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异闻录:被数字游戏绑架 裹众生骑虎难下

【亿邦动力讯】4982亿元,一场由阿里巴巴“导演”、8亿消费者充当群众演员的双11嘉年华,终于在喧嚣和疲惫中落下帷幕。

11月12日凌晨,淘宝天猫总裁蒋凡透露,按照同周期、同口径比较,今年双11期间的GMV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32亿元,增速26%。只不过,这次阿里并没有公布实时成交额数据,而是把监测时间的“战线”拉长到了11月1日至11日。

走到第十一个年头,由阿里首创的这场“双11扭曲力场游戏”,已成为将众多平台,商家、消费者乃至整个社会裹挟其中的商业狂欢。

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双11的电商平台有100多家,京东、苏宁、拼多多、网易严选、抖音、快手等都被囊括其中。商家被销售排名和流量资源吸引,消费者则积压和透支更长时间的购物预算,帮助平台创造一个个巨额成交数字,构筑近似垄断性的市场地位,甚至在整个社会生活与消费中逐渐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双11前一天,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其目的是为预防和制止平台经济领域垄断行为,引导平台经济领域经营者依法合规经营,促进线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公开信息显示,双11前通常是电商平台“二选一”事件的集中爆发期。

当超大平台的“帝国主义特征”开始引起监管层面的注意,这场诱人又危险的数字游戏,还能持续多久?

谁在耦合数字?

谁在扭曲力场?

今年618购物节刚结束,张晓所在的化妆品公司就开始为双11备货。因为团队人手有限,9月接到淘宝小二布局短视频的通知时,他们特意找了外包团队,买了600条短视频备战双11。

“老板给双11批足了预算,从10月开始,运营每天光投直通车(淘宝官方推广工具)的费用就得三四万元,最高一天砸了十几万广告费进去。”张晓告诉亿邦,为了拿到漂亮的销售数字,公司下了“血本”。

“参与双11已经成为一种商业行为的‘政治正确’。”某大健康类目品牌商表示,他们从2009年开始参与双11,每年四季度贡献全年销售额的40%,而双11是其中的关键时期。对于很多商家而言,错过双11,就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经营风险”。

据阿里官方公布的数据,2009年首届双11,仅有27个品牌参与。到2020年,天猫双11已有25万个品牌和500万个商家参与,其中包括200多万线下商家。参与双11折扣的商品达到1400万款,是去年的1.4倍。

事实上,电商行业内已形成“高销售额=高市场占有率=高品牌知名度”的共识,几乎所有创业品牌都铆足了劲儿,一心想冲进类目榜单。为了获得销售额、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它们不得不围着平台手中的“指挥棒”打转,按照平台制定的游戏规则砸下重金。

据商家描述,淘宝流量机制逻辑类似于百度的竞价排名,像滚雪球一样,(销售额)排名越靠前,越容易获得平台分配的流量倾斜。为了让店铺排名靠前,除了降价促销,商家只能在平台提供的营销工具上投入大额广告费,利用付费流量冲击销量。

亿邦获得的一份内部文件显示,淘宝在今年双11期间的营销展位(如品牌特秀、超级钻展等)的刊例比往年价格更贵。其中最高等级的“钻石套餐”售价2688万元,只有9个席位;次之的“黄金套餐”售价1588万元,有30个席位;其余被命名为“五环”到“一环”的流量扶持套餐,售价60万-1111万元不等。

“淘宝已经不是原来的淘宝了,自然流量被压制,免费的流量被各种分流。”淘宝店店主窦君告诉亿邦,“现在都是付费流量,想多卖东西就必须投广告,但投了广告也不一定卖得好。”

刷单则是冲击高销量的另一条“灰色”途径。

一位提供刷单服务的服务商告诉亿邦,他从临近双11开始就忙得不可开交。“活动开始前,商家要刷单提高商品权重,权重越大,被淘宝优先推荐的可能性越大);活动开始后,商家也需要靠刷单制造高销售额。”

这种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原因之一是并未触犯平台的核心利益。例如,按照淘宝的抽佣规定,商家售出的每笔订单,平台都会从中抽取5%左右(不同类目扣点不同)的佣金。

商家和平台联手制造的巨额销售数字,不断刷新整个社会对双11的认知,逐渐在消费者心中形成“非买不可”的印象。一位有6年网购经验的消费者告诉亿邦,他每年10月到12月平时基本不买东西,而是列出购物清单,专门等双11活动期间“大剁手”。

上述大健康品牌向亿邦坦言:“双11期间爆发的销售额,实际上是在透支我们接近两个月的销售额。”

如何一面扮演“天使”,

一面扮演“魔鬼”?

透支销售额加上利润微薄,让众多中小商家在双11期间“压力山大”。张晓告诉亿邦,11月1日和11日店铺销售额的确不错,但是双11价格卖得便宜,前期又投入了大量广告费用,“去年双11还有100多万的毛利,今年估计都不赚钱了”。

“花大钱把货做出来,低毛利率倾销出去。”一位天猫服饰品牌商声称,这是他们双11的一贯做法,接近“赔本赚吆喝”。

即便如此,在这场近5000亿元的双11狂欢中,大多数中小商家仍然只能扮演“陪跑”角色。据淘宝店主刘飞飞在抖音上自述,他足足花了两个月时间备战双11,但结果店铺只有10个访客,成交4笔订单,销售额仅200多元。

更让商家头痛的是“二选一”,即平台要求商家只能在两大平台中选择其一经营发展。业内人士认为,平台要求商家在双11期间只能在某一个平台推出促销活动,也是“二选一”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选一”的现象早在2012年就已出现。据商家爆料,当时淘宝小二以灰度展示、活动降权、搜索限制、封店等要挟商家,禁止他们双11期间在京东进行促销,甚至在京东下架商品。2017年的618之夜,太平鸟、ONLY、Vero Moda、韩都衣舍、乐町、茵曼等“不听猫话”的商家,从天猫女装会场的主要资源位上“消失”。战火延烧到了当年10月,以木林森为代表的商家迫于压力,在双11前夕决定退出京东平台的促销活动。

