態一致

“野生動物對環境非常敏感,需要儘可能打造與大鵬半島原始生態一致的環境。”林勇華說,該署邀請動植物專家對綠化樹種反覆推敲,優先種植大鵬半島鄉土樹種,如仁面子樹、秋楓、芒果、楊梅、鐵冬青等,還打造了野生動物喜愛的小水塘、沼澤和溼地,營造適合動物遷徙與覓食的生態環境。

該項目2019年5月正式動工,2020年1月已完成主體和喬木種植,3月復工後繼續完善交通標誌、路燈照明等收尾工程。項目總面積15000平方米,除了跨度60米、寬度50米的“橋”外,還包括周圍生態環境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