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传新意,潮州有座千年古桥——“太平桥”

淡泊,文雅,素描几分春色;风轻,云淡,还它昔日光景。

目前,太平桥是潮州市已经确认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古桥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它位于潮州市太平路,原为州治前濠沟上的桥梁。

因历史发展的原因,太平桥拖着疲惫湮没于地下,而它的事迹载着厚重在天际久远。

如今,看着长长的条石孤单单地卧在那,一动不动,不由生幻出许多奇异的感慨。

太平桥何时修建的呢?

《永乐大典·潮州府·城池》引《图经志》“城池”:“州旧有子城,以金山为固。”《三阳志》“城廓”:“州之子城,依金山为固。前俛而后仰,由南而北,绕以濠,东则溪也。方创置之始,土工不坚。至和改元(宋至和元年,即1054年)之九月,郑侯伸始至。不二月,兴畚锸,自农务外,阅八月而就。”“州子城门三,东、西、南,东门今废。子城四围凡六十步,高二丈有五尺,面广一丈,基倍之。濠面阔七丈五寸,自城下转西而南,绕廓之外,延袤一千二百余丈。”“濠流自子城外,西渐入于湖。”(《永乐大典》卷5343第13至14页)


通过这段描述,我们可以得知,城濠、城门建于宋朝至和元年(1054)之前,城外有濠,古代濠上必有桥,而南门之桥就是太平桥,那么太平桥应该是建于宋朝至和元年(1054)以前。

这样比较,可得出结论是:太平桥比广济桥(始建于乾道七年,即1171年)还早建成一百来年呢。

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6年3月的调查勘探报告显示,太平桥是一座石墩石梁桥,四墩三孔,总长25.5米。而专家还推测,太平桥宽有14米多、高度约5米多,桥墩可能为船形墩或分水尖桥墩。


据《潮州三阳志·桥道》记载:“自太平桥直抵三阳门,桥之四维,旧有四塔,”

此后,历代文献里对太平桥都有修缮的记录,直至清光绪年间太平桥仍在。

据乾隆二十七年(1762)《潮州府志》载:“太平桥,在大街,引上水门江水,绕县治。”(卷十九第3页)光绪二十四年(1898)《海阳县志》载:“太平桥,在大街,自上水门引韩江水,历桥而西绕县治。今左右皆列肆,内有旧石刻‘太平桥’三字尚存。”(卷二十二第1页)


而民国时期未见有桥的记载,由此推断太平桥可能埋没于清末或民国初。

或许因“左右皆列肆”建设的关系,太平桥长期处于市区繁华商圈,故被埋于地下?

感叹啊,它犹如一头憨厚的老牛,挺着低矮嶙嘘的脊背,食尽了岁月的朝朝暮暮,受尽风霜酷寒的洗礼!

似乎人们早已忘记了它,淡却了走在它上面的脚步。

也难怪,毕竟现今存活于世的人,都没能见识过太平桥的风采!

它老去的身子,长年累月地卧在微湿的泥土里,失去了往日人来人往的辉煌,仿佛从时光中丢失了影子一般。

树欲静而风不止,太平桥不愿自己被忘却啊!

而历史也总是记挂着太平桥,1987年12月邮电局埋地下电缆时,惊奇地发现了它的身影!

但由于太平桥当时地处交通要道,正好在县委机关的门边,所以对它进行保护性建设的条件,尚未具备。

如今,太平桥搭着政策的好春风,已经在逐渐重见天颜!你看,已经露出的千年砖石仍显得那样坚固!

嗟呼,太平桥在历史的文字里安静地行走着,毕生看尽了似水流年。它历经岁月的洗礼,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淡泊从容赏天外云卷云舒,于繁华似锦中素描一抹轻愁。

如此淡定、从容!做人,实应如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