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渚碧礁升级为人工岛经历了4代高脚的变迁, 四代高脚屋大盘点

中国南海渚碧岛是南沙第二大岛,是一个人工岛,岛屿面积为4.3平方公里。岛上各种生活设施俱全,岛民生活环境良好。从1988开始,渚碧岛从一个没有立身之地的水下礁石,逐渐经历第一代、第二代高脚屋,以及第三代钢筋混凝土建筑,再到2015年填海造陆后的第四代现代化设施建设,渚碧岛逐渐发展成为设施俱全的现代化小都市。那么渚碧岛经历的四次变迁究竟是怎么样的呢?一起探究渚碧岛建筑物的四次变迁。

渚碧礁第一代高脚屋

渚碧礁第一代高脚屋是一种尝试性的海上建筑物,始建于1988年,当初守礁官兵急需容身之处来遮风蔽阳,维护基本的生活条件。同时由于高脚屋搭建简单,在热带多雨地区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第一代高脚屋被搭建出来。当然搭建之初并未考虑到中国南海海域环境较为复杂,所以,渚碧礁上这种简单的高脚屋并未使用很长时间。

渚碧礁第一代高脚屋特征比较明显,面积只有10平方米,礁体之上以钢钎固定房屋,用竹子作为柱子、篾席为墙,然后顶部裹以沥青。由于面积较小,同时房屋里面需要放置大米等一些必须生活以及食用物资,空间比较狭小,晚上睡觉采用颠倒方式(来自:1991年渚碧礁礁长邵建民回忆)。礁体生活环境极其简陋,使用煤油灯照明,淡水贮存困难,使用多个不足50斤的塑料桶来贮存。

渚碧礁第二代高脚屋

仅仅过了不到一年,第一代高脚屋即被第二代高脚屋取代。渚碧岛第二代高脚屋使用了全金属,面积也扩大到30平方米,房屋墙身使用钢铁,形状如同蒙古包。在大陆建造完成后直接运输到渚碧礁,然后在礁体上打桩,将全金属蒙古包直接安装金属桩之上。第二代高脚屋相比第一代竹屋,具有较强的防风,防浪能力,同时面积较大,守礁官兵的生活环境稍有改善。

由于是全钢铁制造,渚碧礁第二代蒙古包高脚屋具有较强的热传导效应。南沙地处赤道附近,长年夏天,感受不到冬天的寒冷。但是夏天酷热,太阳直射,金属蒙古包升温很快,就如同一个大烤箱。虽然第二代高脚屋能阻挡风浪,但是却无法抵抗酷热,再者,又没有冷气设备,给守礁官兵带来了新的考验。

渚碧礁第三代混凝土建筑

渚碧礁高脚屋发展到第三代,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高脚屋这样简单了,90年代后期,第二代蒙古包逐渐被第三代钢铁混凝土建筑所替代。这种大型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也是直接在大陆建造完成,然后拖拽到渚碧岛,固定在礁体之上。

第三代钢筋混凝土建筑具有多层结构,房间较多。已经具有卫星电视,网络通讯等现代通信设施,同时可以采集雨水,进行淡水补给。渚碧礁第三代设施之上甚至具有小型篮球场,以及其他娱乐活动室,还有直升机起降坪。相比第一代与第二代高脚屋,第三代钢筋混凝土建筑将守礁人员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一个等级,除了活动范围较小外,生活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

渚碧礁第四代建筑

从2015年开始,渚碧礁进行了填海造陆,永陆面积扩大到了4.3平方公里,一跃成为南沙第二大岛。渚碧礁正式抛弃了小型的第三代钢筋混凝土建筑,升级成为人工岛。岛上建有大型的多层建筑,各种设施俱全,发电厂、海水淡化装置,渚碧医院,商店,渚碧农场,甚至是军民两用大型飞机跑道,篮球场,运动场等等。

渚碧岛的填海造陆,使得岛上所需基本生活物资能够达到自给自足,淡水资源,电力,新鲜蔬菜,各种肉类,运动场所,网络等均已经普及,渚碧岛正式进入现代化的小都市。

通过以上四次大的变迁,渚碧礁从一个小礁体变为大型岛屿,见证了我们国力、社会、经济,以及生活快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