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14分阅读理解答题套路来袭!赶紧马住!

教资科一还有语文阅读理解?


很多新手备考教师资格,一直没有做过真题卷,做完整真题卷练习的重要性应该不需要小编强调,其实刷题除了客观题,和简答/作文材料分析这些大家着重的题型,很多同学都会忽略一道阅读理解。

不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幼儿,综合素质中阅读理解能力考察14分的题,做好了这一题会给通过率增加很大的砝码。在这里小编给小伙伴们一些解答这题的技巧,希望能在考场上发挥作用,考出好分数。

阅读理解能力,顾名思义即通过文段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历年真题得出这类的考察内容大致包括:


阅读理解考情


阅读理解以社会科学类题材(包括美学、文学、艺术、哲学、文艺理论、建筑学等)为主,重点为文学和文艺理论的内容。

规律:大体以文学和文艺理论为主。从2015下中学卷开始特征尤为明显;以中国当代作家作品(散文、随笔、 文艺理论居多)为主;2016年以及2018年下半年材料内容多关注文学发展现状,贴近时代发展特点。例如2016 上幼儿陈劲松《文学批评的态度》、2017年上中学《文学在读者中寻求认同》)、2017年下幼儿郭英德《中国四大 名著的文化价值》、2018年上中学《说《易水歌〉》、2018年下幼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文化和哲理)、 2018年下中学《古典文学意向的示范》(文学)。

从2019年上半年起始,文学艺术类、哲学类、社会科普类的题材比重逐渐平衡。

规律:2019上半年幼儿《中国风格过时了吗》(文学艺术),2019上半年小学詹克明《参悟“科学”》(社会科普), 2019年上半年中学《海边兔子有所思》(哲学);2019下半年幼儿《思想的功夫》(哲学),2019下半年小学汪 民安《论垃圾》(社会科普),2019年下半年中学《中国文学论丛》(文学)。

阅读理解答题思路


一、对于词语理解题,要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概念的意义上下文语境不是单指平时我们所说的较为抽象的语言环境,而是包括文段内容的论述背景、词句所在的上下文等 较为具体的语境。

二、对于句子理解题,要注意所问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从结构上考虑其作用,并结合上下文,弄清要理解的句子与 其前后形成的内在联系。

如果运用了艺术手法,则要思考作者的意图。

材料中的句子往往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而运用特定的修辞手法都有一定的效果和目的。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用。


三、对于文章观点态度题

第一,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有些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 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二,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会表达一定的观点。因此,从 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第三,从作者的评述入手,有时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分析具 体的评述入手,提取精要,作岀概括。

需注意文中抒发情感、发表评论的语句;还需注意遣词造句,如词语的色彩,褒义词或贬义词的使用往往表现作 者对人、事、物的褒贬态度。

大体上来说,概括作者观点态度主要从概括性强的句子、文中运用的材料、作者的评述等方面入手。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答:提炼瞄要点时,要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询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不准确.

2.防止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尽可能多写。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3.考虑分值,尽可能答全要点。比如第一小题4分,一般来说会有两个得分点;第二小題有10分,至少要有三个得分点。

4.写全与顺,注意表达。



例题:

  人的认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思想环境,不同的人会被不同的见识簇拥和包围,我们会发现,有些人一辈子也没有接触过重要的思想,那些在看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的思想家的著作,几乎没有稍稍深入地阅读,他们长期以来依赖和接受的所谓“思想”,不过是来自平时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或者从各种小报、娱乐媒体上得到的各种“见解”,就是这些构成了一个人最基本的“思想”资源。虽然这其中也可能包含和掺杂了一些重要观念,如古老传统中的先哲思想之类,但大致都是多次转手之物,是凌乱的或被他人改造过的、与种种世俗见解搅拌和嫁接在一起的。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影响所谓的“思想”的形成,左右日常生活观念。长此以往,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和高度,遵循的标准,不过是取自庸常的似是而非,对社会的判断,对文学艺术的判断,对人的判断,对时事的判断,对诸多问题的判断,不可能具备更高更清晰的思维坐标。

