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 第三集 好官难当

接上集。

严嵩耍滑头,把胡宗宪的奏疏,当着裕王的面,上奏给嘉靖。用意十分明显,就是逼裕王表态。如果裕王此刻断然反对,那破坏国策的罪名就跑不了了。但如果裕王此刻不表态,那就会被认为是默认了,日后也就不好在明面上反对什么。

严嵩这招真是进退有余,怎么都不吃亏。

普通人在推演事情的时候,往往只考虑一面,就是现在有什么条件,如果把哪件事情搞成了,将来就会有多么丰厚的回报。可惜,另一方面,就很少考虑了。因此,当意外的事情一旦发上,难免会陷入非常巨大的被动。

但政治家不同,政治家面临的状况实在是太复杂了,事情瞬息万变,各种消息真假难辨,很多时候,还缺少非常关键的信息。这时候就非常考验政治家的决断能力。

在小说当中,英雄们是根本不需要考虑那么多的,反正到关键时,凭借主角光环,什么都能搞定。但现实中则是,凡事方方面面都要计算到,为每一种可能都准备相应的方案,做到进退有据,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能留有余地。

否则一次失败,就足够万劫不复了。因为你根本不知道隐藏在黑暗中的对手,到底还有什么更加毒辣的后招。

当然,如果自己脑子笨,比如我,想不了那么复杂的局面,计算不出那么多情况怎么办?

很简单,保留最大选择权。

这样无论将来发生什么情况,都保证自己还有棋可以继续下,那就不会有什么危险。倘若,还能保证哪怕最危险的情况都出现了,但损失却能被锁定。倘若最好的情况发生了,收益却无限,那就达到了《反脆弱》当中的最高境界。

可惜,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严嵩整个计算虽然巧妙,但必须让吕芳配合才行。

领导身边的秘书,看似位低权卑,但实际上影响力却很大。因为他才是离领导最近的人。

对于吕芳而言,其实当着裕王面呈递奏折,还是等嘉靖回宫后呈递,或者专挑裕王不在的时候,单独给嘉靖呈递,这都符合他工作要求,都可以,对自身其实并无多大影响。但这却对严嵩和裕王两个人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以吕芳的聪明,自然明白严嵩的含义,但如果真的当着裕王的面,把奏疏承上去,这摆明了是要让裕王难堪。作为嘉靖最为信任的人,吕芳十分清楚嘉靖对裕王的真实态度,他干嘛非跟裕王过不去,要折腾裕王一下?

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吕芳不得已。

当初商量“改稻为桑”的时候,嘉靖的命令下的非常准确,让内阁和司礼监共同管理。裕王派系的人,存心就是要让“改稻为桑”搞不成,以达到倒严的目的。可是,“改稻为桑”搞不成,将来伤到的可不仅仅是严党,必然还有以吕芳为首的司礼监。吕芳不可能为严党考虑,但不能不为自己,以及自己的手下比如杨金水之类的考虑,所以此刻与严党联手则成了必然。

整件事情当中最关键也最聪明的人,则是嘉靖。

嘉靖连奏疏都没看,就直接看明白所有事情了。这件事情摆明了是让自己背黑锅,因为如果自己同意了胡宗宪请求,那“改稻为桑”就要被终止,自己的万寿宫也就没影了。但如果自己不同意,那很明显就是被严党和司礼监当枪使了,以后他们自然会打着嘉靖的旗号去逼下面的人干。

看穿了所有计谋的嘉靖更绝,压根不表态,只是说让内阁处理。

这种看似不表态的的表态,意思很清楚,“改稻为桑”必须接着搞,多挣的钱嘉靖肯定要,但是具体怎么操作,嘉靖根本不闻不问,将来万一出现什么差错,直接把责任推给内阁和司礼监,谁让他们办事不力。

摊上这种既要当婊子,又要树牌坊的上司,下属可真是难当。

第一个倒霉的就是胡宗宪。

在这部电视剧中,胡宗宪是唯一的好官,上不负皇恩,下不负黎民,中间还能对得起严嵩,可这些人的根本利益是发生严重冲突的。那胡宗宪的最终结果就是对不起自己,受尽夹板气。

胡宗宪身在江浙一线,非常清楚当地到底是什么情况。一旦农民失地,与倭寇汇聚在一起,将来非闹出大乱不可。这时候朝廷必定追究责任,第一颗落地的人头就是胡宗宪。罪名则是“改稻为桑”执行不力,致使乱民闹事。

