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真相和理性:谣言满天飞的时代,如何防止被反复打脸?

本文起源于一次名为“智美时刻”的在线公益活动。

疫情期间,“首创郎园”的内容编辑马诺女士邀请了一些文化人士,包括钱理群、濮存昕、杨寿良、李志强、谈晨、章明等写一封信给另外一个人,然后,另外一个人需要回信作答,其中包括正和岛的蓝色岛邻、吉林大学的于天罡教授。他给同为正和岛蓝色岛邻、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的赵向阳博士写了一封信,才有了如下回信。

赵向阳博士授权正和岛今天正式首发此信,是为了纪念他人生中的一个特殊日子。他同时希望,在这样一个信息爆棚,谣言满天飞的时期,正和岛的岛亲们能远离微信微博,远离颠倒梦想,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企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作 者:赵向阳 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

原 题:《信息、真相和理性:谣言满天飞的时代,如何防止被反复打脸?》

来 源:正和岛

尊敬的于天罡老师:

您好!

来信收到。

为什么那么多高知不会进行理性思考?

于老师,您在来信中提到一个问题,“怎么有些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在某些问题、某些时刻也没有理性?”甚至有人怀疑“知识分子也会没有理性吗?”

我就单刀直入,不绕弯子,不讲故事,直接表明我的观点。

第一,我认为,许多高知还停留在前互联网时代。

在那个时代,信息就是力量,信息就是地位,信息就是权威。如果您多读过几本书,不管是哈耶克、布坎南、萨特或者维特根斯坦,在那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面前,您就是知识分子。

如果您比其他人见多识广一些,曾经去过美国欧洲,能听得懂VOA,看得懂BBC,仅凭您所拥有的信息多,您就能出人头地。您不需要有自己体系化的思想,你就是知识分子。

但是,现在这个时代完全不同了。有了互联网,有了微信,有了推特,信息瞬间传遍全球。知识分子比跳广场舞的大妈距离Breaking news最多只有三分钟的领先优势。

许多高知在疫情之下,当他们看到某个新的“信息”(事实上绝大多数都是噪音,甚至是谣言),为了获得某种身份的证明,他们有立刻转发出去,并且进行评论的冲动。

他们经常对新鲜出炉的“信息”缺乏审慎判断,不会去反复核查信息的真实性。尤其是,对那些模棱两可的、真假难辨的信息,缺乏让口水再飞一会儿的耐心。

第二,许多知识分子有严重的领域依赖(Field dependency)。

这个时代存在高度细分的知识分工,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只是某个非常狭窄的领域的专家,而对其他知识领域缺乏基本常识。一旦他们离开自己的专业领域时,他们经常不会正常思考。他们思考的深度和水准,与普通民众之间几乎没有任何显著性差别。

咱们别说普通意义上的高知了,甚至诺贝尔奖获得者也经常犯同样的错误。

大概6年前,我在你们吉林大学参加一个创新创业国际会议的时候,就曾经当众直接怼过一个以色列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他当时受邀请就创业创新进行演讲,讲了一个非常荒谬的观点。嗯,您没有听错,他讲得是创新创业。

在此次疫情中,又有某个美国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关于疫情预测分析的模型曾经在朋友圈里广为流传,该模型认为,疫情会很快在全球结束。

但是,最后被证明是错得离谱。

转发这些文章的人,根本看不懂那些数学模型,更没有能力判断模型是否正确,他们看重的不是模型本身,而是这个信息发出者头上的光环:诺-贝-尔-奖-得-主。(对了,还有那个将近90岁的法国诺奖得主吕克·蒙塔尼耶,认为病毒是中国人造的,被饶毅刚刚怼过。你转发了吗?)

为什么朋友圈里的许多人告诉我,他们觉得我的朋友圈很有“营养”,我的很多分析评论有深度、有前瞻性,而且表达方式很中道?部分原因与我的知识结构有关。

我心目中的知识英雄是百年前那些巨人,比如,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物理学家彭加莱,数学家阿尔伯特,管理学家德鲁克,发明家特斯拉等。嗯,还有《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作者戴蒙德也算一个,我最近刚刚读完他的《剧变》,对于陷入危机的国家治理,这本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事实上,我想说的用一句话总结:

博雅教育真的很重要!