  人的力量来自于思想。一般来说,我们需要最起码的阅读,否则就不知道世界之大历史之长、思想之多,难免将自己封闭在平庸的见识中,求知者的痛苦来自交流的障碍,比如不能阅读其他民族的思想原著,或不能顺畅无碍地接受中国古典。有些译品的确难懂,只好勉强吞咽,许多思想家的原作是平易流畅的,经过译者翻译就变得疙疙瘩瘩了。

  获取古今中外的思想是我们的权利,获得这样的权利需要一些条件,比如语言的条件,好在我们生活在一个译事发达的时代,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程颢、朱熹、王阳明、这些古代哲人的著作虽然难懂,好在都有译文,这些重要的思想家说过什么,主要的观点是什么,当然应该知道,在生活中,有时我们会自认为有了深刻的发展,却不知早在几千年前他人就已经说过了。国外的思想家,康德、海德格尔、弗洛伊德、达尔文,世界上的几大宗教等,其阅读意义与中国先哲相同。总之争取机会跟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思想对话,哪怕是浅浅的理解,都是极其有益的事情。我们不会容忍自己的茫然无知,形同懵懂,不知道我们人类历史上有过这么多杰出的思想家、这么多了不起的见解和发现。

  思想和知识与艺术理解紧密相连,比如谈到西方文学,有人读得很熟,开口即可历数其中的情节人物,但听起来总有点“隔”,总让人觉得不对劲,为什么?因为读者对基督教、天主教知识并没有入门,而西方文学大都兹生于基督教、天主教的文化土壤上,哪怕是反对这些宗教的人也同样如此,有人曾发出感慨:过去读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觉得一切都懂了,后来深入接触过基督教,回头再看他们的著作就有了更大的自由和方便,简直就是豁然开朗。

  这是因为真正的理解还要从文化开始。

  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反省,问自己是否闭塞和懒惰,是否错过了一些了不起的思想与智慧。检点下来,我们会发现整体听来的一些见解,主意和方法,都是在世俗风尘中转来递去之物,它们几乎无不带有实用主义的目的、个人的欲望和自私狭隘的认识,即便是转引于思想家的,也往往没能真正地全面地传达出思想家的本意。就精神层面而讲,我们极容易生存在庸俗社会学、市井意识和浅薄机灵交织而成的所谓“见识”之中,并以此构造其个人的思想基础,成为我们的思想来源。思想环境一旦破坏了,也就意味着长期处于低微的精神水准之下。

  (摘编自张炜《海边兔子有所思》

  

问题:

(1)文章第一段所言“见解”指什么?依据这些“见解”形成的“思想”来为人处世,有什么“后果”?请根据文意,分别做出简要概括。

  (2)文章认为理想的“思想环境是怎样的,有何意义?请简要分析。


参考解析


  (1)这种“见解”是来自平时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或者从各种小报、娱乐媒体上得到的各种见解。

  后果:长此以往,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和高度、遵循的标准,不过是取自庸常的似是而非,对社会的判断,对文学的判断,对诸多问题的判断,不可能具备更高更清晰的思维坐标。

  (2)理想的“思想环境”应当是开放的、完整的、直接的。不可闭塞于一处,要积极的追寻思想的源头,要积极吸取先进的思想,学习新的知识。

  意义:①如果我们闭塞与懒惰,就会使自己错过一些了不起的思想与智慧。之久会导致我们整体听来的一些见解、主意和方法,都是在世俗风尘中转来递去之物,这必定带有实用主义目的、个人的欲望和自私偏狭的认识。②精神上,我们极易将庸俗社会学、市井意识和浅薄机灵所交织的“见识”构造自己的思想基础,并将其作为思想来源。一旦思想环境被破坏,将长期处于低微精神水准之下。所以构建一个开放、完整、直接的思想环境是尤为必要的,它会引领我们创造更高的思想境界。


最后

好啦,今天先分享到这里!

大家还是不妨找一些发表在《中国校外教育》、《课外阅读》、《当代作家评论》作品阅读,锻炼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当然,最好还是先以小编分享的历年真题中阅读理解能力的题目刷题来掌握考点答题技巧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