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下暴露的殘酷真相:有人沉迷墮落,有人逆境求生


前兩天,在小區樓下碰到了住在同樓層的王阿姨。

王阿姨平日裡總掛著一張笑臉,那日看她愁眉苦臉的模樣,便寒暄了幾句。

原來,王阿姨是在為女兒的事發愁。

王阿姨的女兒去年畢業,畢業後半年多的時間裡,前前後後換了3份工作,總是各種不滿意。

年前辭了職,原計劃年後再重新找一份。

剛好碰上疫情,小姑娘在家待了足足3個月。

如今,疫情好轉了許多,王阿姨問了幾次找工作的事。

不料,女兒卻直接對王阿姨說:“工作那麼累,再休息一段時間再說。”

這讓王阿姨又愁又惱。

王阿姨和老伴兩年前就退休了,因為從事基層工作,退休金並不高。

王阿姨還有些傷感地說:“這樣耗下去,家底遲早要被吃光。”

看著王阿姨一籌莫展,我好奇地問了一句“那您女兒每天在家做什麼?”

王阿姨嘆了口氣說:“還能幹嘛,看劇、聊天、睡覺……”

想起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的一個帖子。

01.png

博主在線求答:疫情之後因為上班辛苦,不想上班,希望能給他一些鼓勵的話。

看完真的讓人唏噓。

後疫情時代,在大企業紛紛裁員,小企業頻頻倒閉的背景下,卻還有不少人因為工作苦,而選擇逃避、偷懶、無視。

記得有位網友說過一句話:“可怕的不是墮落,而是墮落的時候非常清醒。”

沉迷在虛幻的快感之中,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2

幸運的是,有人選擇沉迷墮落,有人卻選擇逆境求生。

博主尉遲燕窩在微博上說了一件事。

前段時間他打滴滴時,滴滴師傅問他:“疫情之前全北京有14萬輛滴滴,你猜猜現在有多少輛?”

尉遲燕窩猜不出來。

滴滴師傅說:“37萬輛。失業的人太多,沒事可做,就都來開滴滴了。”

另有一組數據表明,近2個月內,中國外賣騎手新增了58萬。

其中,美團騎手新增33.6萬人,餓了麼騎手新增24.4萬人。

02.jpg

餓了麼還公佈了一組騎手數據:

“新增騎手中,其中:

40%來自制造業工人;

30%來自餐飲、旅遊、商場等服務行業;

20%來自自由職業者和那些破產的個體戶老闆們;

10%來自於應屆畢業生;

剩餘10%來自其他行業。”


除此以外,還有一件轟動的事:商業風雲人物董明珠也下海直播了。

前段時間,格力董事長董明珠親自在抖音直播帶貨。

據統計,董明珠直播帶貨當晚,吸引了431萬的網友觀看,但由於直播過程中網絡卡頓,銷售額只有22.53萬。

有網友看完直播,甚至笑稱這場直播“全網第一卡”。

儘管首次帶貨成績不佳,董明珠在事後接受採訪時卻信心不減,她說:

“那一場直播的目的不是帶貨,

通過這個嘗試我就知道幾萬經銷商的出路在哪裡。

這次體驗完以後,接下來還要再體驗一場,甚至把我幾萬家都可以開成直播店。”

事實上,經過第一次的嘗試,董明珠也摸索出了一些門道。

在5月10日晚的第二次直播中,她就實現了3小時銷售破3億。

看著在逆境中求生的一個個背影,不由讓人欽佩。


木心在《素履之往》說過一句話:“所謂萬丈深淵,下去,也是前程萬里。”

儘管生活有時很難,但依舊有許多人願意揹負起生活的重擔,去追逐那種滾燙的人生。

3

日本有一家“奇葩公司”,名叫秋山木工。


這家公司有多厲害?

它是日本皇室指定的家居特供廠家;每屆日本技能大賽上,都有它的學徒獲獎;甚至從這家公司學成的木匠,都會被各大公司爭相錄取。

這家公司招收學徒的要求極為嚴格:

禁止留髮;

禁止挑食;

禁止談戀愛;

禁止使用手機,只許書信往來;

禁止接受父母郵寄的生活費;

……

有人稱,在秋山木工做學徒簡直跟坐牢一樣!

事實上,有不少學徒因為忍受不了如此“變態”的制度,而中途選擇離開。

可是,但凡留下學成的學徒,各個都是業界精英。

04.


有人問社長,你是怎樣培養出這些優秀的木匠?

社長卻不以為然地說:

“優秀的木匠不在於技藝,而在於人性。有了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術。”

05.

說到底,一個人有多大成就,取決於人性。

記得曾經看過一段對話。

一個大學生問高數老師:“高數太難了,大學為什麼要學高數,難道買菜需要微積分嗎?”

老師回答他:“是的,買菜不需要微積分,但是很多高科技行業需要,而高數的作用就是把這些高科技人才篩選出來,你不想學高數,完全沒關係啊,高數本來就不是為你而存在的。”

“高數”也好,“變態的制度”也好,那不過是篩選人的一種介質。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其實也就是被這樣一步一步拉開的。

人生從沒有捷徑可走,唯有磨鍊自己的心性,戒掉懶惰,付出努力,你才會慢慢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4

2條建議,送給仍然沉迷在短暫快樂中,不知如何下定決心的你。

①逃離舒適區

舒適區,簡單來說,就是你習慣待著的位置,習慣扮演的角色,習慣相處的人,習慣表現的態度……總之包含了你所習慣了的一切事物。

在這個區域裡,你會覺得舒服、放鬆、穩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感。

然而,長期停留在這種狀態中,帶來的會是思想上的懶惰,行動上的停滯,作風上的懈怠。

這就好比是溫水煮青蛙,最終的結果,就是在不知不覺間被煮死在熱水中。

所以,適當逼自己一把,逐漸跨出舒適區,人生才會一點一點發生改變。

06

②即刻行動

《社交網絡》電影裡,講述了一個創業市場上著名的故事。

眾所周知的Facebook,其最初整套架構性的設想,來自Winklevoss兄弟。

他們有一次見到扎克伯格,就跟他講了整套想法。扎克伯格聽後認為太精彩了,想要一起幹。然而兄弟倆卻說:“我們想想。”

沒有拒絕,也沒有答應。

扎克伯格見狀,沒有選擇浪費眼前的機會,而是馬上開始動手,他寫代碼,請教高人,見投資者。

在扎克伯格已經熱火朝天干起來的時候,Winklevoss兄弟還在酒吧喝酒、準備自己的皮划艇賽……

最後,等知道一個叫Facebook的東西已經崛起,他們才慌張失色地跑上門去要錢。

雖然Winklevoss兄弟拿到了一些賠償,不過相比於Facebook的價值,這些賠償僅是小小的一部分。

即刻行動是一種強有力的執行力。


它能讓你的人生不再停留在虛幻的泡影裡,而是慢慢助你勾勒出真實的畫面。

記得何炅說過一段話:

“如果你真的覺得很難,你堅持不了,那你就放棄。

但是你放棄了就不要抱怨,說我為什麼沒有得到。

人生就是這樣,要得到你必須要付出,要付出你還要學會堅持。

每個人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決定生活的樣子。”

共勉。

以上文章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轉發就是一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