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使者——华特•迪士尼的动画人生

引言:在奥斯卡金像奖的历史上,作品提名次数最多的导演是谁?是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都不是。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迪士尼公司的创始人——华特•迪士尼。在他38岁那一年,他获得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荣誉奖)一次性拿了八个奥斯卡金人,那是为其量身定做的一座大金人,外加七个小金人。



在其一生中,他与他的团队成员共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超过950次的荣誉与嘉奖,其中包括48次奥斯卡金像奖与7次艾美奖。

说起迪士尼出品的动画片,几乎每个地球人都知道,它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欢乐和童趣,还有宝贵的人生启示。

那么华特是如何打造出一个辉煌的迪士尼帝国的?除了才华过人之外,是不是一开始他便拿到了一手好牌?难道他就是传说中那种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吗?

还真不是。


起点虽低,但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1902年,华特出生在美国芝加哥一个普通的大家庭里,兄弟姐妹五个。

华特8岁的时候,全家搬到了堪萨斯城,以送报维生。他从9岁开始送报纸,工作量很大,把学业都耽误了。

长大后,华特拒绝再干体力活,只想做脑力劳动。什么脑力劳动呢?做动画。

艺虽不高但人胆大的华特决定自己创业做动画,但由于资金、人脉、技艺的限制,他一路磕磕碰碰吃了不少亏。

好不容易,华特终于在好莱坞有了自己的制片厂,在不懈努力下,他创作出一炮而红的作品《幸运兔子奥斯华》。

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不久之后,发行人和工作室的大多数人都背叛了他,他失去了这个系列动画的制作权。


但正如我们的先贤老子所说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天性乐观的华特在生活的暴击面前并没有一蹶不振,他迅速地另起炉灶,谋求出路。

在一趟回程的火车上,闷热的天气和嘈杂的环境丝毫没有对华特和他的小伙伴们的工作造成影响,他们只专注于更好的卡通形象的设计。

铺纸动笔,圈圈画画,他们时而面露喜色,时而眉头紧蹙……几个小时后,一个可爱的老鼠卡通形象跃然纸上,华特激动得拍案叫绝,米奇诞生了。米奇是梦想之源,成为了华特开挂人生的起点。


这只快乐机灵的小老鼠后来风靡全球,成为家喻户晓的动画明星,也给迪士尼公司带来辉煌的成就。

甚至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中,米奇还创造了救市的奇迹:一家玩具公司因生产米奇系列玩具,避免了破产的命运;一家业务陷入停滞的公司,通过售出200万只米奇手表恢复了元气;一家编织厂靠制造印有米奇肖像的毛衣在经济大萧条中仍拥有做不完的生意。当时《纽约时报》曾评价道:企业家和银行家们无法战胜的困难,却被小小的但力大无穷的米奇征服了。


华特是如何赋予米奇这种神奇的魔力呢?

他是如何制作出为一部又一部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欢乐色彩的精彩动画片呢?

他靠的是什么呢?


华特制胜法宝之一:声音和图像结合,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

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说:“我一直沉浸在如何解决我自己的问题中。”

醉心于热爱的建筑事业中,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棘手的问题,他创造了许多激动人心的卓越建筑:如美国国家艺术馆东楼、整修巴黎卢浮宫、香港中银大厦等等,成就了一番番佳话。

动画大师华特•迪士尼也一直沉浸在他的动画世界里,他一直在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动画更出彩?如何才能牢牢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一开始,华特也是从画面和创意去与同行相比拼,他为米奇制作了两部动画片,但反响都很一般。

后来,他看了一部电影——《爵士歌王》之后大受启发,这是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宣告了有声电影时代的开始。那是1927年,大部分电影都是默片,虽然放映时有音乐伴奏,但画面跟音乐、音效没有很好的同步。

华特看完这部电影,明白了一点:声音跟图像一样重要,都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而迪士尼的竞争对手们都还只是把声音当成动画的附属品,录个音乐在放映时播放就完事了。

