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极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受到的养育方式

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讲述了同一家庭中年龄相差一岁的兄弟二人,哥哥伊凡事业有成家境富裕,轮流居住在一栋四层楼的联排公寓、东苏赛克斯一栋13世纪的宅子、巴塞罗那上流社区的度假公寓里,闲暇时间逛逛艺术馆、骑骑马,生活可谓舒心。而弟弟大卫一事无成生活窘迫,穷困潦倒,吃住都在房车里,没有固定的工作,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在看的过程中我就在想,一对亲生兄弟为什么会过着完全不同的人生?

最近在读的《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给出答案:弟弟更受父亲和继父的喜爱,从小调皮捣蛋,没经历过什么挫折。哥哥则从8岁起就帮别人遛狗或修理草坪,每天早上送报纸,晚上到超市打工。正因为童年经历的不同,两个人的人生轨迹千差万别。

本书的作者是英国人奥利弗·詹姆斯,他是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作家、记者、电视纪录片制作人和主持人,被《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作者通过自身经历和长期临床经验,分析认为我们并非天生如此,与遗传基因相比,后天培养的模式最终决定了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也是我们与父母相似的真正原因。

下面我将从基因的作用、后天养育模式、如何育儿三个方面拆解书中内容,帮你了解奥利弗·詹姆斯为何将这本书命名为“Not in Your Genes(天生非此)”。

一、基因,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当我们谈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时,比如脾气的执拗、性格的内敛、行为的乖张,最先想到的是遗传于他的父母,也就是遗传基因决定了他的这些性格特征。

然而本书的作者奥利弗·詹姆斯则不这么认为。

我们的遗传基因非常重要,但基因数量仅仅能够保证我们拥有人类的基本特征,比如身高、相貌、眼睛颜色等生理特征。在心理层面,基因所起的作用并不大。在本书的前言部分,作者引用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基因并非是心理特征在家族中世代相传的原因。

怀亚特·梅林斯和乔纳斯·梅林斯是一对同卵双胞胎兄弟,他们长相完全相同,但在一个重要心理层面两人截然相反:怀亚特一直想成为一个女孩。

怀亚特从小喜欢蓬蓬裙、粉色珠子,痴迷鱼美人的故事,他认为自己本就是个女孩,只不过被困在男孩的身体里。乔纳斯则喜欢蜘蛛侠、海盗、各种刀剑,从来没有想成为女孩的想法。

我们知道同卵双胞胎的DNA序列完全相同,如果怀亚特变性的倾向是基因造成的,那乔纳斯也会有同样的倾向,这就解释了作者的观点:基因,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人类基因组计划带头专家之一,克莱格·文特尔认为:“丰富多样的人类心理并非先天基因带来的固有产物,我们生存的环境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二、后天养育方式,决定了我们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

相比于基因,后天的养育方式对我们的成长更为重要。年幼的时候,父母对我们照料方式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决定了我们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

1、虐待,子女同父母相似的最大成因

这里提到的虐待,包括精神虐待、对精神或身体忽视,身体虐待、体罚或性虐待等。

奥利弗·詹姆斯在书中提到:如果我们曾遭受虐待,就会产生严重的悲观情绪,这会影响我们感受世界的方式。这些悲观情绪会留在我们体内,在某个时机会将自己厌恶的消极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

比如你工作不顺情绪不佳,回到家看到孩子正在看期待已久的《小猪佩奇》,你可能会和他们说该写作业了,催促他们关掉电视,弄得他们懊恼生气。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父母,你就在将自己的坏脾气发泄到孩子身上,把孩子当作自己不良情绪的垃圾桶。如果这种情景经常发生,父母一点一滴的折磨会让孩子形成一种信号,听到父母说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就知道虐待模式开始了。由于这些孩子每天都要留意虐待开始的信号,所以一直生活在提心吊胆中。

在虐待环境里长大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通过折磨别人来重演小时候的受虐情景。他们将自己代入施虐者的角色,期盼以这种方式重演过去获得不同的结果,以避开自己当年受的苦。当子女不断重演受伤害的情节时,他们以父母相同的方式伤害其他人,从而走上了和父母相似的路数。

2、我们的性格与早年照料方式有关

心理学家约翰·鲍比尔(John Bowlby)曾说:“对婴幼儿的成长来说,爱如同维生素一样必不可少。”在婴幼儿0~6岁成长的关键时期,主要照料者给予他们的照料方式,对孩子长大后的性格产生持续影响。

