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边塞词为何能在宋代词坛上异军突起

北宋一朝,先后处在与辽、西夏、金三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对峙局面中,战事时有发生,其中,宋与西夏战争贯穿北宋王朝的始终。北宋边塞词也伴随着边境战事,在宋代的词坛上异军突起。

北宋疆域图

与唐代边塞诗相比,北宋的边塞词在宋词中所占的数量却很少,未能出现专门的边塞词人,更未形成边塞词派,但是,它仍不失为宋词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且在宋词发展上的突破不该因数量少而被轻视。

北宋边塞的景象

北宋边塞词的思想内容

北宋边塞词作为宋词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从其思想内容看 , 主要有以下两类:

01.反映当时将士戍守边境和久戍思乡的心情。 北宋边塞词首推范仲淹的名作《渔家傲·秋思》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关于这首词, 大家都很熟悉。从《渔家傲》词看一代名臣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里只想着重指出: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中心。“浊酒一杯”是“举杯消愁”的意思。 那么,愁在何处呢? 因为将士戍边生活艰苦,家乡又远隔万里,他们没能像汉朝窦宪那样破敌立功,至今边患未平,何以还家?

守卫边地,必当克敌制胜 , 保土安民,这理当是将士的职责所在。词人并没有因乡愁而陷入消极颓废,而是在悲壮情感的起伏跌宕中 , 坚毅地忠于自己的职守, 以国事为重。 读罢催人奋厉,也感能人泪下。

电视剧《清平乐》中范仲淹的剧照

还有北宋文臣时彦的《青门饮》词:

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古木连空, 乱山无数, 行尽暮沙衰草。星斗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雾浓香鸭 , 冰凝泪烛,霜天难晓。


长记小妆才了 , 一杯未尽, 离怀多少 , 醉里秋波 , 梦中朝雨 , 都是醒时烦恼。料有牵情处,忍思量、耳边曾道。甚时跃马归来, 认得迎门轻笑。

这是一首抒写征人戍边怀人之作。上片写词人亲赴边塞之所见, 展现了乱山古木、黄沙衰草、晴雪无常的一片荒寒景象。下片则展开回忆,描写他与恋人醉酒依依、耳边私语的情景。词中用大量的语句描绘边塞景色和刻画临别的情景,看来用墨如泼, 但实际上只是为了渲染和衬托。

因为全词真正点睛之笔在结尾这两句:“甚时跃马归来, 认得迎门轻笑。” 为国立功,跃马凯旋而归, 是他们临别时的共同心愿,为了这个心愿 , 艰苦的边塞生活可以忍受, 亲人离别之苦也可以忍受,渴望边塞立功的真挚情感溢于言表。

杀敌立功,跃马凯旋而归的将帅

02.反映闺中少妇对戍边征人的思念与关切。

宋王朝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为加强中央集权,防止藩镇割据再度出现 , 对内采用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宋太祖以“杯酒释兵权”的手段,解除了禁兵统帅石守信等人的兵权,从而根除了将领拥兵自重的可能性。同时宋王朝还推行“更戍法”,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军队缺乏战斗力,从而导致北宋边境时常受辽、 西夏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 边事连年发生。

北宋边境战事连年发生

并且军中将士的待遇较低,他们既时刻面临征战的苦境和死亡的威胁,又得不到朝廷的抚恤,于是家乡亲人对戍边征人的思念与牵挂,就成为当时普遍的社会现象。北宋词人贺铸的《古捣练子》(五首),便是这种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

《夜捣衣》

收锦字,下鸳机, 净拂床砧夜捣衣。

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节雁南归。

《杵声齐》

砧面莹,杵声齐, 捣就征衣泪墨题。

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夜如年》

斜月下, 北风前, 万杵千砧捣欲穿。

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剪征袍》

抛练杵,停窗纱,巧剪征袍斗出花。

想见陇头长戍客,授衣时节也思家。

《望书归》

边堠远,置邮稀,附与征衣衬铁衣。

连夜不妨频梦见,过年惟望得书归。

这五首词虽各自成篇, 但都是以捣衣为中心,写闺中少妇思念远戍边地的亲人。主题一致,内容前后连贯。因此,也可作为组词来理解。每首词的前三句叙写人物的具体活动,抒写思妇对征人的思念与牵挂, 后两句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抒情,点明主题。

