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蜂(早期型)自行榴弹炮Pz.Kpfw. IV Sd.Kfz 163 Early Hummel

野蜂式自行火炮(德文:Hummel,英文意义"Bumble Be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以三号/四号坦克混种车体为基础,开发出来的一款自行火炮,主要武装为一门150mm榴弹炮。由德意志国防军从1942年晚期起使用,直至二次大战结束。赋编型号全称为"Panzerfeldhaubitze 18M auf Geschützwagen III/IV (Sf) Hummel, Sd.Kfz. 165","Hummel"此型称是1944年2月27日由希特勒授名。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野蜂式自行火炮设计于1942年。1941年6月,德国发动巴巴罗萨作战入侵苏联,前锋装甲部队缺乏机动炮兵火力支援,当时虽然已有几种自行火炮车服役中,但德国陆军对其性能及表现并不满意,因此1942年德国陆军开始设计新型自行火炮来满足需求。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第一个考虑方案是以三号坦克车体搭载一门leFH17 105mm榴弹炮,但军方偏好使用四号坦克车体,于是本案在制造原型车一辆后被搁置。替代方案则是计划使用特别设计的Geschützwagen III/IV车体,但搭载一门sFH18 150mm/l30倍径榴弹炮。Geschützwagen III/IV车体是一种三号/四号坦克混种车体,结合了三号坦克的驾驶、转向系统以及四号坦克的引擎、悬吊系统,这个车体后来也使用于犀牛式驱逐战车。新式自行火炮就以此定案,命名为“三/四号自行火炮”,"Hummel"名称是后来希特勒命名的。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野蜂式自行火炮在车体后方有一个顶部开放式战斗间,并有10mm的装甲围绕以保护乘员与火炮,引擎移至车体中央部份以让出空间给战斗间。末期型则将驾驶室与上层结构稍为修改,以便给驾驶与通信员有较大的空间。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由于基本型野蜂自行火炮只能携带数量有限的弹药,所以又开发出"Munitionsträger Hummel"野蜂弹药运输车以协同作战。野蜂弹药运输车基本上就是没有装备火炮的野蜂,但有装设置弹架以便输送弹药。如果情势需要,野蜂弹药运输车也可以重新武装,在战场装上榴弹炮,摇身一变成为正规野蜂自行火炮作战。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到战争结束为止,总共生产了714辆野蜂自行火炮及约150辆野蜂弹药运输车。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野蜂式自行火炮初次作战是在库尔斯克会战,约100辆参战。野蜂主要配发于装甲师中的装甲炮兵营(Panzerartillerie Abteilungen),每6辆野蜂自行火炮搭配1辆野蜂弹药运输车。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乘员 6人 (驾驶1人,炮班5人)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装甲与武器

装甲厚度为10 ~ 30mm

主要武器:sFH18 L/30 150mm 30倍径榴弹炮 X 1

18发炮弹

次要武器:MG 34 7.92mm 机枪 X 1

备弹600发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机动性

发动机 V12 梅巴赫HL120 P30发动机

动力输出296匹马力

悬挂系统:叶片弹簧式

平地最高时速 42公里/小时

马力/重量 12.5匹/吨

最大行动距离 215公里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1942年2月,埃克特(Alkett)公司在Geschutzwagen III/IV的底盘上装备了Pak43反坦克炮,设计定名为"Hornisse" (大黄蜂)。1942年晚些时候,这种车体还被用于野蜂(Hummel)自行榴弹炮(编号Sd.Kfz.165)。引擎被移到中间,车体被延长以容纳长身管的88毫米反坦克炮,同时还可以平衡整车的重量分布。由于火炮的巨大重量和车体承载能力的限制,乘员组只能受到轻型装甲的保护。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1942年10月,整车模型向希特勒本人做了展示,得到了批准,他还希望生产能于1943年5月开始。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1944年早期,驾驶室前装甲板的布置在生产中有了变动,火炮也变为PaK43,这样该车就有了两种不同的型号。1944年2月24日(一说27日),希特勒下令将第二种型号命名为"Nashorn"(犀牛)。“大黄蜂”和“犀牛”除了驾驶室前装甲板的布置和火炮型号外没有任何区别,而这两点变动都是无关紧要的。尽管缺少装甲防护,二者都为威力强大的88毫米反坦克炮提供了急需的机动性。战斗室的有限空间使载弹量受到限制,通常在24-40发之间。“大黄蜂”和“犀牛”顶部敞开的战斗室仅依靠帆布来遮蔽风雨,而且缺乏一挺车体机枪,通常一挺MG34或MG42机枪会配备在车体内以提供近战防御。从1943年2月到1945年3月,由埃克特(Alkett)公司设计、德国埃森工厂(Deutsche Eisenwerke)制造的“大黄蜂”和“犀牛”自行反坦克炮产量很低,分别为20辆和474辆。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这两种型号的自行反坦克炮都装备了重型坦克歼击炮营,第一次作战是跟随第655重型坦克歼击炮营参加库尔斯克会战。它们表现得很成功,所以以后一共装备了6个这样的重型坦克歼击炮营,出没在各条战线(例如1944年第525重型坦克歼击炮营在意大利战线作战)。最后它们逐渐被威力更大、防护更好的自行反坦克炮如四号坦克歼击车和猎豹坦克歼击车所取代,但它们的战史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研制“犀牛”一类“重型自走炮”的直接原因,是由于所谓的“T-34冲击”。纳粹德国侵略军的装甲洪流涌入苏联大地后,开始时一帆风顺,但很快就遭到苏联红军T-34坦克等的顽强抵抗,而德军的TⅢ/TⅣ坦克根本不是对手。德军用来对付T-34坦克的,主要是牵引式的Pak43/1式88毫米反坦克炮。这种反坦克炮机动性极差,往往需要动用很多人力和车辆将火炮运进和运出发射阵地。为此德军迫切需要将这种火炮装到履带式底盘上,制成自行火炮。首先选中的是Ⅲ/Ⅳ坦克的底盘。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鬼匠技研资料分享

PS:其实你手指的轻轻一个点赞,就是我继续创作的最大鼓励!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