博雅教育真的很重要!

博雅教育真的很重要!

重要的话说三遍。

我是一个字一个字在电脑上输入这句话。

我输入了三遍,而不是输入了一遍,然后再拷贝粘贴了两遍。其中的道理你我都明白,我就不展开讨论了。

第三,很多高知用价值观和“信仰”剪裁信息,只吸取那些能进一步证明或者强化了自己既有观点立场的信息,而对相反的信息置若罔闻,条件反射式地排斥或者忽略

百年之前,中国人迎来了德先生和赛先生。百年过去了,大多数人对于这两位先生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皮毛,不知其精髓。

许多高知只了解某些科学结论(暂时性的!),掌握了一些科学方法(更多的只是科学工具!),而科学精神根本没有进入他们的精神血脉之中,化成他们的肌肉记忆或者潜意识。

他们在很多的时候是打着科学的旗号反科学,是典型的科学主义、科学崇拜、科学迷信。

前不久,在给正和岛写的一篇关于如何正确对待中医的文章里,我痛心疾首地写道:

疫情就是一个照妖镜,让许多人的真实水平暴露无遗。我深深地忧虑,那些我所看重的科学精神,包括基于证据、假设检验、理性表达、谨慎判断、包容开放、精英主义等品质,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是何等严重地缺失。我甚至认为,比疫情更可怕的就是钻进某些人脑子里的病毒,我称之为“精神蛊”、“心理蛊”和“信息蛊”。

如何在信息爆棚、谣言满天飞的时代,不轻易被舆论裹挟或者反复打脸?

于老师,关于这个问题,疫情爆发之初,我曾经在朋友圈里顺手写过一篇两三百字的短文。现在我比较完整地表述一下,仅供朋友们参考。

第一,选择可信度高的信息源,远离可疑的营销号

我会优先选择专业媒体、或者由公司运营的自媒体,它们的可信度一般比个人号更高一些(当然除了类似六神磊磊读金庸等)。

比如,疫情期间,我订阅了世界卫生组织WHO、丁香医生、财新网、华山感染、中德商务通、中印商会等。

订阅某个自媒体之前,我会先浏览一下它往期的内容,看看它长期关注的主题都有哪些方面。如果它以前发表的内容,跟疫情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完全不搭界,只是偶尔有一篇文章看着还不错,我是不会订阅这种公众号的。一定要避免成为某些营销号的韭菜。

订阅之前,我会仔细查看该公众号在腾讯上的注册信息。我甚至会对某些公众号的背景进行详细的调查,特别是当我怀疑那些公号后面可能有更大的推手的时候。

我曾经请专业的会计帮忙,通过天眼查和工商信息系统对两个公众号的相关经营收入情况查了底儿掉,然后再决定是否订阅。因为一旦订阅,它对你的是非判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第二,有意识地多样化信息的来源,避免陷入信息茧房之中

我既会订阅人民日报、环球日报、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三联生活周刊、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王辉耀创建)、司马南频道等。我也会订阅美国驻华大使馆、韩国驻华大使馆、日本驻华大使馆、冰汝看美国、北美鸟叔、静观日本等。

我订阅的媒体或者自媒体,从政治谱系上来看,从左到右都有,而且我要求信息质量一般都比较有保证。

我个人不太相信“兼听则明”这句话。我认为,如果信息的基本质量无法保证,那么,观点就更不可靠了。如果一个人没有强大的辨识能力,听多了,看多了,脑子会混乱的。

另外,在我打开某一篇文章之前,我会非常注意它的公众号的名字。一旦我觉得非常可疑,我基本上不会打开。或者打开文章扫一眼,就关掉了。我更不会轻易转发我第一次遇到的公众号的文章。

