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返乡办厂,26岁当上村支书

曾经,“90后”“00后”被贴上了不少负面标签,但如今在我们的身边,一大批“90后”“00后”青年正用他们的表现,表明新时代的青年群体已经成长、成熟起来,树立起新时代中国青年群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中指出的,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因此,本报特开设“新生代风采”栏目,讲述株洲新生代的故事。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村支书的形象大多与皮肤黝黑、头发花白有关,但这些却与茶陵县洣江街道拱塘村的村支书毫无关联,因为该村的村支书是一位“90后”姑娘。上任3年多来,她已带领40余户建档贫困户脱贫。

26岁上任,与爷爷辈成员共事

刘婵出生于1991年,老家就在拱塘村。大学时,她就读于湖南司法警官学院,学习社区矫正专业。毕业后,她和爱人回乡创业,办起了纸巾厂。这一切似乎都和村支书这个岗位完全没有交集。

2017年初,拱塘村迎来换届,村党支部要推选一个35岁以下的村支书。作为村里回乡的年轻党员,刘婵被推上了这个最特别的位置。彼时,她仅26岁,还同时兼任村妇联主席。

“从没想过自己会当上村支书,但既然选出我,那就捋起袖子好好干。”刘婵说,与很多乡村一样,拱塘村的年轻人大都在外工作,要振兴乡村,留下来的年轻人就必须扛起这个担子。

上任伊始,为了摸清“门道”,刘婵常常加班到次日凌晨2点以后。

“我先和他们聊家常,然后再安排工作,慢慢也就顺手了。”刘婵笑着说,新组建的村委团队中,她是唯一一位“90后”,其他成员中,有的是伯伯辈,甚至是爷爷辈。因此她上任后面临的第一件“头疼事”,就是怎么安排这些“老前辈”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总算理顺了关系。

事情繁杂,她练成了“大嗓门”

村里的事情非常繁杂,时不时需要调解村民间的一些矛盾。“他们常常是声音说着说着就越来越大,自己不大声说话,都没法插上话。”和村民们打交道,刘婵也练就出了“大嗓门”。

要致富,先修路。2017年前,拱塘村里的道路只有3.5米宽,每次车辆会车都成了难题,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2017年,刘婵团队决定启动道路拓宽改造,将村里主干道路面加宽至8米。

然而,这个大家一致认可的“好事”,当面对个人利益时,却推不动了。因为道路拓宽需要占用个人自留地或涉及其他村土地,沟通非常困难,甚至上来就要打架。还有别村个别人撕毁协议,打算强揽工程。刘婵说,好在整个团队都非常团结、有力,总算是逐个做通工作,确保这条致富路顺利修通。

脱贫攻坚,农村是重点。刘婵牵头又建立梅花鹿养殖基地,解决48户贫困户的就业,每户年增收2500元。“我们还介绍多位村民进城务工,有的最高年收入已超过3万元,顺利实现脱贫。”刘婵说。

充满感动,愿带动家乡人民致富

尽管工作充满曲折,但这个“90后”姑娘仍然认为,“更多的还是感动”。

2019年,村里启动拆除空心破败房工作,在走访中,刘婵右脚掌意外受伤骨折。在家休息了一段时间后,她就拄着棍子出门了。每天上班,只能由同事们轮着帮忙接送。

今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不期而至,而外出人员众多的农村,更是防控重点。从除夕这天开始,刘婵就开始了不间断工作的节奏。为了做好防控工作,村里在主要道口设置了值守点,刘婵是绝对主力。由于一开始没有供电,帐篷里寒气逼人。“隔三差五就有村民自发送来物资,热鸡蛋、方便面、木炭、篷布,甚至还有大被子、电暖气,感觉特别暖心。”了解到值守点的困难,几天后,村里的年轻党员刘星星专门为帐篷牵起了电线,让这个临时的小家有了更多温暖和光明。

“看到大家都平平安安,家乡也发生着变化,感觉很有成就感。”刘婵表示,沉下心来做事,就会收获很多。如果还有机会连任,将会着力发展村里的产业,带动全村致富。


内容来源:株洲晚报

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