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时

张更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到清明时,我回到故乡冀南平原的一个小村子,于村西一望无际的青青麦苗间,看望父亲。父亲虽然驾鹤西去已十几年时间,却还是那样慈祥地 “站”在我的眼前。

父亲是一位老铁路。16岁那年的一个凌晨,父亲吃完奶奶特意给他做的一碗葱花鸡蛋面,顶着满天的星斗,踏上出村的小路,向邢台市赶去。在离清风楼不远的一所学校内,父亲参加了铁路上的招工考试。笔试顺利通过,面试却遇到了麻烦。经检查,父亲身高不够。父亲就势站到一块砖头上说: “这样身高就够了吧!今年不行,明年我一定还要来。”看到父亲如此执着,负责招工的一个干部笑了笑说: “小娃娃,个头儿稍差一点,倒不算啥事。我们是怕你干不了铁路上的活儿,身体单薄吃不消。”父亲响亮地回答: “我不怕!”少年志气感动了在场的人们,父亲应聘成功,如愿成为一名铁路人。

入路到了省城的石家庄火车站,工作之余,他享受着全新的都市生活。不久,他奉命前往张家口的一个叫沙城的火车站,从事调车工作。几年后,他响应号召,参加工程局的部队,奔赴豫西北、晋东南,于崇山峻岭中,用简陋的工具,开山、铺路、架桥,让新中国的铁路线一寸一寸向前延伸。线路开通运营后,他毅然选择了留下来,这一留就与一个个太行小站相伴了几十个春秋寒暑。父亲坚守大山,敬业爱岗,相继获得了车务段、铁路局的先进荣誉称号。

不管是从繁华的省城,到寂寞的大山深处,还是从相对轻松的工作,到艰苦的劳动,父亲从来没有一句怨言。祖国的召唤、铁路事业的需要,就是他们那一代人的追求,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唯有脚踏实地的行动。

上世纪80年代末,父亲从太行小站的车站值班员岗位上退休,又在小站的专用线上找了一份临时性的工作。几年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小站,回到少小离开的故乡,实现了家人团聚。成为一名退休老人的父亲,仍不忘关心铁路上的事情。铁路,是言语不多的父亲的主要话题。父亲对同样身为铁路人的我说: “咱铁路的每一个行车岗位,都是责任如山,你一定要认真对待,严格按标准化作业,不辱使命,做一颗合格的螺丝钉。”闲下来的父亲,喜欢散步,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家乡附近的官庄火车站,在那里感受铁路新风尚。

父亲长眠的地方,不远处就是京广铁路。父亲不知在这条线路上穿梭了多少个来回。火车不时传出的汽笛音,雄浑有力,传递着二七精神的薪火。再往西看,隐约可见的是八百里太行的壮美身姿,那里有山中小站,父亲的第二故乡。对于父亲这样一位老铁路来说,此处是一个理想所在。站在春风中,我对父亲说: “如果您老人家还健在,一定能够欣慰地看到,十万公里铁路的宏伟蓝图,已在华夏大地上变成了现实。”听,又一声汽笛,从村东的京广高铁上传来,优美的动车组正以风一样的速度,向着南国大地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