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生态改变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庆人“云端生活”现状调查

教育和医疗是我们生活中两件大事,当我们亲身经历着它们转向“云端”的速度时,你有没有发现,在“四门落锁”的日子里,一个崭新的“云”时代正悄悄被开启。

我们从来没有如此近距离地去触摸“云端”,感受着它带给生活的变化——

收到包裹的李立军很开心。

王良群通过手机报名参军。

张玉刚在上网课。

企业通过网络投标。

房实慧在处理市民提交的网上业务。

“云端”审案现场。

杨中华评析迅速“崛起”的“云生态”。

云购物

不再只是年轻人的专利

网购,早已成为年轻人一种生活方式。可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却不普遍。这场疫情改变了很多老年人的购物方式,让他们学会了网购,家住东光小区62岁的李立军便是其中一个。

“那时候小区封闭,两天让出去一次,我们也没有车,走不远。小区超市卖的东西不全,有的东西买不到。”李立军所说的买不到的东西是一种辣椒籽。在家里闲着无聊,她想在闲置的几个大花盆里种点辣椒,“我这性子急,想干啥就得干,咋整?我给闺女打电话,让她给我邮。闺女不给我邮,说‘你那么闲,我教你自己上网买吧。’”

就这样,李立军用老伴儿的手机和女儿视频,女儿一步步教她下载“淘宝”,注册用户名,怎么搜索要买的东西。李立军试着邮了一袋小米椒的籽,花了5.5元:“当时寻思练练手,邮丢了也没多少钱。”

10多天后,辣椒籽邮到了:“当时那个开心呀,在家里动动手机,东西就能邮到,网上卖啥的都有,真方便啊!”初尝到网购便捷好处的李立军一发不可收拾,咸鸭蛋、酸菜、大酱、纸……家里快递一个接着一个。

疫情下,李立军的生活方式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改变的,又何止是一个李立军?然而,让女儿都不解的是,迷恋上网购的老妈在商场营业后,却拉着她去逛街。

云交际

不见面也能喝酒过生日

宅在家的日子,不能和亲朋好友聚会,联系不能断。怎么办?“云交际”的优势突显了出来。

“哈尔滨又有病例了,一定要防护好,没事别出去了!”

“嗯,我现在就是两点一线,上完班就回家!”

4月15日,家住月亮湾的毛丽和哈尔滨的同学视频聊着天。抗疫期间,微信成了她与亲朋沟通感情的纽带,“有事没事的时候就聊聊,人不能总独处,得有朋友。”上个月毛丽过39岁的生日,同学知道后,群里不断有人发红包,爸爸和妈妈也通过微信发来了祝福。毛丽说,疫情并没有隔离她与亲朋间的感情。

“云”上不仅能聊天,过生日,还能聚会、喝酒。

家住唯美主邑的李建德是一名饭店老板,平时没事喜欢和朋友聚聚,小酌几杯。抗疫期间,没办法聚会,他就发起群视频,几个人隔空喝喝酒,聊聊天,疏解一下烦闷的情绪。李建德笑着说,他已经适应了这种交往的方式,即使现在饭店可以去了,也不像以前那样愿意去了。

聊天,视频,发语音,记者调查发现,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云交际”已经成为大家生活的一部分。

云征兵

学生在家里报名参军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一人参军,全家光荣……”4月15日,萨尔图区人民武装部政治委员张玉刚在钉钉平台上,为大庆职业学院学生上了一节隔空的征兵动员课。自4月初以来,这已经是张玉刚为大学生们上的第4节云课了。这边张玉刚讲课,那边政治工作科科长邢立晓等人,在线上回答着学生们提出的各种疑问。

“以往这样的宣传都是进到大学校园里讲,一场几百人。抗疫期间人员不能流动,不能聚集,我们也要应时而变,调整征兵宣传模式。”邢立晓说,为此他们针对在校大学以及毕业返乡的大学生,在钉钉上建立了16个工作群。通过宣传,目前已经有800多人有参军意向。

“从得知征兵的消息,到扫码进群,一切都是通过手机完成。这种征兵模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壁垒,我们很喜欢。”东北石油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大二学生王良群说,即使自己现在还在贵州老家,没有影响他报名参军,报效祖国。

据了解,这是大庆军分区第一次启用“云宣传”模式征兵。目前效果还不错,全国征兵网大庆地区点击率超过10万人次,在线咨询1100余人,新增网上报名700多人。征兵走向“云端”,并没有影响到广大青年参军的热情。

云判案

检察机关远程提审224人

“法官,我错了,都怪我年幼太冲动。”3月10日下午,在一起聚众斗殴犯罪案件的庭审中,被告人马某对高新区人民法院刑事法官徐华楠陈述道。

这是一次特殊的庭审。徐华楠通过远程视频庭审系统,连线看守所,与马某在“云端”“面对面”完成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最后陈述等普通程序的所有必要环节。当天,高新区人民法院运用远程视频庭审系统共审理案件4起,当庭宣判两起。

据了解,抗疫期间,大庆市法院通过“三远”云系统,共组织远程庭审60次、远程送达11次,进行远程宣告4次;检察机关远程提审换押224人,进行权利告知191人,提审157人次。

