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看《笑林》讽古今——欲欺人者,其实自欺也

三国时期魏国人邯郸淳留名后世,是因为他不经意的闲逸之作《笑林》,并因此被称为“笑林始祖”。邯郸淳为人诙谐,博学多才,在生活中看到某些可笑可鄙可恶之事,便加以艺术改造,托名楚鲁故国和无名甲乙给予讥刺,使人笑罢有所启示和警诫。其实当今之世,我们身边也不乏可讽可喻可思可乐之事,故在分享《笑林》经典故事后,“瑜论天下”亦斗胆拟古撰写小文作“当世笑林”,与网友共娱。

《笑林》之“府佐命曲”篇

  某甲为霸府佐,为人都不解。每至集会,有声乐之事,己辄豫焉;而耻不解,妓人奏曲,赞之,己亦学人仰赞和。同时人士令己作主人,并使唤妓客。妓客未集,召妓具问曲吹,一一疏着手巾箱,下先有药方。客既集,因问命曲,先取所疏者,误得药方,便言是疏方,有附子三分当归四分。己云:“且作附子当归以送客。”合座绝倒。

译文:

某甲是个豪强霸府的府佐(负责某些事务的管事),很多事情都不懂。每到集会的时候,如有吹拉弹唱的音乐事情,他偏偏都要参与其中。但以自己不通音律之事为耻,所以即假装懂音乐,歌伎们弹奏曲子,众人称赞弹得好,他也学着别人那样随声附和称赞。有一次,他被委派主持集会,并要求他召集歌伎演奏。听歌的客人没到之前,它就把歌伎叫来,把她们将要演奏的曲目都要来,分条放在手巾盒里,但不知道手巾盒里以前就放着一些药方。客人们来了,询问歌伎们演奏的曲目,他就到放曲目的盒子里去拿先前写好的条子,错拿到一个药方子,他又不懂,便认为是曲目。药方上面写有“附子三分当归四分”字样。他就说,弹奏“附子当归”的曲子来欢送客人吧,大家听后都笑翻了。

启示:

本笑话刻画了府佐某甲无知、虚伪的可笑嘴脸,讽刺了如某甲一样不懂装懂、不学无术的可笑之人,他们对自己不懂的事物不敢承认或显露,妄图伪装以欺人,结果只能“自欺”献丑,为人所笑。


当世笑林 作者瑜论天下

(为避敏感和违规之嫌,故以旧称曲笔述当今之事,龃龉之处,敬请见谅!)

北国某君为师者,好炫己博闻,耻示短于人,却凡事不求甚解。尝外出途经“蛟河”,闻此地烟叶质佳,遂侃侃言之:“当年长征,红军路过此地时亦赞蛟河烟之好!”同行者窃笑,固知长征何曾经此!尝授课于弟子,偶读“惬意”一词,惯读之“xiá意”,弟子纠之曰:“应是qiè意”,某君稍窘,旋辩之曰:“吾固知念qiè也,特以试汝等知之否!”弟子遂无言。他日,又读“戛然而止”一词,亦惯读之“gā然而止”,弟子纠之曰:“乃jiá然而止也”,某君亦辩之曰:“特错读以试众人耳!”弟子遂不愿诚待之。又一日,某君遇“命运多舛”一词,则惯读之“命运多jié”,众弟子闻之默然不语,某君未得纠其错,终不知乃“命运多chuǎn”也。某君曾与友餐馆聚饮,方入一道菜乃“西芹腰果”,某君本不识“腰果”,夹一啖之后赞曰:“此花生之味美哉!”,一友忙解围曰:“此乃腰果也。”某君未会其意,补充曰:“亦是花生所做也。”众人哑然失笑,某君终未知腰果有异于花生也。


瑜论天下评曰: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智)也”,某甲不通音律,某君有未识之失,本皆无可厚非也,错在二人不能有老老实实承认“不知”的勇气和智慧,承认“不知”,才能“不耻下问”,从而由“不知”到“知之”,不断获得进步。“不知”并不可耻,耻在“不知”而欲示人以“知之”,不仅遗人笑柄,且终难知己所不足。欲欺人者,其实自欺也。今人更宜勤学他人之长,正视己之所短,倾听他人之见,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