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大力打击豪强,万万没想到最终却逼死了太子

汉武帝在历史上的评价有比较大的分歧。有人认为他是雄才大略,也有人说他穷兵黩武。

关于汉武帝派大军远征大漠,痛击匈奴这件事,我不准备多说什么。我就一个态度:好得很!

历史上总有一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总是认为打仗是不好的,和平才是最宝贵的,说什么不要在乎国家是否强大,而要看小民是否有尊严之类的鸡汤话。我懒得花太多笔墨评说这些废话,打仗不是请客吃饭,当然是要死人的,是要劳民伤财的。可是很多时候有些仗是非打不可,打起来好处极大,而不打则祸害无穷。后世也不是没有某些王朝,由长期不愿打,变成根本不能打,最后变成被别人活活打死的惨烈结局。因此汉武帝打击匈奴这件事,我觉得是正确的。

今天我想说的是汉武帝晚年饱受诟病的一件事,就是因为他发动汉朝版的“阶级斗争”,最终在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事件之后,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巫蛊之祸”,从而而最终逼死自己的太子刘据的事情。

首先声明,我写此文是收到了李晓鹏博士的启发,他的大作《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是我近年所见非常优秀的历史作品。

言归正传,说汉武帝为什么要搞“阶级斗争”这件事。

汉武帝上台之前,他的爷爷与爸爸,也就是汉文帝、汉景帝两位君王,在位期间实行的是“黄老政治”,讲究一个“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秦末起义、楚汉相争等一系列事件对国家元气打击太大。《史记》里面就记载当时皇帝出巡都配不齐四匹颜色一样的马,正国级领导(三公)出门都只能坐牛车,可见经济形势之差劲。

实行了近七十年的“无为而治”之后,国家的人口恢复了、经济增长了,府库里的钱粮也越来越充足了,收上来的粮食一层压一层,“陈陈相因”。儒家学者们很喜欢这种垂拱而治不惹事的皇帝,认为这是一个好时代,因此把这一段称为“文景之治”,后世两千多年也一直对这一段往事津津乐道。

那么这个看似美好的王朝上升期有没有什么问题呢?当然是有的,不仅有,还很严重。总结而言就四个:外有匈奴欺人太甚,内有诸侯尾大不掉,土地兼备愈演愈烈,地方豪族无法无天。

面对这样的问题,垂拱而治的无为而治,靠着帝国的官僚机器自行解决是不行的。

中国的中央集权式的官僚政治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国家如果没遇上什么事,那么皇帝的个人能力真的不重要。只要皇帝能按部就班的在官僚们商量好的处理意见上盖章,在后宫生出儿子保证王朝的延续性,其他的都不重要。因为官僚政治本身就建立在一大堆明确的文书、法律、规则之上,有一群受过教育的专业官僚负责按规则运行国家机器,遇上常规性的事件基本都能够由官僚们在规则之内自动给解决了

但官僚政治也存在一个坏处大大的坏处,那便是不能真遇上棘手的大事。例如按照常规流程,帝国的官僚们是无法自动做出“该不该大举出兵匈奴?”“要不要修建长城或大运河”“要不要搞原子弹”这种决策的,就像一个职业经理人也没法做出公司战略转型这样的决策一样,因为没人付得起这个责任。这就需要在历史的重大关头,有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或领袖来掌舵,为帝国的官僚机器来指出方向了。

汉武帝恰好就是这么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出兵匈奴、凿空西域、征服百越、削弱诸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动盐铁官营......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大事。他给官僚机器找到前进的方向,像一个熟练的舵手一样驾驶着帝国的巨轮一站一站的航行。

而他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自文景之治以来越来越严重的“封建”问题。

文景之治的“无为而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浪漫,政府什么都不管,搞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大家都想着发财致富,埋头生产,最后国家富裕了,天下就太平了。

事实上,任何一个政府不管的地方,一定就有人出来代替政府管。巴西政府不管贫民窟,那黑帮就来管;大汉天子不管基层社会,那地方豪强就来管。

汉朝经过了长时期的“无为而治”,地方豪强的势力已经非常大了。这些豪强兼并土地,交通官员,称霸一方,为所欲为。当时基本上每个地方都有独霸一方的地方豪强,事实上已经成为了没有爵位(有些也有)的诸侯。

这就是帝国制度不能允许的了。地方都被大大小小的“封建诸侯”控制,大汉皇帝岂不是成为了管不了地方的“周天子”?这不行,这得管!

