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由西班牙導演加爾德·加茲特魯·烏魯蒂亞指導的《飢餓站臺》,從上映開始就收穫各界好評,可以說是一部極其成功的小成本電影。
在電影一開始的場景中,一大群人在製作規格極高的宴席,讓人誤以為接下來是什麼貴族的晚宴。
接著旁白響起:
世界上只有三種人,
上層人,
下層人,
和掉落的人。
格倫
我們的主角格倫,他是為了戒菸讀書自願來到了這裡,在他想象中,這裡只是個不愁吃喝的自我管理中心,然而這個有著333層的監獄塔是個能進不能出的人間地獄!
在監獄塔中,上層人肆意糟蹋糟蹋食物,過著酒足飯飽的生活。中層人得過且過,每頓還能吃到食物,對比下層人還能保持優越感。 下層人連舔盤子的資格都沒有,只能靠殺死獄友來獲取食物,對應了現實中的”內卷“。
亞裔女性救了格倫
可是,在監獄塔中,階級並非一直固化。監獄塔的管理者制訂了明確的規定,就是所有人的樓層每月變動一次,這就在監獄塔內部形成了階級流動。這種階級流動有點像是現實中的歷史循環,然而在這裡是個巨大的謊言!
因為真正的上層人是那些制定規則的管理員,他們不用為食物煩惱,也不用為下個月的樓層考慮,他們的生活是有保障的。
監獄塔中的人身處這種體制,即便這個月能夠吃飽,下個月的生活也無法保障,很可能下個月就要殺死獄友,或者成為獄友的糧食!
主角格倫在經歷了獄友背叛,養狗女崩潰等一系列事件後, 明白了人性的弱點,也明白了體制的根本問題。
影響了格倫的是一位亞裔女性,她不說一句話,只是不停地向下。在所有人都想往上層走的監獄塔中,只有她往下層走,據說是在尋找她的孩子,在電影中這個孩子就是象徵著希望!
格倫在被分配到”上層“後,在監獄塔之內掀起了一場運動,他聯合了室友巴哈拉特,一位體格健壯的黑人,他們坐上向下的平臺,給每一層的人分配食物,再將一份布丁傳送回頂層給管理人員。
在結局的處理上,導演設計了雙結局。
布丁結局
我們先來說說“信息”,最開始是“智者”提出用布丁當做”信息“傳遞到上層。
後來格倫在333層做的夢,養狗女說她的狗是”信息“,而養狗女之前說過“如果不是因為它,我是不會來的”,說明了信息還有另外一個屬性“希望”。
而亞洲女每次下去都是為了找孩子,孩子就是亞洲女的希望,此時轉變為格倫的希望。
在影片中間的一段,廚師長在找是誰的頭髮掉入了布丁,其實就是布丁結局。
男主等人拼死送上去的信號,在他們看來是因為布丁上沾染了頭髮才沒人吃(暗諷脫離群眾)。
或許是這種赤裸裸的絕望不適合當作直觀的結局,也或許是某些特殊原因導演將其特殊化處理,而這絕望的結局就是導演想要表達的一部分。
小女孩結局
其實影片到了這裡,小女孩是否真實存在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導演就要講完剩下的想法。
布丁結局裡面說過,小女孩已經是新的”信號“,新的希望。
格倫把“信號”送到“高層”這一行為從送布丁的和平示威演變為一個階級向另一個階級的宣戰(暗諷布丁結局的可笑,雙重含義),即為革命。
革命沒有結束或者說剛剛開始,可格倫無法再把革命的火焰燒向高層。
小女孩就意味著革命的火種,革命的希望,以及投入革命的新生力量。
這就是導演要表達的另一部分,而這些部分加起來,就是導演不惜將電影變得漏洞百出也要表達的想法。
這部電影還有很多的細節和隱喻,比如蘋果、蝸牛等,這些以後我會另開一篇來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