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 周宁浦源镇浦源村:古村清流 人鱼同乐

一条小溪从村中穿过,

村居依水而建,

上万条鲤鱼游弋其中,

“闻人声而来,见人影而聚”,

人鱼和谐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

这就是周宁县浦源镇浦源村。

俯瞰鲤鱼溪 徐杨萍 摄

浦源村位于周宁县,是闽东通往闽北的交通要道,为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具有800多年的历史,是国内唯一鲤鱼文化古村落,村中情趣独特的鲤鱼溪,人鱼同乐,闻名海内外。

鲤鱼溪“神鲤戏谐、人鱼同乐”的中华奇观鲤鱼溪,源于紫云山麓,由几十条山涧清泉汇聚而成,贯穿浦源镇主村浦源村。村溪段有上万尾灰黑、墨绿、丹红、金黄、红白相间、红黑交错的各色鲤鱼,大者三四十斤,群鱼见人影而动,闻人声而聚,人鱼同乐,奇妙无比,令人流连忘返,因而得名“ 鲤鱼溪”。

鲤鱼溪

鲤鱼溪人鱼同乐胜境流域全长1800多米,最宽约10余米,分“上、中、下游”三段。上游入村段成自然山体走势。中段为古村落,以溪为轴,古民居傍溪而建,“S”型的溪流,加上傍溪而建的古民居,酷似太极图。下游平原良田千亩,结合灌溉,设坝拦水造田,并建造成“九曲”水潭,以防止洪水冲走溪鱼。溪上有木板搭成的简易木板桥7处,连接两岸;有石板桥一处。

鲤鱼溪有800多年的历史。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周年浦源郑氏始祖奉大夫因避战乱,从河南辗转举家迁至如今的浦源。因要饮用溪水遂放养鲤鱼以去污。至八世,郑氏家族兴旺,族长郑晋十分感谢鲤鱼功劳,率村人拓宽山溪,沿溪建房,修建“T”形下水道,以便鲤鱼在发大水时躲藏,并借助神话故事, 神化鲤鱼,称鲤鱼是“三仙姑”化身,并有林公庇佑,偷捕者会降灾得疾。之后,他召集村人订立乡规民约,禁止垂钓捕捞,违者严加惩处,他巧施“苦肉计”让其孙偷捕鲤鱼,当场抓住。在宗祠里,吊打其孙,并罚宴村人一日,罚戏三场,在开宴前,他让村人立下毒誓:人在鱼在,只要有浦源村人,就有鲤鱼溪鲤鱼。后来,历代村人均遵循古训,将鲤鱼当成村中一员关爱备至,爱鱼护鱼蔚然成风,虽历经灾荒战乱,溪中鲤鱼在村民的自发保护下繁衍至今,堪称奇迹。

鱼祭仪式

在鲤鱼溪,人们不仅爱鱼护鱼,更赋予其人的特性,形成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鱼冢”“鱼祭文”和“鱼葬习俗”。

当鲤鱼自然死亡后,村人将它们安葬于鸳鸯树的根部,自然形成一个酷似墓茔的深穴,将旁边的田地取名为“鱼陵”,意为鲤鱼的属地,给鱼墓取名为“鱼冢”,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鱼葬礼俗自郑氏八世祖晋十公苦肉计护鱼开始,以后沿成村里重要习俗,当鲤鱼自然老死或因其他变故死亡,村人都说鲤鱼上天了。于是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将它们送到鱼冢安葬,并燃香、烧纸钱、放鞭炮。如死的鱼较多,送葬场面则更隆重,还拜读祭文。有时也有祭祀之礼后用柴草把鱼体烧成灰,埋葬在鱼冢里。

鲤鱼溪畔民居建筑

村中还有保存较完好的宋代石桥,浦源郑氏宗祠、浦源林公庙、孝子坊等文物保护单位。

浦源郑氏宗祠始建于宋代。宗祠造型独特,前窄后宽,形同古船。右前方有一株千年柳杉,树高十丈,干粗六围,树腹中空而枝叶茂盛,村人奉若神明,美名之“灵樯”。

传说,郑氏始祖朝奉公于此处小憩,梦见自己乘一巨舟,从者无数,财宝满舵,醒后以为吉祥之兆,遂立下遗愿,要以此树为船桅,建祠如舟形,此后果然子孙满堂,人才辈出,成为当地望族。

来源:闽东日报

■ 市区这两个斑马线前不礼让行人将被抓拍

■ 这周宁德又将“一周体验四季”!

■ @宁德人,6月起驾考费用有调整!

■ 公示!宁德这些村上榜了…

■ “闽东之光”宁德文化旅游全国摄影大展征稿启事

[ 这里是闽东日报,感谢您的阅读 ]

闽东日报移动端矩阵

“你说我办”新闻报料热线:2876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