汉武帝在出兵匈奴的同时,也开始收拾地方豪强了。

方法就两条,一是杀,而是迁。杀了一小搓,迁了一大批。所谓迁,就是强令地方豪强地主全家迁往西北,汉武帝划了一条线,家产300万钱以上和房子超标的都要迁往西北,感觉和后世斯大林把富农迁往西伯利亚一样。豪强们迁走后留下的大片土地由国家分配给当地农民,这就有点“打土豪分田地”的味道了。而以财产作为划线整人,这就真的是汉朝版的“阶级斗争”了。

皇帝这么干,当然会迎来豪强地主和与之有着密切联系的“走封建主义路线当权派”们的强烈反对。但汉武帝并有准备遇到困难就妥协,他派出了许多被后世视为“酷吏”的官员,在中央则惩治那些不合作的官员,在地方则捕杀不配合的豪强。

豪强们也想出各种办法来对付皇帝的“酷吏”集团,有的刺杀,有的诬告、有的贿赂并将之拉下水。于是汉武帝就陷入了重用“酷吏”一段时间又不得不杀掉积怨太深或自身腐败掉的“酷吏”,然后再换上一批新的“酷吏”的循环。

豪强们拿皇帝没有办法,只好就做皇帝的“接班人”的工作,接班人就是太子刘据。刘据是皇后卫子夫的儿子,汉武帝的嫡长子,为人敦厚,是个好人。然而这样的太子从小长在深宫之中,周围接触的大多是世家子弟或各路豪强地主的代表人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有删选性的将“酷吏”们在地方如何为非作歹,百姓们如何民不聊生的情况反映到太子这里。

年轻的太子并不能分辨这个民不聊生的民,究竟是“草民”还是“豪民”,认为父亲实行的像秦始皇一样的暴政,于是处处与“酷吏”为敌。

汉武帝此时也已经年过花甲,身体也不太好,晚年也有点疑神疑鬼。一直以来都因为怀疑后宫里面有“巫蛊”行为(扎小人诅咒皇帝或其他人),一直严厉处置过类似的事件,为了这种事长安城里株连了很多人。

公元前91年,此时的汉武帝已经66岁。皇帝的身体每况愈下,“酷吏”们又一向不被太子待见。如果皇帝突然驾崩,酷吏们的结局可想而知,于是这一年,矛盾激发到了顶点。

酷吏集团的代表人物江充,利用汉武帝在甘泉宫行宫修养之时,以搜查“巫蛊”为名搜查了太子宫殿。

结果几乎是一定的:搜出了大量的木头人偶,上面有皇帝的生成八字。(究竟是不是栽赃众说纷纭,从《汉书》记载看似乎也不是栽赃)

太子刘据不愿坐以待毙,直接起兵将江充等人杀死。

杀死江充等酷吏之后,太子没有向皇帝通报,而是直接占领了宫城,并大肆捕杀江充余党。

这就彻底说不清了。

大家都说“太子谋反”,武帝于是派兵镇压,双方在长安城里激战,血流成河。太子最终兵败逃亡,见事不可为后自杀身亡。

皇后卫子夫自杀,太子妻儿多被杀,门客都被族诛,被胁迫加入太子一方的人也全被流放。

“巫蛊之祸”的结局十分惨烈,对于汉朝历史走向的影响也很深远。

培养了多年的接班人刘据死了,汉武帝也非常后悔,其实当时要是各方冷静一点,原本不至于把事情弄到这个程度。再加上汉武帝身体也不好,此时他就面临着重新选择接班人的问题。

汉武帝原本有六个儿子,太子刘据死了;二子刘宏早已去世;三子、四子刘旦、刘胥,李姬所生(这个李姬不是著名的李夫人),这二人本来就不得皇帝喜欢,早早就被排除了;五子刘髆(昌邑王),李夫人之子,因为舅舅李广利投靠了匈奴也出局了;最后皇帝只好选择了六子刘弗陵(钩弋夫人所生),去世的时候最终选择了刘弗陵作为接班人,当时他才8岁。为了防止外戚专权,汉武帝一狠心,杀了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又选了霍光、田千秋、上官桀、桑弘羊、金日磾为托孤大臣。

汉武帝撒手人寰后,汉朝的政治倒是平稳了相当长时间。但豪强地主们的势力最终是越来越大,朝廷终于是没有办法约束了。而随着察举制渐渐被豪强们控制,汉朝的政治权力与经济权力逐渐都被掌握,豪强们最终成为了士族门阀,从此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基本政治面貌几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