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利洁能如何做到28人运维160多万块光伏板的发电站?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腹地,亿利洁能建设运维了一座占地5万亩,搭建160多万块光伏板的510兆瓦发电站。电站除了发电,还通过将光伏支架挑高在3米以上,形成“棚”状,开展种养殖业务,光伏板遮光挡风,种养殖治沙改土,形成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的立体光伏发电模式。


更让人惊诧的是,这个电站的日常运维仅有28人,他们日常是如何做到对光伏板的巡检、清洗,以及开展种养殖业务的呢?

电站负责人田俊廷说:“亿利运维的发电站实现了科技化、现代化、平台化管理。同时,产业扶贫实现了一举多得”。

例如,在光伏板巡检和清洗上,亿利利用自主开发的“智慧能源云平台”,通过对物联网、互联网采集的电网、光伏电站、地理环境监测和气象等数据,结合现场智能巡检无人机携带红外光热成像仪产生的数据,进行交互、分析,实现了对所有光伏板的远程实时管理。如果发现运行故障,平台管理员就会向电站检修人员发出智能工单,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维修和维护。例如,当智能光伏无人机检测到光伏板存在污垢或热斑,云平台向对应阵列的智能清洁机器人发出清洗指令,实现光伏板的自动清洁。与传统电站运维模式相比,此举大幅减少了运维人员,缩短了巡检和清洗时间,有效降低电站运营成本,同时,提升发电量达5%-10%。“以100兆瓦光伏电站为例,此前人工巡检一次,6名全职员工需要3个月时间;现在采用无人机巡检,仅需要一周时间即可完成。


至于光伏板下的种植物,亿利则通过自主开发的太阳能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当地气象和气象预测、水土温湿、土壤特征、植物特征等自然环境数据进行自动综合识别,有计划性的定量、定时控制灌溉用水指令,保证系统最终实现植物的灌溉用水高效利用。项目运行近两年,从统计数据看,相比传统灌溉省工50~80%、节水90%以上、节电85%左右、提高植物成活率30%以上,增产20~200%。

另外,部分清洗光伏板以及维护“棚”下种养殖物,亿利还通过产业扶贫的方式,实行“产业+农户”的做法,让当地农牧民,尤其是贫困户,通过陪训上岗成为产业工人。

相比传统光伏发电模式,运用前沿高新技术和科学、智慧化运营管理,去弊存利,既实现了把西部丰富的阳光转化成清洁能源,又因光伏板遮光挡风,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有效降低了风速,给种养殖产业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有效地降低了沙漠土地的治理成本,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实现“光伏发电、修复植被改善生态、发展绿色经济和扶贫利民”的共赢,更通过产业扶贫,为了当地贫困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商业效益、社会效益。完全契合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发展战略,为我国在荒漠化地区开展产业扶贫和生态修复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