第三,对于值得信任的朋友和专业人士所转发的内容,我会给予更大的关注

在朋友圈里待的时间长了,您就会形成明确的感觉判断。你知道谁转发的文章质量会更高一些,谁转发的文章特别地不靠谱。

当您随意地刷朋友圈的时候,或者看朋友们私信转发给您的一些文章的时候,您就知道如何分配有限的时间和注意力。

那些靠谱的朋友所转发的信息,我会多看几眼。而那些经常被打脸的人转发的信息,我会选择性忽略。

甚至,我会直接屏蔽掉他们,不让他们看我的朋友圈,我也不看他们的朋友圈。如果你做不到“如如之心不动”,至少可以做到“眼不见心不烦”。

3月初,当国外的疫情变得越来越严重的时候,我曾经打算写一篇关于不同国家抗疫的比较研究。

我试图用我所掌握的关于组织决策、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全球商务、跨文化管理等的理论,进行深入剖析,所以,我需要广泛地收集各个国家的抗疫信息。我曾经在朋友圈里号召大家,把自己看到的一些国外的资料,顺手转发给我。

有几位留德留美的前辈,利用自己广泛的人脉资源和多种信息渠道,每天给我提供各种文字的信息,对我帮助很大。

有一段时间,我每天要花6个小时左右阅读上百条相关信息。当然这些信息的质量也是良莠不齐,也要依赖我自己去辨识。人必须自己要有主心骨和判断力,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否则,很容易被反复打脸。

第四,谨慎转发文章到朋友圈

相比很多朋友而言,我每天转发到朋友圈的内容和评论很多,甚至超过20条。所以,这一条我自己做得并不怎么好。

但是,一般来说,我因为转发文章被打脸的次数相当少。这是因为我每天私下阅读的文章数量惊人,而我只转发很少的两种文章到朋友圈里去:要么是我高度认同的,要么是我打算批判的。

如果一个人经常转发文章到朋友圈或者微信群里去,而不想被打脸,TA必须具备极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尽可能少的从众行为,需要有成为一个不受人欢迎的勇气,更需要穿透噪音的定力和远见。

疫情期间,我写过几篇文章,例如,关于中日关系的、关于如何辩证对待中医的、关于如何看待移民条例的。写作这些主题敏感的文章的时候,我都面临着一些压力,甚至冒着成为全民公敌的危险。

扪心自问,我写这些文章的时候,我不是希望从进一步撕裂舆论场中获得流量和对我个人的关注,而是出于弥合撕裂,达成和解的初心。

所以,这种秉持中道立场,尽量做到同情式理解、以及展现出更宏大视角的文章,一般不会被打脸。

第五,如果不想成为孤家寡人,请不要轻易评论朋友圈里别人所转发的文章

我把我的微信朋友圈的联系人一般控制在2000人左右。一旦超过太多,我就会删除一些好几年根本不联系,没有任何互动的联系人。


朋友圈里的关系的质量和类型很重要。特别是,不能只是某一种类型的人。万一你想错了怎么办呢?万一有你考虑不到的视角呢?所以,适度的多样性很重要。

但是,这种多样性所带来的价值观冲突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只要某个人的人品还不错,我们没有必要强求在所有问题的看法上都要保持一致。对于你不认同的一些文章,你可以忽略他们,更不要轻易评论他们转发的文章,大家假装没有看见,心照不宣,相安无事即可。

中国人讲,“宰相肚里能撑船”。

第六,在这个信息爆棚的时代,“消息灵通”压根就不重要的,重要是能保持常识、坚持理性、逻辑严谨,态度中肯。

重要是能在大量的信息碎片中,利用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对信息进行深度解读,形成稳定有效的认知框架,穿透噪音的迷雾和谣言的雾霾,给自己和他人提供清晰有力的、前瞻性指引。

这才是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干的事情。知识分子要与流行(病)保持适度的距离,不要试图去争抢第一个转发到朋友圈或者微博头条的虚荣。那种对于信息的饥渴和炫耀,本质上是饮鸩止渴。

第七,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湿了鞋之后怎么办?

面对海量信息,谁都有看走眼的时候,谁都有转发文章被打脸的时候。如果有错误,一定要实事求是,坦诚承认错误。不要固执己见,一昧地寻找支持自己的“证据”,进一步强化自己的错误立场,那样只会让别人更加嘲笑你,甚至蔑视你。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句话,不管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公司,或者对于国家,都是相通的。

愿我们“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摘自《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