为了研发声音和画面同步的方法,华特在公司申请了一笔财务开支,做了很多尝试。全身心投入研究的成果是,第三部米奇动画片《蒸汽船威利》成功了,它成为了第一部而且是当时唯一一部图像声音同步化的喜剧动画片,上映之后,观众反应非常热烈。




声音同步化成了迪士尼公司的独门武器,直到1947年,华特都一直亲自为米奇配音。米奇雄霸动画界,成为了人们最喜爱的动画明星。


华特制胜法宝之二:创作动画电影。

华特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认为,人的注意力,不光有感官冲击的维度,还有时间的维度,要牢牢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就必须把动画片变长。当时还没有动画电影这个概念,动画都是短片,通常只有7到14分钟,只是负责给电影长片暖场的。

而那时米奇系列动画已经火到喧宾夺主的地步了,很多观众到电影院只是为了看这只带给人们无穷欢乐的米老鼠。

既然如此,那么制作动画电影长片,也一定大有市场。

华特下定决心要做动画电影,迪士尼做的第一部动画电影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以下简称《白雪公主》)。后来华特就是靠它得到了一大七小的奥斯卡金人。


从短片到长片,要跨越的难关可真不少。首先,电影要把故事讲好,情节要更复杂,每个角色和场景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像动画短片一样只是简单的笑话堆砌。

另外,动画长片的制作成本、投资金额很大,风险很高,稍有不慎就会血本无归。

当时,同行们把华特的这个项目叫做“迪士尼闹剧”,等着看他的笑话。

华特不理会这些冷嘲热讽,他新招了几百个动画师,对所有员工都进行了系统地美术培训;为了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他斥巨资购置了新的摄像机;为了讲好故事,他建了6个编剧小组;更重要的是,他坚持按照真人电影的原则,给角色塑造出独特的个性。

华特对角色个性精益求精,给动画师们增加了很多工作量,但动画师不仅没抱怨,反而被华特这种精神感染。

在华特和动画师的努力下,《白雪公主》里的小矮人,不是模仿人类的样子,做一些可笑事情的小矮人,而是滑稽、可爱,有自己个性的小矮人。这部电影也证明了,动画片的艺术表现力,可以比肩真人电影;手绘200万张图塑造出来的动画角色,能够跟真人演员平等竞争。

看了这部电影的成年人发现,自己以前看无声动画时会打哈欠,现在却跟着白雪公主床边的小矮人们一起流泪。



《白雪公主》第一年的票房总收入850万美元,超过了成本的5倍,那时候,一张成人电影票均价才0.27美元,很多人都会去影院反反复复地看。

华特用有声动画和动画电影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也给迪士尼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白雪公主》之后,迪士尼陆续推出了《木偶奇遇记》《幻想曲》等多部脍炙人口的动画电影。

成功绝非偶然,每一部叫好又叫座的作品背后,是华特及其团队无数个日夜的全情投入,精心打磨,其中之艰辛,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

去年大火的国产动画大片——《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导演饺子谈起电影的制作过程时说,故事后期有一个4人抢笔的长镜头,整场动作戏一气呵成行云流水,爽快的视觉冲击背后,是制作团队大量心血的结果。

饺子称,几个最优秀的动画人员投入了两个月,也仅完成了动画草稿的设计,后期动画灯光特效等工作加在一起磨了很久才搞定。

一个长镜头尚且耗费如此大的心血,整部作品的工序之繁复就更不用说了。这还是在科技发达、资源丰富的今天,想想80多年前的华特制作动画电影的过程该有多难。感谢艺术家们的付出,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美丽的色彩。


最懂你童心的欢乐使者,让你的天真烂漫不再无处安放。

1953年以后的华特,注意力就不在动画电影上面了,他全身心投入到一个新计划里:建一座全家人都能享受到乐趣的乐园,也就是迪士尼乐园。

这个乐园后来拓展了迪士尼帝国的版图。


为什么华特要做乐园呢?他曾经陪两个女儿去过一个游乐园,那里不仅一片狼藉、陈旧不堪,旋转木马的管理员还很不友善,来游玩的人,很难尽兴而归。

华特对此很失望,他决定要建一座能让游客尽享欢乐和童趣的真正的游乐园。

华特在做迪士尼乐园时,也像做电影那样关注细节。

比如,迪士尼乐园的人行道没有90度的拐角,这是为了让人们在乐园里闲散地散步,而不是笔直往前冲。在乐园的主街上,商店的橱窗都很低,小孩不用踮起脚尖就能看到里面有什么。这些设计都来自华特,他在建造乐园时,经常会蹲下来,以小孩的角度去看待整个乐园。