所谓“三远”云系统,指的是远程庭审、远程提审、远程送达。在“三远”系统建设方面,我市未雨绸缪,超前筹建,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市、县(区)两级公检法远程开庭、远程提审、远程换押送达、法律文书网上流转等功能。

公安侦查员不出公安局,检察官不出检察院,羁押人员不出看守所,即可按照预约时间,在两地的远程视频讯问室通过“云端”完成权利义务告知、提审、讯问等一系列工作;刑事法官组织庭审时,也不需要法警舟车劳顿地将被告人从监管场所提解到法院……

抗疫期间,这种“云”判案模式大显身手,不仅节约了法警、检察官、侦查员往返路途的时间,更避免了人员聚集可能出现的传染风险。

云生活

方方面面都在悄然改变

“以往市民通过12123手机APP办理驾驶证换领、车辆年检等常办业务量,每天不足百笔,抗疫期间每天猛增到四五百笔。”市交警支队车辆管理所互联网中心负责人房实慧说,自1月25日至今,他们共受理完成备案非本人机动车审核1218笔,用户信息申诉审核1598笔,APP实人认证用户审核636笔,面签审核4583笔,公安网照片审核1866笔,驾驶证受理5965笔,行驶证受理278笔,免检贴受理7077笔。2月8日,他们在25项交管业务“足不出户”网上办的基础上,新开通了网上申领临时号牌服务,两个月来仅此项业务量就达1400多笔。

数字的背后,也反映出了市民近段时间对“云端”服务的接受度在提高。

一直在大庆做化妆品生意的何敬利,疫情期间被“隔”在了海南。他看到当地果农水果卖不出来,又不懂得网络营销,便通过微营销+直播+社群营销等方式,帮助果农卖出了近2万斤水果,不仅帮果农解决了燃眉之急,自己也有了收入。

根据电商平台的统计,今年2月,新入驻的主播较上个月增长了10倍,多数都是实体店经营者,其中不乏新玛特、麦凯乐等品牌店和大型商场,卖品涉及服装、手机、食品等行业。这场疫情,倒逼实体店从线下走向“云端”。

不久前,我市首届“云”招聘会启动;4月16日,美图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与上海项目的一场“云端”投标会;此时,不知道有多少人,坐在家里正在“云”办公……

无论你是否觉察,无论你是否相信,“云端”生活已经被悄然开启,它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云生态”将成为日常

但人不能生活在“云端”

社会学家评析迅速“崛起”的“云生态”

云教育,云医疗,云购物,云交际,云判案,云招聘,云投标,云办公……

在疫情发生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我们的生活方式悄然发生了改变。那么,它的速度为何这么快?目前出现的云生态是否会持续下去,替代原有的生活方式?为什么已经尝到“云生态”便捷的人们,又开始想念彼此面对面的生活?

对此,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教授、社会学家杨中华给予了解析。

我们现在也在使用云端平台给学生做线上教育。有一天,在讲课的时候,一个学生给我留言:“老师,我们什么时候返校呀?”她在后面发了个哭脸。我问他们现在感觉怎么样?学生们说:“我们特别想回学校。”

突发疫情,“云端”教育在人员不可流动的情况下,弥补了学生不能回学校上课的缺陷,它是特殊形势下所采取的应急性措施。原来没有疫情的情况下,大家没有感觉到它存在的必要性,没有发现它的优势。疫情下,全国的老师都在线上教学,“云端”教育可以说给教学开了一个新的通道。

但是,它也有不足。比如说:缺乏亲切感,师生通过屏幕的载体才能互相看见;老师不知道学生听课的状态,课堂管理会出现问题;受信号普及率的影响,网络传输效果会影响听课质量等。

教育要有现实感,充分条件的知识传输效果极佳。所以说,全日制教育最好的方式不是线上教育,是课堂教育,这是所有人的共识。但是不是说等学校返校后,线上教育就消失了,它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会被充分利用。

2020年,因为这场疫情,将会成为一个历史节点。如果没有这场疫情,对于5G和云端的使用不会发展这么快。这是断崖式的跨越,因为大家没有别的选择。

我们过完春节,马上接到线上授课的准备。会与不会必须做,这就推动了进步,其他领域也是一样。

我们每年毕业生论文开题都是面对面的,今年我们就在网上开的题,效果也挺好。人们现在已经体验到了“云端”服务的便捷,就像报道中写的一样,小病微信就可以问诊,法院网上判案,公安局网上办业务,网购也不再只是年轻人的专利,大量商品将会采用网络售卖的方式等等,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今后“云生态”会成为一种日常。

但是,为什么在“云生态”下,学生和老师想回到学校,医生想看见患者,学会网购的老人在商场营业后却跑去逛街?

在社会学里,人是社会动物,以群体方式来生活,最怕孤独。

前几天我看了一则新闻:一名武汉的出租车司机看到路上开始堵车,特别高兴。他说:“以前一堵车我心里就不顺,希望路上没有车。经历这场疫情我才发现,我需要的是人,我需看到的是车水马龙,没有这个不是生活。”新闻里配了一张照片,他下来站在车门那里喜笑颜开,说武汉终于回来了!

这场疫情也告诉了人们,独立生活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在重大灾难面前,只有抱团才能生存。云生态是原有生活方式的补充和提升,不会替代人们原来的生活方式,人们还是需要“面对面”,回归到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不可能仅仅生活在“云端”。

大庆日报记者 沈艳茹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