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封建化背后汉文化盛行:是慕强心理?还是文明发展必经历程?

前言

日本自古以来就和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隋唐时期,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

日本大和民族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的民族,正因如此日本才会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影响下,不断发展起来,成为在东亚政治格局体系中重要的一极。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朝鲜半岛以及日本岛共同构成了整个东亚地区重要的政治体系。

古代日本的发展也是有着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尤其是其封建化的进程在7世纪初期才开始起步,这也和中国古代隋唐时期以及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的影响离不开关系。

古代日本国虽然和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受制于地形和交通的限制没能够取得直接地联系,但是朝鲜半岛却是古代日本不断吸取中国古代封建文明的重要渠道。正是在朝鲜半岛这样的平台上,古代日本才开启了其快速发展的时代。

部族制下的贵族

古代日本在7世纪之间正处于部族制的社会形态当中,大致和中国古代奴隶制度相似。

古老的部族制一直在7世纪以前的日本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国家的统治都是靠着广大部民的劳动进行支撑的。但是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再加上中国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上的影响,日本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土地不断得到开垦、国家人口也在不断增加,原来稳定的部族制出现了瓦解。

广大部民为了独立生存,开始脱离了部民组织,他们自己去开垦新的土地,建立新的经济生产单位,政府手里所掌握的部民资源越来越少日本的封建化发展趋势在不断增强

国家依靠部民提供的经济支撑在不断削弱,由此逐渐丧失了部族制国家存在的基础,此时的日本急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推古王朝时期的摄政圣德太子深受汉文化影响,开始了一场帮助日本走上封建化道路的改革。

推古天皇

东亚政治格局的变动

6中后期世纪的东亚政治格局正处于剧烈的变动当中。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南北朝激烈的对抗时期,最终以隋朝在公元581年统一南北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而告终。在隋朝统治的的37年后,整个中国又陷入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混乱局面,直到公元618年唐朝的建立,中国才进入了和平稳定的发展时期,东亚政治格局中重要的一环已经趋于稳定。

6、7世纪的朝鲜半岛正处于高丽、百济和新罗三国并立的时代,从当时各方政权来看高丽具有绝对的国家实力,但是由于隋炀帝三征高丽以及唐太宗对于高丽的军事进攻,直接导致高丽的国家实力急剧下降,最终在唐高宗时期成为唐朝的附庸。

由此朝鲜半岛三国的势力基本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唐朝各方面的封建化影响也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了朝鲜半岛上。

推古王朝的官员

7世纪之前的日本在朝鲜半岛是有一定的入侵势力存在的,当时朝鲜三国中的百济是日本的重要盟国,因此日本可以在部族制时期就在朝鲜半岛占据着一席之地。也正因如此,日本一直依靠着百济间接吸收中国封建文明的影响,使得自身获得了快速发展

但是朝鲜半岛这个平台并没有稳固多久,唐朝将新罗作为自己的扶持对象,开始帮助其完成对朝鲜半岛的统一。

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势力由于新罗的统一而被驱逐,通过朝鲜半岛这个平台吸取中国封建文明的方式已经不可行了,因此日本大和国也逐渐进入了危机四伏的社会发展阶段当中。

统治阶级对于部族的土地进行疯狂兼并,越来越多的部民失去土地,他们最终无奈选择了发动起义,大和国的统治阶级遭受到了猛烈冲击,统治危机愈发严重,一场封建化的改革势在必行。

圣德太子

圣德太子在政治、思想上的封建化改革

7世纪初的日本正处于推古王朝统治时期,当时作为王朝的执政圣德太子成为日本进行深刻社会变革的推动者和实行者。圣德太子从小就非常喜爱汉文化,对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文明非常感兴趣,因此他的脑子里对于封建王朝的认识还是非常清楚的。

圣德太子担任执政时期,朝鲜半岛已经处于隋炀帝的进攻范围内,圣德太子想趁机恢复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势力。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重新打通朝鲜半岛这个能够吸取汉文化影响的平台

但是7世纪初期的日本内部已经爆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使得国家根本没有实力去发动这种强力的对外战争。对外政治目的始终都因为国内的社会危机而频频失败,这使得圣德太子不得不将目光转向了亟待解决的内部危机。