在迪士尼乐园里,每个游乐设施都像一部精心制作的电影,让游客体验了一把当主角的快感。

以乘船为例,在迪士尼乐园,乘船项目的名字是“丛林巡航”,这个设计借鉴了奥斯卡获奖电影《非洲女王》。“丛林巡航”模拟一艘船在河流上行驶,乘船的游客是探险家,迪士尼的工作人员是探险向导。

去迪士尼乐园玩的时候大家最怕的就是排队排太久了。它只有一个入口,人多的时候,就会熙熙攘攘。

规划师当初设计公园时,提议说要设计三个独立的入口,提高游客进来的效率。但华特想要的正好相反,他希望整个乐园只有一个入口,他想把入口处变成一个阻塞点。这样,人们就会在入口相互碰到。

华特希望,人们走进迪士尼乐园,就像电影明星走上好莱坞电影首映式的红毯上一样。哈哈,不知大家在拥挤中有没有笼罩在主角的光环中,感觉到众星捧月的成就感呢?

华特对迪士尼乐园的定位想把这里变成全世界最快乐的地方。

迪士尼乐园里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叫“演员”。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是“迪士尼乐园”这场表演的一分子,游客是明星,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是演职人员。但是,这种“演员”策略,刚开始实施时也曾引发了误解。

1955年7月,就在第一家迪士尼刚开业的第二天,一个扮演汤姆·索亚的小演员,因为想要扮演好这个粗暴的角色,就主动跟来迪士尼参观的其他男孩发起冲突。华特很生气,把表演部的副经理叫过来,副经理赶紧解释说,这个小男孩殴打顾客,我已经把他解雇了。

但华特真正生气的不是小男孩的举动,他生气的是副经理没有给小男孩足够的培训。为了打造世界一流的员工团队,他专门办了一所迪士尼大学来培训员工。

由此可见华特对迪士尼乐园的建设和管理是事必躬亲,细致入微的。

华特像做电影一样造了第一座迪士尼乐园,但是他希望这部“电影”永远不会完工,“我需要有生命力的东西、那些能自己生长的东西,以及我可以用新思想不断浇灌的事物。这个公园就是这样。不仅我能为它添砖加瓦,连这儿的树木也会不停生长。”

1966年,65岁的华特去世了。这座迪士尼乐园的确如他所愿,能自己生长。现在,全球一共有6座迪士尼乐园,成为孩子们最向往的游乐场所,每逢节假日更是人山人海,欢声笑语不断。

今年受到疫情影响,现在迪士尼乐园暂时关闭,但人们对它的关注丝毫未减。孩子们更是盼望待到平安之日,可以去乐园里与米奇、唐老鸭和迪士尼公主们共度美好时光。


结语:欢乐使者华特•迪士尼的动画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每次有新的想法,总会遭到非议,他在做有声动画的时候,没有同行看好;做《白雪公主》的时候,他几乎倾家荡产,而同行却把这个项目叫作“迪士尼闹剧”,等着看他的笑话;做迪士尼乐园的时候,他跑了几百家银行贷款,屡屡碰壁。

但他不忘初心,坚持到底,他想要传播欢乐,不管是通过鲜活的卡通人物、魔幻的电影,或是前所未有的主题公园。

他做到了,他的梦想成真了,同时也为这个世界献上了无数宝贵的艺术珍品。

感谢您,欢乐使者迪士尼先生!

(我是可琦Gigi,爱静思沉吟,也爱唱唱跳跳的乐观主义者。如果喜欢我的分享,请关注我。)

参考资料:《动画人生》

图片源自网络,如侵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