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開除福奇”的遊行中,藏著美國最大的陰謀論販子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試試

美國多州爆發反封鎖抗議:炒掉福奇,我們要工作。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開除福奇,還我工作!”

目前,美國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經超過73萬,而且仍在不斷攀升。但有些人已經著急復工了,而一直主張停產、居家的抗疫專家福奇,就成了他們的“眼中釘”。

就在上個週末,美國德克薩斯州議會大廈前出現了一起抗議活動——“你們不能關閉美國”,遊行者高呼要解僱福奇這位美國“抗疫隊長”,甚至稱他為“法西斯福奇”。

這場集會活動中最引人矚目的人物,就是極右翼網站InfoWars(信息戰網)創辦人亞歷克斯·瓊斯。

誰是亞歷克斯·瓊斯

亞歷克斯·瓊斯,現年46歲,出生於德克薩斯州,也成名於德克薩斯州。

瓊斯有很多身份標籤——電臺主播、電影製片人、作家、陰謀論者等,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陰謀論者”。

《滾石》雜誌曾認為瓊斯是“美國最大的偏執狂”,CNN稱瓊斯是美國“陰謀論者之首”,《紐約時報》則稱其為“互聯網上臭名昭著的陰謀論者”。

在社區大學沒有拿到學位的瓊斯,於1990年代中期進入廣播圈後,因其大膽而極端的激進政治言論,一方面在1999年被部分聽眾評選為“奧斯汀最佳電臺主播”(一同獲獎的還有香農·伯克),另一方面,同年他又被廣播電臺開除,電臺的經理表示,他的激進政治觀點使節目難以獲得廣告收入。

但瓊斯不這麼認為,他認為是這是一場陰謀,將他驅逐出廣播電臺完全是出於政治原因,因為他們在“11個星期前,他們就讓我別談比爾·克林頓,別談任何政治家,別談教堂的重建也別談海軍陸戰隊——什麼都別談”。

不過,憑著在廣播電臺積累的名氣,他開始在家中藉助互聯網傳播自己的主張,開創自己的節目,創辦自己的網站。當然,也不忘藉助別的媒介形式,包括廣播節目、電視節目來宣揚自己的主張。他的節目名叫《亞歷克斯·瓊斯秀》(The Alex Jones Show),他的網站則有著名的“信息戰網”(InfoWars.com)。

雖然,他自稱是自由意志主義者和舊保守主義者,不過外人則常以保守主義者、右翼分子、另類右派來稱呼瓊斯。

2018年,他因大肆宣揚種族言論、散播“陰謀論”遭到蘋果、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公司封殺。

不過,他一直在發聲。

在這次名為“你們不能關閉美國”的示威遊行中,瓊斯及其InfoWars主持人參與其中。主持人在遊行時高呼,“德克薩斯州正在帶頭反對暴君”,隨後他帶頭稱福奇為“法西斯福奇”,引導示威者高呼“開除福奇”。

特朗普出現在瓊斯節目中。資料視頻截圖

瓊斯陰謀論主張與生意

這也與瓊斯一貫的陰謀論主張吻合。

瓊斯的陰謀論主要內容之一,是政府、巨型企業密謀製造金融危機、大規模監控民眾、導演恐怖襲擊事件來煽動和利用民眾恐慌等,其根本目的是實現世界新秩序。

他還認為撒旦教徒掌控了世界政治與商業大權,希拉里·克林頓和Lady Gaga都是其中的成員,比爾·蓋茨在秘密贊助極權主義政權的建立等。

2012年12月14日,美國康涅狄格州桑迪·胡克小學爆發校園槍擊案,造成20名學生和6名成人遇害,兇手隨後飲彈自盡。但是,瓊斯宣稱桑迪·胡克小學槍擊案完全是一出民主黨政府為推動槍支管制而自導自演的戲劇。

結果,有些受害者家屬竟然被一些人騷擾,被質問家人到底有沒有真的死亡。

更離譜的是,瓊斯宣稱飲水加氟是政府秘密實施優生學的手段,政府秘密通過瓶裝飲料中的化學物質使民眾變成同性戀,甚至說颶風桑迪有可能就是政府製造的,9·11恐怖襲擊事件是政府製造的,阿波羅登月是美國宇航局偽造的……總之,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說不出。

可是,他卻因此有了鐵粉兒,有了流量,賺了眼球,他在自己的網站售賣廣告、保健品、壯陽藥,甚至自制槍支、防彈衣等等,6年之前,瓊斯的商品銷售額就高達2000多萬美元,“韭菜生意”做得風生水起,賺得盆滿缽滿。

每有重大事件必有陰謀論

有學者說:“陰謀論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它就在那裡,就像亨利·福特的反猶陰謀論為希特勒的排猶政策供應思想武器一樣,陰謀論始終在等待被激活的歷史契機。”

人類社會中每次重大公共事件的出現,都是陰謀論被激活的時間窗口。就像我們在新冠肺炎疫情到來之後,在互聯網上也看到了層出不窮的陰謀論。

陰謀論是一種故事類型、一種思維方式,是對事物因果關係的異類合情推論。一般的陰謀論只是作為正常解釋之外的一種認識。

但是,“陰謀論販子”則不然,像亞歷克斯·瓊斯這樣,竟然把“陰謀論”做成了生意就要另當別論了。

“陰謀論生意”在全世界很多國家都不稀奇,這些陰謀論的KOL通過各種離奇猜想和胡亂組合來解釋重大事件,像巫師一樣預測未來,以此吸引粉絲,在量級達到之後開始變現,收割所謂“智商稅”。

至於他們宣揚了“陰謀論”後會造成什麼影響,產生什麼後果,他們就不管不顧了。

而這本質上就是製造“信息汙染”,也必然帶偏節奏,讓很多事變得更糟糕。

□任孟山(專欄作家)

編輯:狄宣亞 校對: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