根据研究发现,如果一个孩子早期受到无回应照料,他在15个月时就可能变得缺乏安全感。到了童年中期,大脑关键部分可能发育不完全,他们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眼神交流,还会有其他人际关系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非正常的大脑模式会一直持续到以后,影响孩子成年后的心理活动。

在作者奥利弗·詹姆斯的另一本畅销书《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摆脱非正常家庭环境的影响》中提到0~6岁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主要照料者给予的关爱对自体感、依恋模式、良心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如果能为孩子提供稳定、充满爱意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特质。

3、同一家庭的孩子,拥有不同的成长轨迹

即便同一家庭的子女,也有着各不相同的性格。不同的每个孩子出生时,父母正处在人生不断变化的某个阶段,父母的婚姻状况、工作状况决定了孩子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出生顺序、性别、父母偏爱、同胞竞争都决定了每个孩子拥有不同的成长轨迹,最终影响他们的性格特点。

以出生顺序为例,我们来看看家庭角色对个人性格的影响。家中的第一个孩子往往承担着家族责任和父母期望,他们倾向于调整自我以适应父母的想法,尽力实现父母的愿望和价值观。这使得家中老大更勤勉认真、负责人、雄心勃勃,因而事业更有成就。相比之下,后出生的孩子对父母的认同感就没那么强烈,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他们会从父母喜欢的其他方面获得认同感。由于后出生的孩子容易受到哥哥姐姐的武力或精神压迫,他们更可能会与受欺压的人产生共鸣,推崇平等主义,所以他们的社交能力更强,相处也更容易。

三、既然孩子并非“生来如此”,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呢?

我们已经知道,孩子的性格并非由基因决定,最终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受后天养育方式的影响,父母为孩子提供的成长环境至关重要。在培养孩子的观点上,作者认为只要父母的教育方式发生改变,孩子也会因此而改变,为此提出了几点非常棒的解决办法,尽量避免环境惹的“祸”。

1、将“我很好,而你不是”转换为“我很好,你也很好”心理

一旦发现别人运用“我很好,而你不是”的心理摆脱坏情绪时,警醒他们有可能利用这种手段来对付你。你需要做的是把这些人描述你的词语,比如愚蠢、懒惰,在脑海中具象化,幻想自己把它们用纸巾包裹起来,丢进你想象的垃圾桶里。或者将这些词语在脑中具象化,然后将它们慢慢融化直至消失。

作者说这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常用手段,“我很好,而你不是”的消极情绪投射会让人感到愤怒或悲伤,通过这种转化,屏蔽掉别人的投射,就像在你面前放置了一面镜子,将来自其他人的杀伤力言辞反射出去,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2、使用“爱的炸弹”,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简单来说,“爱的炸弹”是由孩子决定自己想干什么,什么时间干,让孩子做出选择后父母专注陪伴。别小看这段独处时光,非常有助于缓解亲子关系和改善孩子的情绪。通过制造与孩子幸福时光,让孩子感觉“不论我想要什么,都能得到”,从中获得掌控感和满足感,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爱的炸弹”的关键是与日常生活区分开,通过特殊的空间区别日常生活,可以选择到旅店住宿,或者其他人外出,留下你和孩子独处。通过这种隔离,让孩子体会到这是不同于往日的相处模式,对于抚平他们的排斥心理非常有帮助。

3、激活“成年人模式”与孩子相处

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提出:任何时候我们都处于3种不同的基本模式:

父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你会模仿父母的行为;

成年人模式:你能将自己与情绪分隔开,用客观角度看待自己所处的情况;

孩子模式:受到幼时相似经历的控制,仍会重温当时的场景。

想象这样的场景:为了给孩子补钙,你辛辛苦苦做好排骨汤,孩子却拒绝食用。在孩子模式下,你会大发脾气,埋怨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父母模式下,你会拿出父母的权威,强迫孩子食用排骨汤。在成年人模式下,你会对孩子的拒绝行为做出分析,冷静的与孩子交流不愿食用的原因,试图找办法鼓励孩子食用。

通过上面的场景可以看出来,温和积极的“成年人模式”以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处理状况,是适合与孩子相处的模式。

我是尾巴

奥利弗·詹姆斯的这本《天生非此》使用了大量的案例解说家庭环境对我们的重要影响,正如作者在本书的前言中写到的:“比起为子孙后代留下房产、股票、股份这些物质层面的东西,将爱传递下去才更加重要。”我们能为孩子提供的最大财富是充满爱意的养育环境,这才是决定孩子一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