宋代女子捣衣图

《夜如年》中前三句写思妇在“斜月下, 北风前”彻夜地捣衣的情况。后两句揭示闺中思妇的心理活动,她想借捣衣来消磨这漫漫长夜, 消除那度日如年的痛苦。全词在清冷的夜景中, 通过阵阵的捣衣声, 表现了女主人公凄切的思念之情。读后不禁对征人思妇的不幸遭遇寄以深切的同情。

北宋边塞词在宋词发展上的突破

北宋边塞词在宋词发展上的突破,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突破“词为艳科”的柔媚词风。

北宋立国至仁宗朝,社会经济发展、都市商业繁荣。 晏殊 、欧阳修等北宋文臣大多过着高官厚禄的优裕生活,他们倚声填词都承袭花间、南唐以来“词为艳科”的柔媚词风,词作的题材内容相对狭窄,不外乎相思、闲愁、饮宴、伤春。

《清平乐》剧照:北宋仁宗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都市商业繁荣

“宰相词人”晏殊的《珠玉词》,一部分反映士大夫文人以饮宴诗酒为乐的闲适生活;另一部分词则摹写时光流逝和离愁别绪, 他们的词以从容自在为基调 , 追求富贵气派和雅人风度。参看我之前的文章:

誉为“北宋倚声家初祖”的晏殊,他的词作有哪些艺术表现手法

值得一提的是, 以范仲淹《渔家傲》词为典范的北宋边塞词作却从题材内容上突破了士大夫文人闲适生活的情趣, 把反映边塞生活的内容引入词中, 把反映征夫思妇的疾苦写入词内,形成苍凉悲壮的词风,突破“词为艳科”的柔媚词风,也当得起“一洗绮罗香泽之态, 摆脱绸缪宛转之度”的赞誉。

另一方面,北宋边塞词成为宋代豪放词派的先声。

世人论词, 多以宋词的开拓与革新归于苏轼,并有“苏辛”豪放词派的统称。特别是宋人胡寅在《酒边词序》中说:“眉山苏氏, 一洗绮罗香泽之态, 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 举手高歌, 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这段话点出苏轼在填词方面开拓新境之功,是很中肯的。但是范仲淹已经在这条道路上先走了一步,成为后者追求的风范。

宋人魏泰《东轩笔录》中记载:

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阙,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

而继范仲淹《渔家傲》词之后,又有蔡挺于仁宗朝知渭州(1067年)时所作《喜迁莺》(上片)词:

霜天秋晓,正紫塞故垒,黄云衰草。汉马嘶风,边鸿叫月,陇上铁衣寒早。


剑歌骑曲悲壮,尽道君恩须报。塞垣乐,尽櫜鞬锦领,山西年少。

词作以边塞生活为主体,显示了昂扬向上的主调,边塞秋晓,霜空无际,冷气袭人。紧守边关,保护边境无事,虽然环境艰苦,边事紧张, 但将士们斗志昂扬,忠勇报国。

北宋词人吴则礼的《红楼慢·赠太守杨太尉》(下片)词:

霜髯飞将曾百战,欲掳名王朝帝。锦带吴钩未解,谁知凭栏深意。

空沙场,牧马萧萧晚天际。

西夏少数民族政权威胁边境安危,民族多难,身为将士,却请缨无路,卫国壮志蹉跎成空,词人流露出渴望杀敌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无尽惆怅。

贺铸的一组五首《捣练子》反映闺中少妇怀念边地征人的词, 用闺情写征戎之苦,语淡情深,感情真挚。 他还有《六州歌头》词(下片)词:

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

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词中以悲壮激越的情怀,表现出英雄豪侠不为世用,边塞面临异族入侵的威胁却无路请缨的悲愤。还有苏轼在《密州出猎》词中写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西北望,射天狼”词意图