但实际上,整个“改稻为桑”当中,胡宗宪根本就没有半点决策权,上有严世藩阻挠,下有郑泌昌何茂才掣肘,中间还有谭论逼迫,连执行权都没有多少。结果胡宗宪输的最惨,非但自己差点丢官,自己的手下的亲信马宁远成了第一个祭旗的人。

这不能不说是好官的悲剧。

历史上很多官员刚入官场的时候,都是清廉有佳。就连历史上真实的严嵩,刚当官的时候,那也是刚正不阿很有原则。但经历了几十年的宦海沉浮之后,到后来,却成了明代第一贪官,这其中奥妙,就是一次次面对类似胡宗宪目前的困境。

能保证一次坚守原则,本来就不容易,要保证坚守一辈子都坚守,那可就非常难了。

由此看来,当今大力整顿官场风气,制定八项规定,是十分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

本来胡宗宪就已经够难了,严世藩此刻急于求成,同时为了获得更大的私利,居然想出来“毁堤淹田”的主意,这下彻底把所有人推上了绝路,可惜严世藩还不自知。

对严世藩而言,胡宗宪虽然是严党的人,但却不是自己派系,严世藩根本就指挥不动胡宗宪。唯一能指挥动胡宗宪的人,就是严嵩。可至少在此刻,严嵩更相信胡宗宪,而不相信严世藩。严世藩指望靠自己说服老爹去给胡宗宪施加压力,那是不可能的。那严世藩也就只剩一条路了,就是把事情彻底搞砸,以逼迫胡宗宪。

但“毁堤淹田”可不是小罪过,万一将来事发,那可是要杀头的大罪。严世藩怎么就敢干?

因为严世藩一点都不担心。

整件事情虽然严世藩是主谋,但根本不担心下面人会告发自己。因为手下人很清楚,将来犯了事,如果自己告发严世藩,严世藩必定不承认。能不能把严世藩拉下水还是个未知数,但“毁堤淹田”实在是大罪,就算告发成功自己的命也保不住。那还不如咬紧牙关一口气扛下来,好歹上司还能保护自己的家人。

只可惜,有些时候,事情计算的是很美好的,但实际发生的时候,就不一定那么美好了。

严世藩出了“毁堤淹田”的馊主意,下面的人,也就是郑泌昌何茂才必须执行。但这俩人又不傻,这种事情毕竟是犯了滔天大罪,一旦被追究,指不定会被诛九族。所以需要拉人当垫背的。第一个拉来挡刀的,就是杨金水。

因为杨金水是宫里人,虽然官职比郑何二人低,但实际权力却大,郑何二人将来不能把严世藩搬出来顶罪,但却可以说是杨金水下的命令,把宫里人拉扯进来。一旦牵扯到宫里人,就会牵扯到皇上,将来审案子的人,都不能不顾忌,郑何二人便可以脱罪。

另一方面,要“毁堤淹田”,河堤却是由杨金水的手下看管,如果不事先打招呼,那杨金水到时候为了自保,必定上奏。如果司礼监因此全力彻查,事情可就不好办了。

但织造局的杨金水,并不是严党的人,“毁堤淹田”是严世藩给郑泌昌何茂才二人下的命令,与他并无关联,本来可以置身事外。但杨金水知道,如果不搞定胡宗宪,“改稻为桑”万难办成,将来五十万匹丝绸交不出去,吕芳在嘉靖那过不了关,杨金水就是第一个被牵连的,所以这件事情杨金水必定参与。

但杨金水参与归参与,却什么都不管,只是躲在幕后出主意,连自己手下的亲信都没透风,目的就是将来万一事发自己也好撇清。

事后证明,还是杨金水算的更深,,另一方面也确实是因为郑必二人实在是脱不了干系。倘若不是海刚峰出手,把事情搞大,杨金水是不会被牵连进来的。

不过杨金水既然上了贼船,将来遇见风浪,自然也免不了沾湿衣服,这是后话。

由此看来,真不知道是郑泌昌何茂才傻,打算利用杨金水,还是杨金水傻,打算利用郑何二人顺水推舟,反正稀里糊涂都上了一艘贼船,那将来翻船的时候,谁都脱不了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