此外,头部主播们也要求品牌商二选一。薇娅和李佳琦双11期间的直播中,多款商品被标注“XX独家”。薇娅11月1日的零点场直播中,46款商品中33款标有“独家”字样。

电商老兵陈成告诉亿邦,“二选一”常常发生在大促期间,双11更是高发期。遭遇这类情况的商家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平台的流量和数据支持对店铺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平台二选一又阻碍了商家全渠道健康经营。

面对强势的平台和二选一、低毛利的尴尬现状,只有大品牌、大商家才有可能掌握一定的主动权。

某大健康品牌商告诉亿邦,有些品牌商收入结构丰富,电商渠道仅贡献一小部分销售额,他们可以选择参与双11的活动力度“不那么大”。“电商渠道对于我们这个行业很重要,全行业的参与力度都比较大。”

面对阿里双11逐步形成的虹吸效应,或主动或被动参与大战的其他电商平台,同样面临“不跟不行,跟了也难受”的尴尬现状。陈成对亿邦解释称,相比商家付出的代价,平台是名利双收的,但竞争地位不同决定了分给平台的利益蛋糕大小不同,“一等平台吃肉,二三等平台喝汤”。

双11发展至今,平台间的竞争渐趋白热化,以GMV为评判标准的市场格局逐步稳定,天猫位列第一,京东、苏宁紧随其后,抖音、快手等新生电商平台虽然已成长为重要的新势力,但仍然与巨无霸阿里相差甚远。

数据来源:各平台官方 制图:亿邦

越是盛世高歌,

越是骑虎难下?

双11数字游戏的指挥棒下,并非所有玩家都心甘情愿地参与其中。

加拿大鹅、戴森等品牌实力过硬的商家很少参与天猫双11降价打折活动,LV、劳力士等奢侈品品牌尚未在天猫开设旗舰店。白酒、男装行业的部分头部品牌则坚持每年提价,与双11的平台促销规则“隐形对抗”。波司登、竹叶青、小仙炖等品牌,也并不拘泥于平台政策和品类特征,而是有意识地打造自己的品牌。

一位家居品牌负责人对亿邦坦言,他们团队今年参与双11的心态发生了明显变化:既要在家居类目排名上捍卫地位,也要弱化GMV,强调消费者体验。在他看来,盲目追求促销、流量是不健康的,双11期间销售额和利润率等财务数据是否健康、企业能否长期健康经营才更重要,“耐用品是口碑行业,不能为了GMV丢了口碑”。

事实上,随着双11的玩法越来越复杂,从“没听说过”到逐渐熟悉的消费者,对购物狂欢节的看法日趋理性。乐信研究院发布的《疫情后首个“双11”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显示,今年双11,超七成90后、95后消费者购物热情不减,但也有约30%的人对双11产生倦怠情绪,主要原因是实际折扣力度低、玩法复杂等。

此外,随着抖音、快手等新内容电商平台参战,双11平台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分散商家、消费者注意力的同时,也在削弱传统大平台的话语权。

随着披露的信息维度越来越多,双11的数字游戏正在经受从未有过的考验。“这也许是为何今年天猫双11没有实时同步双11成交数据的原因之一。”商家对此猜测。

2009年至2020年,从0.5亿元到4982亿元,历届双11的成交额在阿里年度业绩报表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抛开2020年因双预售造成的统计口径变化,双11在过去五年,GMV增长幅度趋缓似乎是市场的必然。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 制图:亿邦

注:2009年-2019年天猫双11数据统计时间为当年11月11日当天,2020年双11数据统计时间为2020年11月1日至11月11日。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 制图:亿邦

与之相应的还有阿里巴巴营收层面的几经波澜。

其2021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收入占比排名前三的业务分别为中国零售市场、新零售以及本地生活服务。其中,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12个内,淘宝直播产生的GMV超过3500亿元。

但就在今年双11之后,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指出,汪涵直播带货涉嫌刷单造假、李雪琴直播销售数据“注水”、李佳琦直播间“买完不让换”等直播带货乱象。

“从10月30号起,整个双11期间我们的机器都爆满。”某经营直播刷量软件的商家曾对《深网》表示,双11期间,他们每天有几百万的流水,相当于大半年的业务量,其中淘宝直播是刷单覆盖的平台之一。

在本地生活服务市场,据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监测平台Trustdata发布的《2020年Q2中国外卖行业发展分析报告》,自2019年一季度至2020年二季度,美团市场份额从63.4%持续扩大至68.2%,饿了么(不含饿了么星选)的份额则从27.5%降至25.4%。

而据《晚点LatePost》报道,同城零售作为阿里内部重点关注的项目之一(同城零售业务在阿里财报中体现为以天猫超市、盒马为代表的新零售业务),正与拼多多、美团、滴滴等诸多互联网巨头陷入巷战与肉搏。

信息来源:公开资料 制表:亿邦

盛世泡沫渐消,隐忧逐步显露。双11购物狂欢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

就在今年双11前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公告指出,指南的目的是帮助其他经营主体,充分利用《反垄断法》维护自身合法利益。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耐人寻味的时间,也是电商平台“二选一”事件的集中爆发期。

一边是商家、消费者和平台们意识到数字游戏不可持续,另一方面是核心业务面临经营风险和监管挑战。相比之下,双11的GMV也只是浮光掠影,而其他更多的问题,可能需要耗费阿里更多时间和精力。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人物张晓、陈成、窦君为化名。)