北宋边塞词数量甚少的原因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五代、北宋之诗,佳作绝少,而词则为其极盛时代”。至北宋,词开始繁盛,而在宋词中边塞词仅占较小的数量,其创作并未出现类似唐代边塞诗那种繁荣兴盛的局面,没有出 现专门创作边塞词的词人,也没有出现边塞词派。究其缘由,大致包括以下两个因素:

第一,宋王朝崇文抑武政策在文学上的反映。宋朝立国,朝中重用文臣,“不但宰相需用读书人,而且主兵的枢密使等职也多由读书人担任。”文臣由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清平乐》剧照:文臣由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比之文人, 宋代武官的地位要低多。 宋代文官有优厚的俸给,即便在离职时也可以领宫观使的名义支取半俸, 武官就不能这样。据《宋人轶事汇编》记载:

神宗开颖邸, 英宗命韩魏公(琦)择官僚, 用王陶、 韩维……皆名孺厚德之士。 王陶、韩维 , 进止有法 。 一日侍神宗坐 , 近侍以弓样靴进, 维曰:“王安用武靴?”神宗有愧色,亟令毁去。

可见,当时重文轻武的观念已渗透到宋代文臣的生活准则与细节之中了。

唐王朝国力强盛,统治者热衷开疆扩边,士大夫文人都有投笔从戎,建功边塞的热情。唐代边塞诗之所以繁荣,主要原因在于唐代文人从戎边塞、渴望建功立业,有边塞生活的历练。像高适、岑参为代表的盛唐边塞诗派就是这样产生的。然而,宋代由于崇文抑武的国策, 文人多是“学而优则仕”经科举而步入仕途,由此,宋代文人学士较为缺乏边塞生活的经历, 当然也就很少写反映边塞生活的诗词作品。

第二,“诗庄词媚”的文体分工论, 又限制了边塞词的创作。

“诗庄词媚,其体元别”虽是清代词学家关于文体分工的词论, 而实际上,北宋时期文人诗词创作就体现了这一文体分工的局限。

现以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文体创作为例,在不同文体的文学作品中, 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与文风。他在政论文《与高司谏书》中, 表现的是一个“诤臣”形象,针砭时弊,言辞锋利;而在《送张生》诗中,又是一个“江湖我再为迁客”遭逢贬谪的诗人形象,以诗酒为乐,豪爽旷达。

至于欧阳修的《玉楼春》词: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词人欧阳修则是一个“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的“痴情公子”的形象,深情缱绻。

这说明就连当时作为北宋文坛领袖人物的欧阳修, 尚且有“诗庄词媚”文体分工的创作局限,不能充分地认识边塞词在宋词中的突破。并且北宋士大夫文人多是缺乏边塞生活的历练,也确实无法充分利用词体来表现边塞生活与征夫思妇的疾苦。以上原因,阻碍边塞词的发展,导致北宋未能出现专门的边塞词人,更未形成边塞词派。

写在最后:

北宋边塞词伴随着边境战事,在宋代的词坛上异军突起,可惜它在宋词中所占的数量甚少,并且与唐代边塞诗相比,北宋边塞词未能出现专门的边塞词人,未形成边塞词派。然而,它仍不失为宋词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北宋词坛,虽有晏殊、欧阳修等词家名家的出现,但是词作的题材内容不外乎相思、闲愁、饮宴,伤春,未能摆脱“词为艳科”的藩篱。边塞词以范仲淹《渔家傲》词为典范,继其之后还有时彦、蔡挺、吴则礼、贺铸等其他词人的词作,在题材内容上反映戍边将士的边塞生活和征夫思妇的民间疾苦,形成豪壮苍凉的风格,突破“诗庄词媚”的文体分工局限,成为宋代豪放词派的先声。

北宋边塞词拓宽了宋词的题材范围,提高了宋词的境界,它在宋词发展上的突破不应该因数量少而被轻视,它也当得起“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胡寅《酒边词序》)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