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蛇静起宏图,万里长江第一桥 创新城斗志昂,武汉何时复荣光?

(wechat ID:RenhongM20)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1957年10月15日,武汉,一场盛大的通车仪式在这里举行,五万武汉市民庆祝大桥落成通车典礼。在那时,欢呼呐喊声中的人们也许不会想到这座“万里长江第一桥”,原本只是连通两岸三镇便于往来的通道,却会在此后的光阴里连接了时、空、人、及诸多情愫。如今,60年砥砺奋进,筚路蓝缕,历经风吹雨打,一甲子的岁月沧桑,武汉长江大桥雄姿依旧,像是武汉人的精神丰碑,巍然屹立。

武汉长江大桥,就是这座城市的核心吸引物。很少有这样一座桥,本身就成为这座城市最大的景点。是旅游目的地,经久不衰,因为她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三镇融合的新起点,是这座江城的荣光,最好的城市名片。六岁的小兵哥,是以朝圣般的心情,从鄂东小码头逆江而上,来到与父母同龄的武汉长江大桥,徒步穿越长长的臂膀,少年梦圆。

武汉长江大桥,见证城市之子的奋斗与成长。小兵哥来武汉求学、工作、定居之后,就与这座大桥长相依了,先后以徒步、坐公交、骑自行车、骑电动车、坐出租车、自驾等不同的方式,与她亲密接触。曾经那么伟岸的大桥,几分钟就穿过了,感觉越来越短了,因为自己长大了。每一次,都在成长,就这样,昼夜更替,生生不息,奋斗不息。

武汉长江大桥,是留给这座城市最美的情书。多少个明亮的夜晚,多少情侣牵手走过她的臂膀,对着天空许下过美好誓言,如同城市夜空的繁星点点。小情侣的小心思,哪里瞒得过慈祥的母亲,可她也只是静静地看着。也会有手痒的行为艺术,海枯石烂的涂鸦,不文明却也能理解。对于无数牵手一生的人来说,桥就是爱情,也是心灵的零距离。

太平军修建的长江“浮桥”示意图

今天长江大桥60岁了,一起来回顾她的历史吧。自古跨江难,在武汉修建一座长江大桥更是好几代人的梦想。早在太平天国时期(1853),太平军占领江城,曾在晴川阁和武昌汉阳门之间的江面上,“以巨缆横缚大木”,搭起浮桥,浩荡江水之上顿生坦途,“人来马往,履如坦道”,这是史书记载在武汉长江上的第一条“大桥”。然而不久后,太平军东征,此浮桥即被焚毁。

此后,从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在武汉建设“长江大桥”用以沟通南北铁路的设想开始,武汉渐渐成为了国之重镇,建设武汉长江大桥成为当时的前沿工业科技,成为国力强盛的象征,也成为无数人心中的愿景。

1913年,詹天佑首次参与建桥计划,并进行实地勘测,虽因种种原因,规划未获实行,但其选址与现今武汉长江大桥修筑地点基本一致。

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之实业计划写道“武汉者,指武昌、汉阳、汉口三市而言。于汉水口以桥或隧道联络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市。”中山先生当年描绘的家国建设蓝图,早已实现。然而当时政局纷乱,如此宏伟计划未及付诸实践就被匆匆搁浅。此后数十年间,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依然屡被提及,但最终了无声息。

曾经沧海千层浪,敢架江河万里桥。

直到新中国成立,筹备五年时间后,武汉长江大桥开始动工,期间,毛爷爷曾三次亲临工地视察。1956年6月2日,这位伟人更是在武汉畅游长江,并在水中穿过了即将竣工的大桥,写下了那首《水调歌头·游泳》。而此时伟人心中再没有“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的沉重,只有“当惊世界殊“的豪迈。

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桥梁史的“长子”,原计划用四年零一个月完工,但意气风发的建设者们仅用两年零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这一宏大的工程。大桥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下层为铁路桥,上层为公路桥。它是我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

大桥通车前一天,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和苏联专家们走在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上,前面小孩为滕代远幼子滕久昕。

长江大桥通车庆典

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武汉三镇连一体,南北大动脉京广铁路被打通,数千年来长江天堑有舟无桥的历史终告结束。那一刻,全城沸腾,举国欢庆。

自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伊始,《人民日报》就头版刊登了《武汉长江大桥准备兴工》的消息,并发表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而当集全国之力建设的武汉长江大桥成功通车后,《人民日报》再次发表社论《伟大的理想实现了》,以示庆贺。那一刻的武汉,成为了全国上下,万众瞩目的焦点。

在第一篇社论结尾,有这样一句话,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有力量——“我们相信,南北交通被长江隔断的历史很快要结束,架设在武汉三镇的长江大桥将再一次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这个集全国智慧之力建设的武汉长江大桥,后来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其图案后来入选1962年4月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重要标志。

在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过程中,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现中铁大桥局)也成为了培育人才的桥梁学校,点燃了发展的星星之火。时至今日,武汉的长江大桥(含在建)已有11座之多。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从一座桥的修建上,可以看出当地工商业的荣枯和工艺水平。可以说,近几年武汉乃至中国桥梁的成长,就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缩影。

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从武汉长江大桥开始,中国桥梁建设者们凭借扎扎实实的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勇担重任的勇气,让“中国桥”不断迈向新的跨越,甚至走出了国门,实现“出海”探路。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

万里长江第一桥,两岸融云天际消

早在武汉长江大桥建立的悠久岁月中,它就见证了武汉曾经涛头挺立的光辉岁月,汉阳桥头龟山上的武汉电视塔,是当年中国的第一座电视塔。而塔身的那个“稻花香”三个字,虽有低俗商业之嫌,在当年,却是能真金白银的招揽到天价广告,是那个时代市场繁荣的最好例证。

建筑虽不会说话,却是最有生命力的。武汉长江大桥,在后来的人文沉淀下,也终于不仅限于连接左岸右岸,它也连接着人与人,人与时空。

1954年到1956年,长江大桥建设进入紧张的关键时期,全国支援的人力、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武汉。北京的工程技术人员,山东的转业复原的军人,四川的技工,河南的辅助工,来自五湖四海、操着不同口音的人们在这里汇聚。此后,人们在此安家落户,武汉长江大桥串起他们一生的时光。

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桥是历史,也是寄托。

没有哪一座桥,像武汉长江大桥那样,厚重的记载了许多光荣与梦想、爱与希望。作为武汉曾经光荣的历史符号,它坚挺的矗立在哪里,像曾经那位伟人一样,投之以振奋的目光,守望着这座城市的发展——

在她的过去,自带光芒,带来的是桥梁技术进步、工业发展、科技人才的蓬勃发展,齐头并进;

在她的现在,静静守候,带来的是城市发展与人文结合的凝思,沉默肃穆却是它最有力的力量;

在她的未来,继续注视,武汉这座“依水而生、伴水而兴”的城市,再度迎来久违的崛起与复兴。

长江大桥,复兴大武汉最好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