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能否“解封”?英媒:難度大,抗疫或是“持久戰”-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中新網4月16日電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16日報道,為應對不斷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英國3月23日開始全面封鎖。“封城”對抑制病毒擴散至關重要,但是卻嚴重干擾民生。相關法案規定,英國政府必須在4月16日前,公佈下一步計劃。

然而,擺在唐寧街面前的是一系列重大決策:何時行動?解除哪些限制?如何控制病毒傳播?如何權衡短期內挽救生命、長期內挽救經濟和社會?報道指出,解封難度巨大,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一、為什麼不能全面解封?

報道稱,就算疫情已經觸峰、感染率已降到極低,英國還是不能立即返回常態。最佳預測是,現在英國已經感染(也就是可能獲得免疫)的人只有4%,即6300萬人仍是潛在的目標。

突然全面解封,病毒可能會擴散。把傳染率降低60-70%才能減少病例。所以,眼下必須同時減少人與人的接觸。

如果要停止社交疏離,必須同步採取其他措施抑制病毒,至少要預防感染者病症惡化、進入重症監護。

二、加強檢測、追蹤能否有效遏制病毒傳播?

報道認為,大幅度增加檢測是所謂“追查、摧毀”戰略的前提。也就是查清病例,檢測接觸者,擴散之前隔離。

中新社記者 張平 攝">圖為疫情下的倫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廣場。中新社記者 張平 攝

英國剛開始出現病例時採取的就是這種措施,當時英國只有為數不多的輸入型病例。追查成功,就可以控制病毒傳播。

但是,就算有了大規模檢測,也不可能立即迴歸常態。必須同時採取其他措施防止疫情死灰復燃,而且,這些措施必須長期堅持下去。因為疫情未發生根本改變:有病毒就會有傳播,弱勢人群染病後更可能發展為重症。

此外,大規模檢測工程巨大,且行動必須迅速,才能保證走在病毒的前面。再有,只有在病例不太多的情況下,這種策略才可能最有效。

中新社記者 張平 攝">圖為疫情中的倫敦地鐵車站站臺。中新社記者 張平 攝

三、保護高危人群能否控制疫情?

現在英國試圖在全社會所有層面遏制病毒傳播,能否把目標改為控制病毒在風險最高的人群中傳播嗎?

分析稱,英國採取封城措施是為了防止重症監護陷入癱瘓,確保高危人群不染病。

愛丁堡大學教授伍爾豪斯說,“對80%的非高危人群來說,新冠病毒確實可怕……但是,這並不會壓垮醫護體系,也不會導致全社會禁足。如果能夠切實加強避險……就可能有更多餘地,甚至可以永久放鬆某些限制。”

目前英國高危人群必須居家隔離12周。政府採取的加強性措施可能包括,所有醫護人員、護工、去探望老年人的人都必須定期接受檢測,確保不攜帶病毒。最好還要有抗體檢測,證實他們已經免疫。但這樣做的危險在於,社區中流通的病毒越多,控制越難。

中新社記者 張平 攝">圖為倫敦西區皇后劇院。中新社記者 張平 攝

四、能否分期、分批解封?

倫敦衛生與熱帶疾病醫學院的庫查斯基說,綜合來看,有些人際交流和活動(傳播病毒)風險更小。他的觀點是,根據傳播風險把限制措施大體分為低、中、高三級。

低風險包括戶外鍛鍊。目前英國政府的建議是,每人每天可以到戶外鍛鍊一次、期限一小時。中風險包括允許一些出售非必需品的商店恢復營業,或者允許人們偶爾在家外聚會。風險更高的措施包括復工、復課、患者和全家隔離等。

不過,報道認為,權衡解封順序難度很大,必須綜合考慮社會、經濟利益和停止病毒擴散的風險。

倫敦帝國理工大學教授弗格森說,必須找到一系列持續控制病毒傳播的辦法。“毫無疑問,解封可能會依據年齡、地域分別決斷……需要有社區內的普遍測試,有效隔離患者,查明病毒傳播區。”

五、疫情觸峰後有望“解封”嗎?

疫情觸峰後,仍然需要考慮在多大程度上繼續抑制病毒的傳播。可以努力把感染率降到最低,這樣可以更有效地防止疫情復燃。但這個選項的代價是,必須在更長時間內堅持封鎖。

另外一個選項是,儘早結束封鎖,認可在社區內將繼續存在大批病例。還可以考慮的是,繼續在全國範圍內封鎖、還是按地區甚至按城市分別決斷,把封鎖重點放在疫區。

BBC稱,最有可能打破僵局的是疫苗。但是,距離可靠的疫苗上市還要一段時間。目前能做的只是等待。今後幾個月,至少一部分人的生活可能會更接近常態。但是,擺在英國面前的,仍然是一場艱難的持久戰。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