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汽車後備箱,會不會又是一塊雞肋?

說實話,共享汽車後備箱這個創意,咋一看還是讓人眼前一亮。如同滴滴順風車一樣,共享汽車後備箱就是快遞行業的滴滴順風車。前者運載的是乘客,後者運載的是貨物。

當然,貨運版的滴滴早就已經出現了,比如貨拉拉,將大貨車、小貨車、麵包車等等具備貨運能力的車輛組織起來,更好的將資源合理的配置。而共享汽車後備箱,表面上看來,更加具備碎片化的資源整合能力。

共享汽車後備箱的車主,只需要將自己當天的行車路線共享給快遞公司,快遞員根據汽車定位找到共享後備箱,然後掃碼打開汽車的後備箱放好貨物。當貨物到達貨主的小區或者附近的小區,就會提示貨主去掃碼打開共享後備箱取貨。整個過程當中,共享汽車後備箱的車主,不需要刻意的為了貨物而改變自己的行車路線,只需要與平時的行車習慣一樣就可以了。貨物的存放和拿取都不用操心。

以上流程需要解決的是安全問題,快遞公司需要保證貨物不會混雜違禁品,能否推行的關鍵,還在於共享後備箱的收益。考慮到車主的小區或者附近的小區,以及後備箱的容量,一個共享後備箱一天也就10-20個快遞的運送量,一個月500左右的收益能夠讓多少車主加入共享後備箱的行列呢?

很多年以前就出現過私家車車身廣告合作的項目,就是車主將車身出租給廣告公司做廣告。因為需要改變車子的外觀,能夠接受的人更少。而且那個時候大多數人還是將汽車當寶貝一樣供著,很少能有車主為了幾百元錢的廣告費就把車身打上廣告。

即使今天我們已經將汽車當成騾子使,即使不會改變汽車外觀,即使不會影響到車主的使用體驗,目前也無法打開這個雞肋市場——我們還缺少公益和環保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