对此,圣德太子充分利用自己的汉文化知识和对封建化的认识进行了改革。

商议改革

公元603年,圣德太子率先针对王朝混乱的官制进行了重新设立,对于选官的标准和晋升的条件也进行了一系列安排。

官员品级上圣德太子模仿中国隋朝的官阶制度,制定了"冠位十二阶",并且规定官员的选拔不再以出身作为标准,官员的晋升也不是根据家族势力进行,所有的官员的选拔都要按照个人的品行、才干以及功绩大小进行。这一措施有效限制了贵族势力的膨胀和特权

此外在思想层面,圣德太子将中国古代那种皇权至高无上的理念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

,同时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那种儒学、佛学思想引入进来,为君主的权威进行思想奠基。

他希望所有国民都能够知道皇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强调君主专制,希望能够加强对整个王朝统治,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封建王朝的那一套君权神授、强调大一统的封建统治理念。

遣唐使出使地图

圣德太子对于外交政策的制定

圣德太子本人非常崇尚汉文化,因此他希望在改革之后的日本能够充分吸取中国的封建文明,不断来完善日本的封建化体制和加速封建化发展的进程。

但是我们要知道当时朝鲜半岛作为日本吸取中国封建文化的唯一陆上平台已经被阻绝了,因此圣德太子必须从其他渠道来吸收汉文化,这对于当时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都不友好的日本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圣德太子和自己的改革团体进行了长时间的磋商,决定开辟一条直接通往中国封建王朝的水路,由自己直接派遣使者前去隋朝进行文化交流和学习

这个方案得到了统治集团的一致赞同,公元607年。日本便派出了著名的遣唐使小野妹子前往隋朝进行交流,这次出行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能够与隋朝建立藩属关系,希望能够得到隋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法隆寺

小野妹子的成功出使,使得日本与隋朝的联系开始越来越密切,日本从此以后开辟了一条水路作为直接吸取汉文化的外交渠道。朝鲜半岛那种间接性的外交平台逐渐被日本所抛弃,这条水路开辟之后,日本随即派遣了多批遣唐使和留学生前往隋朝以及之后的唐朝进行访问和学习。

这些遣唐使和留学生回归之后,将所学到的中国封建文明运用到日本的封建化改革中,使日本得到了快速发展。

不仅学习中原王朝的封建文明,日本还在派遣使者和留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将中国具有多样性的思想体系也运用到了本国的封建化发展过程当中。其中以儒学、佛教最为突出

,当时日本派遣留学生南渊请安、高向玄理等人前往隋朝学习,他们回来之后不断将自己学到的佛学思想进行广泛传播,奠定了日本崇尚佛教的思想基础。

随后在日本出现了佛教思想的兴盛期,甚至将佛教的地位用宪法的形式确立了下来,全国的佛教寺院和僧徒在不断增加。

四天王寺

评价

7世纪之前的日本在部族制的国家经济基础上出现了崩溃,广大部族纷纷脱离部族组织成为一个个独立的经济体,这种现象和中国古代封建时期小农经济是何其相似。这些独立的经济体出现标志着古代日本由部族制国家向封建国家的转化已经出现了一定的社会条件。而当时封建文明最为发达当属中国封建王朝,再加上当时6世纪末期的日本内部危机十分严重,为了维护王朝的统治,圣德太子这个饱受汉文化影响的改革家登上了历史舞台。

圣德太子的改革是十分具有封建化性质的,虽然圣德太子在改革方面没有涉及到经济基础层面,但是他

在统治集团内部以及思想层面都进行极具封建化特色的改革,这些改革为日本的封建化起步奠定了重要基础。正是因为圣德太子在日本初步进行的具有封建化意义的改革,才为当时已经根深蒂固的部族制思想进行了一定的解放,使得封建思想的发展得到了顺利进行。

这种思想是从中国封建王朝的那种封建思想学习而来的,从此在日本内出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潮,为君主专制的产生奠定了舆论基础。在7世纪初的日本发展过程中,由于当时朝鲜半岛这个汉文化获取的主要平台崩溃,使得古代日本失去了学习先进封建文明的机会,这让当时的改革家圣德太子不得不去寻求新的通道去接受汉文化的洗礼,这条水上外交之路的开辟对于日本今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这条水路,日本成为了中国封建王朝的藩属国,中国隋唐时期,也就是中国古代封建文明发展的繁盛时期,日本正好与中国王朝建立了直接的外交关系,从此便能更加直观且全面地吸取中国的封建文明为自己所用。历史事实证明,日本在不断与隋唐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从政治、经济再到思想、文化,没有一处没有受到中国王朝的封建化影响。而这一切都是以圣德太子的改革作为封建化起步标志而出现的。


参考文献:《日本书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