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14亿人,只有2亿人有过剩的消费能力,买车成了天方夜谭?

经济学家曾说过一句最为经典的言语,那就是:百分之20的人拥有百分之80的财富,这就是这个市场的现状!所以著名企业家曹德旺总结的很到位:别看我们中国有14亿人,但也只有2亿人有消费能力。那么也就是说这2亿人有过剩的消费能力,所以许多贵重的消费取向就偏向了他们,比如房子、车子,因为也只有他们有这个能力,买得起,而大部分人的买车,不就是成了天方夜谭?

事实上,我们需要明白一个现实情况,这2亿人可以撇开,因为车对于他们而言可有可无,不是一个刚需,比较他们会缺买车的这点钱?而剩下的12亿我觉得才是车企的主要消费对象,至于车企如何把价格打住这12亿人口里面,这就需要车企切谋划,比较一辆车的费用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承担得起。

而又有数据显示,中国有百分之50的人口是由农村出身的,也就是说12亿里面至少有6亿人口是农村户口,但我觉得现实上,至少会高于6亿以上。所以车市要想渗入这12亿人口之中,就必须打好农村攻坚战的准备,虽然一二线城市的准客户以及意向客户要明确,但如果抛弃了农村这一块市场,无疑就是一个巨大的浪费。故而现阶段的车企应该把方向盘扭动一下了,将目光应该放在低端车市场研发,正对性的推出低端廉价的产品,做到以求供应的刚需实际行为。

新农村的建设,我想肯定是可以用到车的,而且有一些地方虽然在建设,但是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所以用车的需求是比如的,比如云贵川地区,有数据显示这这些地方的机动车保有量明显比东部地区的市场更少,所以需求量就摆在那。

可惜的是,即便是众多车企知道了这个情况,但面对这第一口“螃蟹”却迟迟不愿动口,因为他们不敢确定消费者会不会买单,比较数据就摆在那,面对这汽车销量一直持续走低的现象,谁也不会去吃这第一口。

其实这“第一口”的问题,依旧是在消费者身上,在于消费者的收入问题,如果中国人均收入在8万上下,而这8万就得包括父母以及孩子,加上各种生活费用,如果还有房贷,即便有一点钱买车,也没有前养车,比较一年养车的基础费用都是在上万元以上,这可如何是好?

所以最终的问题还是归根结底房子和车子,大部分人只能选择一样,但房子是实打实的刚需,而车子就不一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